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成像
  • 8篇磁共振
  • 7篇磁共振成像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血管
  • 3篇脑梗死后
  • 2篇血管瘤
  • 2篇体积
  • 2篇颅内
  • 2篇颅内海绵状血...
  • 2篇脑梗死体积
  • 2篇梗死体积
  • 2篇海绵状
  • 2篇海绵状血管瘤
  • 2篇PWI
  • 2篇磁敏感
  • 2篇磁敏感加权
  • 1篇多普勒超声

机构

  • 14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4篇赵珊珊
  • 13篇程敬亮
  • 10篇张勇
  • 5篇王琳琳
  • 4篇白洁
  • 3篇文宝红
  • 3篇王朝艳
  • 3篇崔恒
  • 3篇张会霞
  • 2篇孙梦恬
  • 2篇王晓冬
  • 2篇王斐斐
  • 1篇惠丽红
  • 1篇杨璐
  • 1篇张风光
  • 1篇张晓楠
  • 1篇宋承汝
  • 1篇林亚南
  • 1篇孟云
  • 1篇王珊珊

传媒

  • 5篇第四届全国磁...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0TMRI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3.0T MRI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T1WI、T2WI、DWI)、动态增强扫描以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检查。结果:53例患者术后病理分期为Ⅰa期(无肌层浸润)15例、Ⅰb期(浅肌层浸润)22例、Ⅰc期(深肌层浸润)16例。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T2WI及DWI的术前分期为Ⅰa期16例、Ⅰb期22例、Ⅰc期15例,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88.68%(Kappa=0.828,P<0.001)。TVCDS术前分期为Ⅰa期18例、Ⅰb期21例、Ⅰc期14例,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66.03%(Kappa=0.485,P<0.001)。MRI多序列联合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显著高于TVCDS(χ2=7.756,P=0.005)。结论:联合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T2WI及DWI是一种术前进行Ⅰ期子宫内膜癌分期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王晓冬程敬亮孙梦恬张风光赵珊珊张会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分期
DWI和SWI在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DWI和SWI在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共计27个病灶的MR表现与临床资料。结果:15例单发,位于小脑半球6个,小脑上蚓部3个,下蚓部4个,第四脑室底2个。4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小脑半球8个,延髓背侧2个,第四脑室1个,上段颈髓1个。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稍等、长T1及混杂长T2信号,DWI(b=1000s/mm2)为低信号,ADC图为高信号,ADC均值为1.985×10-3 mm2/s。17个病灶内部或周边见流空血管,21个病灶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水肿,SWI序列3个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回流静脉影,4个病灶周边见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DWI和SW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DWI低信号,ADC值升高,SWI上回流静脉、周边含铁血黄素沉积环的显示有助于明确诊断,但不典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需同成人髓母细胞瘤、脑动静脉畸形、脑膜瘤等疾病鉴别。
王晓冬程敬亮孙梦恬赵珊珊宋承汝
关键词: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改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改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Snodgrass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hypospadias,HP)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HP患儿,按手术方法不同,将采用传统Snodgrass术治疗的39作为对照组,将采用改良式Snodgrass术治疗的39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疼痛与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6.68±10.46)min、(26.78±6.42)mL、(16.32±2.43)h和(7.23±3.56)d,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WHOQOL-100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WHOQOL-100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VAS评分(3.17±1.33)分,低于对照组,WHOQOL-100评分(89.65±6.16)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69%(3/39)]低于对照组[25.64%(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HP患者实施改良版Snodgrass术,能够有效改善各项手术指标,并且能够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重要价值。
王淑妍赵珊珊王珊珊尚飞利
关键词:儿童尿道下裂
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s)常规磁共振(MRI)序列表现及MRI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 例病理证实的CCMs 患者的MRI 资料,比较MRI常规序列(T1WI 和T2WI)和...
赵珊珊程敬亮张勇
