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建华

作品数:62 被引量:362H指数:12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3篇玉米
  • 14篇间作
  • 10篇作物
  • 8篇施肥
  • 7篇小麦
  • 6篇玉米间作
  • 6篇土壤
  • 6篇种间
  • 6篇利用效率
  • 5篇豆科
  • 5篇种间竞争
  • 5篇豌豆
  • 5篇灌区
  • 4篇制种
  • 4篇制种玉米
  • 4篇水分
  • 4篇水分利用
  • 4篇水分利用效率
  • 4篇套作
  • 4篇甜瓜

机构

  • 5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7篇甘肃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兰州城市学院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宿州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化现代农业...

作者

  • 62篇赵建华
  • 46篇孙建好
  • 32篇李伟绮
  • 6篇吴科生
  • 6篇董博
  • 6篇李隆
  • 6篇陈伟
  • 4篇张建农
  • 4篇杨新强
  • 3篇谢永
  • 3篇杨谋
  • 3篇樊廷录
  • 3篇李计红
  • 2篇汤莹
  • 2篇王红梅
  • 2篇王淑英
  • 2篇张仁陟
  • 2篇王克鹏
  • 2篇夏海勇
  • 2篇曹孜义

传媒

  • 11篇甘肃农业科技
  • 5篇寒旱农业科学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大豆科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果树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年份

