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世昌

作品数:18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关节
  • 5篇切除
  • 5篇膝关节
  • 4篇切除术
  • 4篇腓骨
  • 3篇入路
  • 3篇膝关节稳定
  • 3篇膝关节稳定性
  • 3篇近端
  • 3篇骨折
  • 3篇股骨
  • 3篇关节稳定
  • 3篇关节稳定性
  • 2篇治疗膝关节
  • 2篇绒毛
  • 2篇绒毛结节性
  • 2篇绒毛结节性滑...
  • 2篇软骨
  • 2篇软组织
  • 2篇色素绒毛结节...

机构

  • 1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六安市人民医...
  • 1篇上海健康医学...

作者

  • 18篇赵世昌
  • 13篇张春林
  • 9篇曾炳芳
  • 5篇朱忠胜
  • 5篇董扬
  • 3篇袁浩
  • 3篇张长青
  • 2篇章振林
  • 2篇袁霆
  • 2篇孙佼
  • 2篇张增
  • 2篇高悠水
  • 2篇贾伟涛
  • 2篇谢雪涛
  • 2篇谢宗平
  • 1篇刘珅
  • 1篇宋飒
  • 1篇张涛
  • 1篇谢国明
  • 1篇张智长

传媒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2013年上...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九届中国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一届东方骨...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富血小板血浆新型分离装置的研发及其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张长青袁霆贾伟涛汪泱谢雪涛高悠水谢宗平赵世昌位晓娟
该项目所属领域为骨外科学(3202745)。骨与软组织缺损的再生修复一直是临床的主要难题之一。如何安全有效地从自体血中提取生长因子,并结合干细胞与生物材料技术修复组织损伤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该项目组经过十余年不懈研...
关键词: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软骨缺损修复
腓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重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行近端腓骨切除并重建腓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肌腱骨性止点的16例腓骨近端肿瘤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与同期5例未行韧带骨性重建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发生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行膝外侧方应力试验;摄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与健侧比较间隙增大程度并分级;参照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标准对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采用MalawerⅡ型手术切除者均发生医源性完全腓神经功能丧失。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30个月。试验组中1例纤维母细胞性骨肉瘤患者发生局部复发,12个月后死于肺部及全身转移;其余患者肿瘤均无复发。末次随访时,试验组膝外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阴性,关节间隙增大分级为A级;对照组应力试验均为阳性,分级为D级。试验组MSTS评分为(97.5±3.5)分,对照组为(87.5±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结论腓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重建腓骨近端腓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肌腱的骨性附着点,恢复了膝关节稳定性,利于关节功能重建。
张春林赵世昌朱忠胜孙佼董扬曾炳芳
关键词:膝关节稳定性
腓骨远端干骺端钢板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腓骨远端干骺端钢板用作支撑钢板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腓骨远端干骺端钢板用作支撑钢板固定外踝及后踝治疗三踝骨折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5岁。左侧12例,右侧11例。根据Lange-Hansen分型,Ⅲ、Ⅳ度旋后-外旋型14例,Ⅳ度旋前-外旋型9例。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钢板稳定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4个月。患肢均无畸形愈合,无骨不连,无钢板外露、松动、断裂,无伤口感染。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结论腓骨远端干骺端钢板用作支撑钢板固定外踝及后踝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对骨折固定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
赵世昌宋飒沈龙祥张春林
关键词:三踝骨折支撑钢板
骨水泥型关节假体骨水泥-骨界面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骨水泥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影响假体使用寿命的主要问题。假体松动翻修术中取出的金属假体柄研究提示,柄的松动主要发生在骨水泥与骨髓腔内壁界面而非骨水泥与假体柄界面。骨水泥-骨界面的力学强度主要取决于界面区域骨形态和骨水泥与骨之间的交锁程度,影像学、力学测试、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显示骨水泥-骨界面的扭转力、剪切力、混合力及蠕变-疲劳应力条件下强度变化等微力学变化与假体松动相关。界面反复微动引起的摩损碎屑颗粒和离解产生的微小颗粒物质,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及机体自身对这些颗粒的反应,促使假体周围发生骨溶解,加剧假体松动。该文就骨水泥-骨界面微力学变化特点及假体松动机制作一综述。
张春林赵世昌朱忠胜袁浩
