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俊香

作品数:25 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土壤
  • 8篇生物炭
  • 8篇菜地
  • 6篇玉米
  • 6篇转基因
  • 6篇转基因玉米
  • 6篇抗旱
  • 6篇抗旱性
  • 6篇基因
  • 6篇基因玉米
  • 5篇N2O
  • 4篇土壤剖面
  • 4篇温室气体
  • 4篇小麦
  • 4篇菜地土壤
  • 3篇氮肥
  • 3篇冬小麦
  • 3篇养分
  • 3篇综合评价
  • 3篇硝化抑制

机构

  • 23篇山西农业大学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太谷县气象局

作者

  • 25篇贾俊香
  • 6篇洪坚平
  • 5篇贾炜珑
  • 5篇李廷亮
  • 5篇熊正琴
  • 5篇王玲
  • 3篇谢英荷
  • 3篇孟会生
  • 3篇高志强
  • 3篇马红梅
  • 2篇孙丽英
  • 2篇池宝亮
  • 2篇许剑敏
  • 2篇张彦芹
  • 1篇杨丽莉
  • 1篇倪挺
  • 1篇陆欣
  • 1篇胡鸢雷
  • 1篇林忠平
  • 1篇冯两蕊

传媒

  • 5篇山西农业科学
  • 4篇应用与环境生...
  • 4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炭对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为探究采煤塌陷复垦区贫瘠土壤的培肥措施,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炭与有机肥对复垦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试验周期内,生物炭与有机肥施用对土壤p H值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生物炭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无显著差别。生物炭在增强土壤保水力、促进速效钾养分释放与提高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方面优于有机肥,而在刺激速效氮和速效磷养分释放以及提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方面弱于有机肥。
贾俊香谢英荷
关键词:生物炭有机肥养分酶活性
典型菜地土壤剖面N_2O、CH_4与CO_2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为探究菜地土壤剖面N2O、CH4与CO2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下气体原位采集系统与气相色谱法,周年动态监测3种典型菜地,即休闲裸地、轮作地Ⅰ(芹菜?空心菜-小白菜-苋菜)以及轮作地Ⅱ(菜心-芹菜-空心菜-大青菜)7 cm、15 cm、30 cm与50 cm土层N2O、CH4与CO2浓度变化。结果表明,0-50 cm土层范围内,N2O、CH4与CO2 3种气体浓度周年变异性较大,变幅分别为0.63-1 657.0μL(N2O)·L^-1、0.8-72.5μL(CH4)·L^-1和0.41-36.6 m L(CO2)·L^-1。轮作地Ⅰ与轮作地Ⅱ的N2O平均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休闲裸地则呈现先增加(0-30 cm)后降低(30-50 cm)的变化趋势。两种轮作菜地4个土层N2O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休闲裸地,二者氮肥施用量不同并未造成相同土层间N2O平均浓度的显著差异。3种菜地CH4与CO2平均浓度均呈现50 cm〉30 cm〉15 cm〉7 cm的梯度特征。轮作地Ⅰ与轮作地Ⅱ0-15 cm土层CH4平均浓度均大于休闲裸地,而在15-50 cm土层则分别大于和小于休闲裸地。CO2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除轮作地Ⅰ50 cm土层外,两种轮作菜地其他土层CO2平均浓度均小于休闲裸地对应土层。可见,蔬菜地高氮肥施用、多频次耕作等复杂管理使得N2O、CH4与CO2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变异特征,其中氮肥施用对N2O的影响大于CH4与CO2,CH4受施肥与耕作的影响均较小,CO2显著受土壤温度与耕作措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探究N2O、CH4与CO2的其他影响因素。
贾俊香熊正琴
关键词:轮作施氮肥土壤剖面N2OCH4
黄土旱塬垄膜沟播小麦产量及土壤微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被引量:7
2018年
垄膜沟播是黄土旱塬麦田一种典型种植方式,覆膜条件下不同肥料肥效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均不同.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传统农户施肥(FF)、监控施肥(MF)、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MFM)和监控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MFB)4种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其中MFB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4 107-5 400 kg/hm^2,较FF处理高14.5%-23.2%(P〈0.05).不同施肥措施主要通过影响成穗数来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对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均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受冬小麦生育期进程和施肥措施共同影响,其中微生物量碳在拔节期至扬花期最高,微生物量氮、磷均在拔节期达最高值.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变化率总体在50%以下,而优化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平均贡献率则可达90%.配施生物有机肥或配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但MFM和MFB处理间的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差异不显著,而MFB处理由于混合磷细菌的作用,其土壤微生物量磷较MFM处理高19.8%-47.1%(P〈0.05).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分别在6.9-9.8和14.4-41.0,且均在冬小麦扬花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在黄土旱塬垄膜沟播种植条件下,通过监控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
李廷亮孟丽霞谢英荷高志强高志强洪坚平马红梅贾俊香
关键词:黄土旱塬冬小麦施肥土壤微生物量
转基因玉米的抗旱性研究与抗旱新种质筛选
贾炜珑张彦芹杨丽莉胡鸢雷吴锜林忠平黄桂英倪挺贾俊香池宝亮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省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021006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该研究成果“转基因玉米的抗旱性研究与抗旱新种质筛选”选出的新种质材料为转化了耐旱相关基因(海藻糖合酶基因,果聚糖合酶基因,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转...
关键词: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种质筛选
