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红卫

作品数:46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动脉瘤
  • 20篇血管
  • 17篇颅内
  • 14篇动脉
  • 14篇栓塞
  • 13篇静脉
  • 11篇动静脉
  • 9篇颅内动脉
  • 9篇颈动脉
  • 8篇血管内治疗
  • 8篇颅内动脉瘤
  • 8篇海绵窦
  • 7篇动静脉畸形
  • 7篇栓塞治疗
  • 7篇静脉畸形
  • 7篇畸形
  • 7篇海绵窦瘘
  • 6篇脑动静脉
  • 6篇脑动静脉畸形
  • 5篇脑膜

机构

  • 19篇首都医科大学...
  • 11篇山东大学
  • 9篇山东大学第二...
  • 8篇北京市神经外...
  • 8篇山东省立医院
  • 8篇北京市神经外...
  • 3篇山东省肿瘤医...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德州市人民医...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四平市中心医...
  • 1篇吉林市中心医...
  • 1篇解放军第二五...
  • 1篇日照市中医医...
  • 1篇邹城市红十字...
  • 1篇平度市人民医...
  • 1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46篇贺红卫
  • 22篇吴中学
  • 21篇李佑祥
  • 16篇姜除寒
  • 11篇庞琦
  • 11篇姜鹏
  • 8篇吕明
  • 7篇刘爱华
  • 7篇张静波
  • 7篇张友平
  • 6篇王忠诚
  • 6篇张静波
  • 5篇吕宪利
  • 5篇王成伟
  • 4篇司志超
  • 4篇张庆林
  • 4篇杨新健
  • 4篇赵光宇
  • 4篇尹可
  • 4篇朱玉方

