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华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中学英语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性别差异的心理动因被引量:1
- 2002年
- 本研究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言语交往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中学生主动回答行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被动回答差异显著,女生交往机会大于男生,但多限于教师指向的被动回答行为,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动因。
- 赵俊华
-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性别差异言语交往行为性
- 多重智能理论与智力知识观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被引量:3
- 2001年
- 多重智能理论突破传统的智力观念,代表着当今智力理论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教育关于个体主体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支持,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智力知识观的认识,为我们在开发个体智力潜能过程中找到了可靠的实施依据。另一方面,两者的默契,使我们有必要结合二者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系统、整体地建立一个在民主教育思想下,重视早期发现、因材施教、教会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评体系。
- 赵俊华
- 关键词:教学对策教育民主因材施教
- 一条能力发展之路——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被引量:18
- 2002年
- 立足于现代知识分类论来揭示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机制对于改革和完善知识教学体系 ,发展学生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中 ,学生有意识理解“是什么”的知识 ,并按一定的关系联结形成初步的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规则 ,之后 ,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对规则进行应用或变式练习获得新的心理意义 ,进而熟练化 ,意识的调控作用随之减弱 ,在此过程中 ,无认知和非智力因素不仅可充当知识学习的产物 。
- 卢宁赵俊华
-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学
- 知识的程序性与能力的培养被引量:4
- 2003年
- 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看作程序性知识在活动中的主体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培养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而解决好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首先要搞清楚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机制问题。程序性知识本身并不代表能力 ,因此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促进程序性知识向能力的主体性转化过程。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必须面对多样的个体和他们多元的潜能 ,结合学科或课程 。
- 赵俊华
-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知识转化主体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