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使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18例,男13例,女5例;其中有侧10例,左侧8例;年龄23~69岁,平均(48.5±2.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标准分类,Ⅰ型1例,Ⅱ型2例,ⅢA型6例,ⅢB型4例,Ⅳ型3例,V型2例全部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根据Russell-Tavlor分型,ⅠA型6例,ⅠB型8例,ⅡB型4例。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提示为全身多发性骨软骨瘤。随访患者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4.2±0.8)个月。手术时间75-135min,平均(105±6.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12d,平均(9.3±1.2)d。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65~95分,平均(86.6±3.4)分,其中优7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33%。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为(16.2±1.8)周。末次随访时除1例出现头钉切割股骨头和1例出现髋内翻外,无骨折再移位,无内固定失效,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感染发生等并发症。结论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具有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
赵世昌张春林曾炳芳
关键词:股骨重建钉多发性骨软骨瘤股骨粗隆周围骨折
脊柱外周发育不良1家系COL2A1基因突变鉴定
张增赵世昌章振林
腓骨近端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对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原发于腓骨的肿瘤约占全身骨肿瘤的2.5%,骨肉瘤、尤文肉瘤和骨巨细胞瘤是腓骨近端常见的肿瘤类型,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在腓骨近端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2.8%~8%[1-2].腓骨近端的皮质骨较薄,又有较多肌肉附着,这种解剖特征使发生于这里的肿瘤有更高几率侵犯周围软组织,转变成间室外肿瘤,因此位于腓骨近端的肿瘤常需要行广泛切除[1].为达到肿瘤的完整切除,可能需要切除腓骨头包括腓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肌腱在腓骨近端的附着点,而二者均为维持膝关节外侧稳定性的重要结构.
赵世昌张春林
关键词:膝关节稳定性肿瘤类型腓骨头手术治疗骨巨细胞瘤周围软组织
MG63和MG63/ADR骨肉瘤裸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的表达
2011年
背景:恶性肿瘤耐药研究中发现核因子κB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能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目的:观察MG63和MG63/ADR骨肉瘤裸鼠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差异。方法:对数期生长的MG63细胞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培养法冲击诱导建立MG63/ADR细胞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将含5.0×106个MG63和MG63/ADR细胞的0.2mL细胞悬液采用皮下接种法注入裸鼠的一侧腋部皮下。第6周处死裸鼠取材。结果与结论:注射MG63和MG63/ADR细胞的2组裸鼠成瘤率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发现MG63/ADR组瘤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MG63组(P<0.05)。说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1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导致骨肉瘤耐药的重要原因。
孙佼张春林吴小三赵世昌赵曜曾炳芳
关键词:阿霉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8例周围神经鞘瘤进行切除,并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5岁。位于坐骨神经2例,腓总神经1例,胫神经1例,正中神经2例,桡神经1例,尺神经1例。肿瘤最大直径4.5~12.5cm,平均7.5cm。术前均行MRI和肌电图检查,术后所有肿瘤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术后7例神经功能未受影响,随访3.5-7年,平均4.5年,无复发。1例巨大正中神经鞘瘤患者出现该神经掌侧分布区感觉迟钝,拇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屈曲不能,食指和中指远近指间关节屈曲力量减弱,腕关节屈曲力量减弱。术后3周神经支配区域感觉恢复,术后6个月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在清楚了解神经鞘瘤解剖与临床特点的前提下,术前仔细评估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显微镜下操作,并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最大限度地切除周围神经鞘瘤,减少复发,并保留正常神经功能。
赵世昌张春林曾炳芳
关键词:神经鞘瘤周围神经显微外科
椎弓根钉固定椎体次全切钛网重建治疗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管减压加椎体次全切钛网重建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一期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环形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固定后柱治疗腰椎爆裂骨折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0~55岁,平均38.6岁。均为单椎体爆裂骨折,L13例,L27例,L36例,L41例,L51例。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和CT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椎管内径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5~4.5h,平均3.7h。出血量680~1 500mL,平均980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钛网重建节段获得骨性融合,椎体的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无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除1例A级患者外,其他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次全切重建脊柱三柱稳定性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脊柱前中后柱即刻稳定、并发症少等特点,是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赵世昌张涛张春林
关键词:椎体次全切钛网重建腰椎爆裂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