传媒

  • 20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山东医药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22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保守治疗3例。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特点、治疗方式、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开颅手术组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100%),随访无复发;术后6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动脉瘤完全闭塞者17例(73.9%),不完全闭塞者5例,栓塞治疗失败1例;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3例复发。保守治疗患者随访时,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无变化。开颅手术组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介入治疗组(χ^2=6.622,P=0.022);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破裂PICA临床少见,开颅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两种治疗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开颅手术夹闭具有更高的治愈率。
陈鑫贺红卫张东张岩李佑祥赵元立曹勇王硕
关键词:介入治疗
可回收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总结新型可回收的自膨式支架(LEO)在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性能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应用LEO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岁~78岁,平均年龄(58±6)岁。LEO支架6例采用半释放技术;2例采用先填微弹簧圈,待弹簧圈栓塞完全,再在动脉瘤开口覆盖LEO支架;2例采用先释放LEO支架,微导管再行穿过支架网眼,填塞微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在释放支架过程中,支架可自如进出其外套管(VASCO+),使之释放在动脉瘤颈最佳位置。结果9例应用LEO辅助的动脉瘤均被完全栓塞,1例部分填塞。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h患者,急症栓塞后,支架内出现血栓并发症,经溶栓将支架内栓子溶解。结论可回收自膨式支架可稳妥释放在前交通宽颈动脉瘤开口的最佳位置,有效保护载瘤动脉。
张静波李佑祥吴中学张友平姜鹏吕明贺红卫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导丝电凝方法治疗微导管无法到位的穿支动脉血泡样动脉瘤5例报告被引量:8
2018年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仅占所有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6.5%,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以及所有破裂动脉瘤的0.5%~2%。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发病平均年龄较囊状动脉瘤患者更低。
江裕华冯俊强赵阳张艳玲贺红卫李佑祥
关键词:颅内血管性疾病血泡样动脉瘤穿支动脉HEMORRHAGE微导管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Onyx液态栓塞剂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高级别(Spetzler-Martin Ⅳ~V级)脑动静脉畸形(AVMs)治疗中Onyx液态栓塞剂的方法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高级别AVMs运用Onyx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高级别AVMs的手术适应证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加以讨论。结果运用Onyx液态栓塞剂治疗26例高级别AVMs,经过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完全栓塞13例,大部栓塞10例,不全栓塞3例。其中10例经过手术和(或)放射治疗,随访期间,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动静脉闭塞23例;26例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出血2例,未见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高级别AVMs,首选用Onyx液态栓塞剂治疗,采用微导管超选到位、控制性注射以及对静脉的保护,可以改善高级别AVMs的疗效。
沈剑峰徐庆生王明严敏叶科马跃辉郑杰胜周永庆詹仁雅贺红卫吴中学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ONYX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FD治疗的17例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17个动脉瘤)共置入28枚FD(22枚Pipeline支架,6枚Tubridge支架),成功释放27枚。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1例(64.7%,11/17),其中缺血6例,出血2例,占位效应加重3例。14例临床随访1~60个月,平均(18.1±16.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1例,重残1例,死亡2例。10例影像学随访3~60个月,平均(17.8±18.9)个月;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腔稳定;9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因术中支架脱入动脉瘤瘤腔内而闭塞基底动脉。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FD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较高,效果良好;但是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临床应注意防治。
葛慧剑陈希恒金恒伟贺红卫缪中荣刘鹏李佑祥
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疗效
血清CA15-3检测在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CA15-3(cancer antigen 15-3)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联法(immunoenzymometric assay,IEMA)测定190名健康人、50例脑胶质瘤患者和25例颅内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CA15-3水平,并经秩和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胶质瘤组血清CA15-3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u=6.2,P<0.01),且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组CA15-3水平明显高于低度恶性脑胶质瘤组(u=75.6,P<0.01),而颅内良性肿瘤组患者血清CA15-3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u=51.4,P> 0.05)。结论:血清CA15-3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参考指标,可用于脑胶质瘤与颅内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
贺红卫刘红兵闫志勇王成伟庞琦朱树干
关键词:肿瘤标记生物学CA15-3神经胶质瘤
国人颅内动脉瘤SERPINA3基因rs4934A/G多态性检测分析
2010年
目的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3基因(SERPINA3)已被证明与芬兰白种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相关,在中国汉族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检测与分析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多态性.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TaqmanMGB探针方法,比较275例散发性颅内动脉瘤(50.83±10.78)岁和361例正常对照(53.21±10.81)岁之间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构成.结果 在动脉瘤组和对照组之间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logistic回归纠正性别和年龄因素结果没有改变.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颅内动脉瘤和对照组之间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朱玉方庞琦贺红卫刘伟王秀华赵玉娥徐军陶荣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
颅内动脉瘤Ⅲ型胶原蛋白α1链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 在颅内动脉瘤组和对照组中检测与分析Ⅲ型胶原蛋白α1链(TypeⅢ collagen alphal,COL3A1)基因多态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比较243例颅内动脉瘤与260例正常对照之间COL3A1基因第30外显子+2209A/G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构成。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中G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41.56%)明显高于后者(28.08%)(X^2=10.15,P=0.001),动脉瘤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23.66%,对照组为18.46%,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3,P=0.003),用logistic回归纠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及饮酒等因素结果仍有意义(X^2=6.76,P=0.009)。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和对照组之间COL3A1基因第30外显子+2209A/G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朱玉方庞琦栾立明贺红卫许尚臣赵光宇葛明旭王汉斌张康孔大伟刘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
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
2010年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4—2007年我们连续治疗了19例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9~60岁,平均43.4岁。1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例自愈。临床症状:颅内杂音9例,头痛4例,
张向艳李建华左书浩田军贺红卫吕宪利姜除寒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症状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报告被引量:1
2011年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独特的脑缺血病,死亡率高。初步探索认为CVST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例CVST患者实施静脉窦血栓接触溶栓、机械碎栓并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报告如下。
姜桂生贺红卫徐军徐光军单广振王凤云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脉内溶栓治疗产后介入治疗CVST术后患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