  • 6篇2024
  • 7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瓜类作物叶绿素含量的遗传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以不同甜瓜、西瓜、黄瓜、番瓜品种和甜瓜杂交F1、F2及回交后代为实验材料,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的瓜类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品种之间总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多数甜瓜杂交组合 F1代叶绿素含量呈现中亲值,少数能够表现出杂种优势,F2代和回交后代的分离结果表明甜瓜叶绿素含量由数量基因控制。
赵建华张建农李浩霞范瑞霞
关键词:瓜类甜瓜叶片叶绿素
三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生产力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被引量:23
2020年
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系统中作物获取高产,种间相互作用发挥优势的关键。本研究设置蚕豆/玉米(M/F)、大豆/玉米(M/S)和豌豆/玉米(M/P) 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模式,以及相应单作种植,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生物量,明确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间作玉米生产力和间作作物种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8 (M/F)、1.19 (M/S)、1.26 (M/P);两年结果均是M/S中玉米产量最高,至收获期,与大豆间作的玉米产量可达单作玉米产量的93.6%(2017)和71.2%(2018);M/S中玉米的穗粒数显著高于M/F和M/P中;地上部生物量及采样期平均生长速率均表现为M/S>M/P>M/F;共生期内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sm)随共生期推进逐渐降低,而蚕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fm)和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pm)逐渐升高;玉米单独生长时期3种间作模式玉米的补偿效应(CE)无显著差异,各间作模式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甘肃河西走廊灌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保证间作玉米稳产的有效措施。
赵建华孙建好陈亮之
关键词:种间竞争生态位
子瓜果实贮存期细胞壁超显微结构及相关成分的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以大板黑瓜子子瓜为材料,西农8号西瓜为对照,测定和观察不同贮藏期果实硬度、果皮、果肉细胞壁超显微结构、中果皮果胶及其相关酶的变化,研究子瓜果实耐贮性机理。结果表明,贮藏前期子瓜果实硬度较大、中果皮原果胶含量呈上升趋势,25d后平缓下降,西农8号西瓜中果皮果胶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贮藏期存在明显的高峰,子瓜相应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平缓,果皮果肉组织相关细胞结构解离,破坏时期与程度早于、重于子瓜,至实验结束时,已基本丧失其原有的结构,而子瓜还维持一定程度的完整性。由此认为,子瓜贮存期原果胶含量较高,PE、PG活性变化平缓,细胞壁和细胞膜系统超显微结构相对稳定可能与耐贮性有关。
张建农李计红赵建华曹孜义王福国
关键词:采后细胞壁果胶
甘肃省小麦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5
2013年
为了摸清甘肃省小麦施肥现状,为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与合理施肥提供依据,2008—2009年对甘肃省内定西、陇东、高寒区、沿黄灌区、河西等5个典型生态区农户用肥习惯及用肥量、用肥种类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小麦施氮、磷肥量普遍偏高,钾肥明显不足;不同生态区养分投入比例不协调,春小麦相对施肥比较适宜,冬小麦磷/氮比普遍偏高;小麦主要以施基肥或种肥为主,追肥量相对较少;肥料品种主要以尿素、磷酸二铵、碳酸氢铵和普通过磷酸钙为主,复合肥(小麦专用肥)有一定的施用面积,但总体比例还较低。
陈伟孙建好赵建华
关键词:小麦施肥现状分析评价
一种利用有机硅提高玉米种子耐盐碱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有机硅提高玉米种子耐盐碱的方法,包括种子预处理、预浸泡、拌种、干燥和后熟等步骤。在本发明中有机硅在种子表面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合界面,并通过Si‑O‑Si网络结构形成防护膜,改性纳...
李伟绮孙建好陈亮之何旭刚谷科强赵建华吴科生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大豆产量随之下降,间作玉米产量随之升高,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on,SP)随之提升;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间作大豆的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从D10处理的38.5荚·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15.8荚·株-1,单株粒数从D10处理的66.6粒·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26.4粒·株-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玉米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D60处理穗粒数最大,达606粒;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种间相对竞争力,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的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弱化,竞争力平衡点出现在D45处理,采样期平均Asm为0.01。因此,综合考虑间作体系产量,作物产量和种间竞争力,D45处理为大豆/玉米间作体系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赵建华孙建好樊廷录李伟绮唐晓东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玉米区域试验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为了明确甘肃省2013年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为玉米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选用2013年甘肃省中晚熟组玉米品种区试参试14个品种(系)、5个试点的试验数据,利用基于R语言的AMMI和GGE双标图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试点环境的区分力和代表性。结果表明,高产品种为泰玉1028、五谷568、龙博士7号、SN318,理想区试点是酒泉和武威。综合分析2种模型,高产又稳定的理想品种为龙博士7号。SN318适宜在酒泉种植,泰玉1028、五谷568、龙博士7号适宜在武威、张掖地区种植。AMMI模型与GGE双标图可以合理有效地评估品种(系)和区域。
李伟绮支小刚赵建华孙建好曹素珍谷科强
关键词:AMMI模型分析GGE双标图玉米新品种丰产性
施氮与灌水对河西制种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为探究施氮和灌水对河西灌区制种玉米种子产量以及生产过程中水氮利用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先玉335(XY335)为研究对象,设置充分灌水(6 000 m^3·hm^(-2),W_(6000))、中度胁迫(4 500m^3·hm^(-2),W_(4500))、重度胁迫(3 000 m^3·hm^(-2),W_(3000))3个灌水梯度,不施氮(0 kg·hm^(-2),N_0)、中量施氮(225 kg·hm^(-2),N_(225))、过量施氮(450 kg·hm^(-2),N_(450))3个施氮水平,测定收获期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以及播前收后1m深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灌溉量对种子产量无显著影响,同一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先玉335组合产量较郑单958组合高,最高产量出现在中度胁迫灌水条件下的过量施氮处理(W_(4500)N_(450)),达11 147 kg·hm^(-2);先玉335组合的种子百粒重显著高于郑单958组合,郑单958组合种子各产量构成均表现为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在中度胁迫灌水条件下,0~100cm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显著高于重度胁迫和充分灌水;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均以中度胁迫灌水条件下中量施氮处理占优。综合考虑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合河西灌区郑单958制种组合和先玉335制种组合的水氮最佳组合为灌水量4 500 m^3·hm^(-2),施氮量225 kg·hm^(-2)。本研究为河西制种玉米种植中水氮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借鉴。
赵建华樊廷录王淑英王建华孙建好李伟绮王红梅
关键词:灌水制种玉米
玉米||豌豆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方式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
2024年
为研究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本文基于2012年布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采样与分析。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1)覆膜方式,条膜覆盖和全膜覆盖;2)施肥量,常规施肥[450 kg(N)·hm^(-2), 78.6 kg(P)·hm^(-2)]和减量施肥[300 kg(N)·hm^(-2), 52.4 kg(P)·hm^(-2)];3)种植模式,玉米单作、豌豆单作和玉米||豌豆间作。于2021年和2022年豌豆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籽粒粗蛋白产量(基于籽粒氮浓度计算)和吸磷量。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产量最高,间作体系混合产量较单作加权产量两年平均提高31.9%,增产主要由正的互补效应驱动;同时,各处理下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间作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相比于单作,间作显著增加籽粒粗蛋白产量和磷吸收量,两年平均分别提高30.0%和24.0%。与条膜覆盖相比,全膜覆盖显著提高生产力和粗蛋白产量。其中,在条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38.4%;全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26.3%;单作和间作条件下,全膜较条膜分别增产15.9%和5.8%;与单作覆条膜相比,间作覆全膜的产量显著提高47.0%,粗蛋白产量显著提高57.5%。两个施肥水平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肥的单作相比,减量施肥下的间作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均提高102.0%,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在减量施氮肥和磷肥条件下,间作相比于单作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和氮磷收获指数,且玉米品质不降低。因此,与农户模式(条膜覆盖下常规施肥的玉米单作)相比,全膜覆盖下减量施肥的间作是一种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郑浩飞逄蕾孙建好赵建华于瑞鹏李隆
关键词:覆膜养分吸收
NBPT和DMPP对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降低氮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探索氮肥增效剂在陇中旱作丘陵区的适应性,在陇中丘陵区旱作农业条件下,设常规施肥、尿素氮减量20%添加NBPT、尿素氮减量20%添加DMPP、尿素氮减量20%、不施氮肥5个处理,研究增效剂NBPT和DMPP对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马铃薯产量均高于尿素氮减量20%的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差异显著。其中尿素氮减量20%的处理中,以添加DMPP处理产量最高,为13000 kg/hm^(2),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7.72%;其次是添加NBPT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3.41%;氮减量20%,且不添加DMPP和NBPT处理排名第3,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2.59%;另外,尿素氮减量20%添加DMPP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较相同施氮量处理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因此,DMPP在陇中旱作马铃薯田使用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杨新强孙建好李伟绮陈亮之赵建华景龙
关键词:DMPPNBPT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