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
  • 2篇盆腔
  • 2篇盆腔淋巴
  • 2篇盆腔淋巴结
  • 2篇骶尾
  • 2篇骶尾部
  • 2篇细胞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2篇淋巴管肌瘤
  • 2篇淋巴管肌瘤病
  • 2篇淋巴结
  • 2篇卵黄囊
  • 2篇卵黄囊瘤
  • 2篇肌瘤
  • 2篇病理分析
  • 1篇大细胞
  • 1篇蛋白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邵汇琳
  • 3篇张红凯
  • 3篇陈伟东
  • 3篇翟翠静
  • 2篇罗静
  • 2篇刘爱军
  • 1篇王翠芝
  • 1篇赵铁梅
  • 1篇陈薇
  • 1篇林海丽
  • 1篇马亚琪
  • 1篇韦立新
  • 1篇管希周
  • 1篇宋欣
  • 1篇左震华
  • 1篇王立波
  • 1篇张冬梅

传媒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2016年《...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由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间质及成熟的厚壁血管构成,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EP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1-2].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急慢性过敏反应的经典效应细胞,并在各种非过敏性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C作为子宫内膜的局部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脱颗粒方式参与调节子宫内膜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和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mast cell chymase,MCC)是MC内预先合成的主要丝氨酸蛋白酶,可促进组织增生及血管形成,其中MCT能特异性反映MC的激活.MC表面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其中干细胞因子(SCF)受体c-kit(又称CD117)是MC表面调控其功能的重要受体,与配体SCF[3]结合后可增强MC的增殖、分化和趋化能力.研究发现,良性鼻息肉、结肠息肉及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存在高水平过度活化的MC,推测其可促进息肉的形成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情况,探讨MC和c-kit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邵汇琳
关键词:C-KIT生育期妇女息肉组织MCTMCC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
骶尾部卵黄囊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骶尾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骶尾部卵黄囊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为女童,1例为男童,发病年龄16个月~44个月。以臀部或骶尾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到典型的内胚窦结构以及腺样、乳头状和疏松网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9例AFP(+),其中5例呈灶状(+),4例胞质呈弥漫性强(+);2例PLAP灶状(+);8例CK呈强(+),1例(-);9例CD30、HCG、EMA、CD15和CD117均(-)。5例确诊后及时进行化疗,3例未化疗者短期内复发死亡,1例失访。结论骶尾部卵黄囊瘤多见于女婴,恶性度高,化疗敏感,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染色。
王立波邵汇琳宋欣陈薇马亚琪林海丽刘爱军
关键词:骶尾部卵黄囊瘤生殖细胞肿瘤发病机制
呼吸道乳头状瘤癌变1例及文献复习
2011年
目的探讨呼吸道乳头状瘤癌变的病因,临床特点、病理及病理生理机制等。方法结合收治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10年国内外已发表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就其病因、临床特点及病理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为呼吸道乳头状瘤主要病因,其中HPV-16,18密切相关。该疾病具有生长快、多发性及易复发等临床特点,少数发生癌变,即鳞状细胞癌。已发现p53、Rb蛋白p21、EGFR-STAT3等多种蛋白基因与恶变相关。结论呼吸道乳头状瘤病因、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等均有一定特点,癌变者为少数,确诊有赖于病理,基因检测也有助于诊断。
左震华赵铁梅管希周邵汇琳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乳头状瘤癌变
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组织学显示右髂内和左腹股沟淋巴结内平滑肌样细胞增生并呈束状排列,伴脂肪化生。增生的细胞形态善良,某些具有上皮样细胞特点,含丰富的嗜酸性胞浆,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增生的细胞SMA(弥漫+),HMB-45(灶性+),CK(AE1/AE3)(-);内衬淋巴管内皮细胞D2-40(+),CD34(-)。结论原发盆腔淋巴结的肺外淋巴管肌瘤比较罕见,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
翟翠静张红凯罗静邵汇琳陈伟东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盆腔淋巴结
骶尾部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骶尾部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骶尾部卵黄囊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均为女童,发病年龄2个月—3岁。以臀部或骶尾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临床诊断主要...
邵汇琳刘爱军韦立新
关键词:骶尾部卵黄囊瘤儿童
文献传递
原发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1例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组织学显示右髂内和左腹股沟淋巴结内平滑肌样细胞增生并呈束状排列,伴...
翟翠静张红凯罗静邵汇琳陈伟东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盆腔淋巴结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