PWI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的关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PWI)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CIV)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81例,其中急性期41例,亚急性期19例,慢性期2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小脑半球PWI和MRI常规序列检查。记录并计算幕上CIV和幕下小脑不对称指数(AI)。根据是否出现CCD将患者分为CCD阳性组和CCD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的差异,分析CCD阳性患者不同期幕上CIV与幕下AI值的相关性。结果:慢性期、亚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CCD的发生率分别为52.38%、36.84%和41.46%。急性期和慢性期CCD阳性患者的幕上CIV分别为(79.22±56.05)和(91.58±58.11)cm3,显著高于CCD阴性患者[分别为(45.52±36.08)和(17.75±16.53)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亚急性期CCD阳性患者CIV值[(50.32±34.79)cm3]高于CCD阴性患者[(19.55±24.75)cm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幕上CIV与幕下AI值呈正相关(r=0.878,P<0.05),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幕上CIV与幕下AI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急性期和慢性期幕上CIV与CCD的发生有关,且慢性期CCD阳性患者幕上CIV与CC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赵珊珊程敬亮白洁张勇王琳琳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脑梗死
PWI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的关系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灌注成像(PWI)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CIV)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81 例,其中急性期41 例,亚急性期19 例,慢性期21 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
赵珊珊程敬亮白洁张勇王琳琳
磁共振脑灌注加权成像评估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生因素及机制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评估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发生因素及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81 例,男49 例,女32 例;年龄35~74(60.0&...
赵珊珊程敬亮白洁张勇王琳琳
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s)常规MRI序列表现及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CCMs患者的MRI资料,比较常规MRI序列(T1WI和T2WI)和SWI表现、检出率和病灶大小,判断其对CCMs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共捡出97个病灶,22个病灶可见短T1信号伴出血,常规MRI对出血病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75个病灶未见短T1信号不伴出血。49个病灶T2WI灶周具有"铁环征";97个病灶中有48个病灶在T1WI或T2WI上呈"网格"状或"桑椹"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3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S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含铁血黄素区域,病灶信号不均匀性降低;SWI上90个病灶显示均匀或不均匀黑色信号,7个病灶显示混杂信号影。T1WI、T2WI、SWI对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SWI对非出血性病灶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T1WI和T2WI(18.6%和40.0%,P<0.05)。SWI显示出血性瘤体大小为(3.3±1.2)cm,显著大于T1WI和T2WI[(2.0±0.6)cm和(2.6±0.9)cm,P<0.05];SWI显示非出血性瘤体大小为(3.1±1.1)cm,显著大于T1WI和T2WI[(1.7±0.6)cm和(2.3±0.8)cm,P<0.05]。结论 MRI是诊断CCMs的首选方法,常规序列结合SWI序列能提供更准确和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赵珊珊程敬亮张勇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MRI诊断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引发颅底神经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经临床证实的VBD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所有患者均行脑MRA、MRI及3D-Fiesta-c序列扫描,VBD的纳入及分级标准分别参照Ubogu等提出的VBD的MRA半定量标准及Smoker的VBD的MRI分级标准。结果本组28例VBD中,1例脑干神经未见明显异常,余27例均伴有单侧一支或多支神经异常。其中22例单侧面神经受压,占81.48%;25例单侧发生移位,占92.59%;2例未见明显异常,占7.41%。15例单侧三叉神经受压,发生率占55.56%;24例单侧发生移位,占88.89%;3例未见明显异常,占11.11%。9例单侧舌咽神经受压,占33.33%;15例单侧发生移位,占55.57%;9例未见明显异常,占33.33%;3例一侧或双侧神经显示不清,占11.11%。8例单侧前庭蜗神经受压,发生率26.63%;25例单侧发生移位,占92.59%;2例未见明显异常,占7.41%。4例单侧外展神经受压,发生率14.81%;4例单侧发生移位,占14.81%;10例未见明显异常,占37.03%;12例一侧或双侧神经显示不清,占44.44%。结论 VBD对颅底神经的影响较大,脑MRI、MRA、3D-Fiesta-c序列相结合为VBD的诊断、颅底神经与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之间关系的显示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王琳琳程敬亮惠丽红赵珊珊张勇孟云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婴幼儿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恶性淋巴瘤一例
文宝红程敬亮张会霞王斐斐崔恒赵珊珊王朝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