小白菜地土壤剖面N_2O分布特征与土壤性质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田间原位采集系统,于2010年7月25日~2010年9月11日对小白菜生长期间土壤剖面7cm,15cm,30cm与50cm N2O浓度进行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剖面间N2O浓度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同一土层中,N2O浓度的变异性达到31%~135%。7cm与15cm,30cm与50cm土壤剖面间土层间N2O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0cm与50cm土层的N2O浓度显著大于7cm与15cm土层的N2O浓度。小白菜地的30~50cm土层是N2O产生的主要位点。此外蔬菜地土壤剖面有明显的硝酸盐积累现象,同时表层土壤pH低于底层土壤。
贾俊香熊正琴孙丽英
关键词:氧化亚氮土壤剖面
典型菜地土壤剖面N2O浓度、扩散通量与净周转率变化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地下气体原位采集系统-气相色谱法,周年监测休耕裸地与轮作菜地(茼蒿-空心菜-大青菜)7、15、30和50 cm土层N2O浓度变化,旨在探究菜地土壤剖面N2O扩散通量变化和净周转率.结果显示:菜地土壤剖面N2O浓度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性,轮作菜地7、15、30和50 cm土层N2O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休耕裸地对应土层的1.9、8.7、9.2与26.7倍,0-30 cm土层土壤N2O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30-50 cm土层逐渐降低,表明氮肥施用显著促进了上层土体内N2O的产生.休耕裸地与轮作菜地4个土层N2O扩散通量(以N计)变幅分别为-354-420μg m^-2 h^-1与482-1 510μg m^-2 h^-1,其中休耕裸地30-50 cm土层N2O扩散通量为负值,表明该土层N2O以吸收为主.轮作菜地7-15 cm土层N2O扩散通量最高为1 510μg m^-2 h^-1 ,分别比0-7 cm、15-30 cm与30-50 cm高68.1%、2.5%与36.6%,表明7-30 cm为N2O的主要产生位点.休耕裸地与轮作菜地0-15 cm土层间N2O净周转率以负值为主,15-50 cm以正值为主,表明N2O的周转在土壤剖面中层(7-30cm)最快.综上,N2O浓度在土层中的分布情况为从上到下先增加后减少,主要产生位点于30 cm土层并从该层向其上下层扩散输送;结果可为菜地土壤N2O产生位点的定位及其转化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
马智勇贾俊香熊正琴许剑敏王玲张菁
关键词:菜地土壤剖面氧化亚氮扩散通量
生物炭对山西雨养旱地土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为促进生物炭在旱地农业上的研究及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夏玉米(Zea mays L.)大田试验,设置4个处理:1)对照(CK);2)常规施肥(N);3)常规施肥+秸秆炭(5t·hm^(-2))(B1);4)常规施肥+生物炭(10t·hm^(-2))(B2),以探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山西雨养旱地土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养分含量及蔗糖酶、脲酶的活性,且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B1、B2)分别显著提高山西雨养旱地土壤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52.76%~105.52%、37.79%~75.54%、76.10%~122.67%、40.27%~82.55%。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B1、B2)分别提高了蔗糖酶和脲酶活性56.72%~90.96%、170.59%~182.35%。对于蔗糖酶活性而言,B2提高效果更显著,但对于脲酶活性,B1和B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虽然生物炭处理(B1、B2)分别提高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2.83%~4.25%和45.10%~50.98%,但这两种酶活性与对照差异并不显著。添加生物炭后夏玉米株高、叶长有一定增加的趋势,百粒重在5t·hm^(-2)生物炭用量时显著增加了14.82%,茎粗和叶宽在10t·hm^(-2)生物炭用量时分别显著增加了21.81%、34.04%。[结论]总的来说,生物炭对旱地土壤肥力、酶活性及作物生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玲贾俊香张毅韩阳
关键词:土壤养分酶活性
浅析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被引量:5
2011年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然而现有的课堂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参与者与决定者,为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提高业务能力与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师生共同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文化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贾俊香洪坚平孙丽英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菜地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采用盆栽模拟研究方法,设置对照(CK)、只施氮肥(U)、氮肥与有机肥配施(UM)、氮肥与生物炭配施(UB)以及氮肥、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UMB)共5个处理,探究生物炭与有机肥施用对菜地N2O、CH4与CO2排放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强度(GHGI)、N2O-N排放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N2O排放变幅较大,达0.02-1559.77μg m^-2 h^-1,CH4排放变幅较小,为-0.09-0.25 mg m^-2 h^-1.与N2O、CH4相比,处理间CO2排放通量具有更为相近的波动规律.UB与UMB能显著降低N2O排放,其中UMB抑制效果最佳,仅为U处理的14.1%.5个处理间CH4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表明氮肥、有机肥与生物炭均非影响CH4排放的主要原因.UB与UMB间累积CO2排放量无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U与UM处理,证明生物炭施用促进了CO2释放.菜心与苋菜产量均以UMB最高,两种蔬菜产量分别比U处理高25.6%与29.5%.GWP与GHGI均以UMB最低(除对照外),分别为919±266 kg/hm2与0.04±0.01 kg/kg.UMB的N2O-N排放系数最低(0.37%),仅为U处理的11.5%.综上所述,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在不降低蔬菜产量的基础上,既能抑制N2O排放,降低GWP、GHGI与N2O-N排放系数,又能降低化学氮肥投入量,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措施.考虑到生物炭施用显著促进CO2排放,需要进一步探究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的综合净温室效应.
贾俊香熊正琴马智勇许剑敏王玲张菁
关键词:生物炭有机肥菜地土壤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
李廷亮谢英荷高志强高志强洪坚平马红梅马红梅孟会生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栽培氮素利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