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庆财

作品数:34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文学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文学
  • 6篇诗学
  • 4篇学派
  • 4篇叶适
  • 3篇东学
  • 3篇学史
  • 3篇浙东学派
  • 3篇文学史
  • 3篇南宋
  • 2篇道观
  • 2篇道学
  • 2篇动静观
  • 2篇性灵
  • 2篇血脉
  • 2篇雁门
  • 2篇天理
  • 2篇情理
  • 2篇文道
  • 2篇文道观
  • 2篇文学史观

机构

  • 22篇山西师范大学
  • 8篇南开大学
  • 4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4篇郭庆财
  • 1篇张毅

传媒

  • 3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阴山学刊
  • 2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戏曲艺术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7
  • 2篇2004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惠洪的文字禅与诗歌思想
郭庆财
关键词:文字禅诗法
论宋代海南谪宦的渡海诗被引量:2
2013年
宋代刑法对海南谪宦既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又有相应的恩宥制度,因此大多海南谪宦有2次渡海经历。海峡造成亲情、友情、讯息的阻隔,自然环境、风土民情的巨大差异,而且惊险的渡海本身即是一道"鬼门关",因此谪宦的忧患往往在渡海之际集中爆发。为此他们做了各种调适,以获得自我心理的安适和超越,这集中表现在渡海前的祭海以自保、"乘桴浮于海"的自宽、和"身在江海、心在魏阙"的自勉。前者为神灵救赎,后二者则为谪宦的自我心灵救赎。总的看来,宋代尤其是南宋的渡海诗较少怨愤之情和衰飒之气,而富有豁达精神。这种诗歌精神是通过瞻前顾后的视角和情景双绾等艺术手段完成的。
郭庆财
关键词:贬谪祭海旷达
“心通”思想与“后王学时代”的读《诗》法
2019年
"心通"作为宋代经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学者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入及与圣贤性情的沟通。王安石新学以其不能"心通"而多受杨时等理学家的批评。王安石《诗》学基于"同风俗、一道德"的政治目的,不能从文本实际出发虚心以通《诗》,故难免穿凿强解。杨时、朱熹、杨简的读《诗》法则强调平心以"通",即通其意、通其味和通其性情,表现为"文本-意味-性情"的逐渐沉潜过程。从思想渊源上看,杨时的道南一系强调反身体验的重要性,而《中庸》的未发已发说成为他们读《诗》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之不同,杨简《诗》学则多受孟子本心论的影响,常以"思无邪"言诗,平实之余又难免偏狭的色彩。
郭庆财
朱熹吕祖谦学术之歧的再检视被引量:1
2010年
朱熹秉承程颐的为学之训,主张“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不但重视致知进学,也重视涵养本原,希图在求知和明善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合内外之道。相较而言,吕祖谦的心性之学和文史之学虽各有建树,但却不能通贯,而显得“支离”,即吕氏泛滥诸家,却无益于身心的修养和性命之理的发明。为此,朱熹对吕祖谦博杂的文史之学多有规诫。吕祖谦多次满怀愧悔,向朱熹表示应向理学正道回归,并在后期疏远了文章华藻。
郭庆财
关键词:吕祖谦涵养进学
南岳酬唱后的“诗禁”与朱熹“中和说”之变被引量:1
2016年
朱熹与张栻、林用中在乾道三年的南岳酬唱之后,有一个禁诗之约,旋又解禁,体现了朱熹作诗与学道的矛盾态度,并带有"中和"思想转变的印记:其"中和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且从气化的层面上讨论心体的流动,不免造成情、气的放逸;而乾道三年前后朱熹逐渐关注的"敬"的工夫,则是对情、气的约束。而这两方面对诗的作用是相反的,也是朱熹作诗既忘情又警惕的矛盾症结之所在。随着其"中和新说"的形成,即以未发为"性"、已发为"情",朱熹在情感控驭方面有了新的进境,如何使诗作富于生意而又情感平和成为他更高的诗学追求。
郭庆财
两宋之际苏学与程学关系新变被引量:2
2013年
两宋之际,随着元祐学术解禁,曾因意气而起的蜀洛党争已经消歇,双方力量也发生重大变化:苏门学统的涣散与程氏学统的传衍和加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苏学"尽个性"和"恭己无为"的自由特质不无关系。随着苏学的学术和政治色彩逐渐淡退,苏轼所留给人们的,只是文学家的华丽背影。曾经的蜀洛党争,也变为杨时等道学家对苏轼文学的偶尔批评。南宋道南学派传人中,许多学者既秉承程系道学,又追摹苏轼之文;某些学者更寻找到了苏学与程学的契合点,并将之贯彻到自己的生命精神中。直到朱熹出来揭出苏轼性命之学的本质,才又使二者矛盾趋于尖锐,这集中体现在朱熹与吕祖谦的苏学之辩中。
郭庆财
关键词:道学文学
论刘歆与章学诚
2007年
章学诚在刘歆《七略》“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基础上,指出三代之学的特点是官师治教合一,六艺之学亦出于王官,切于世用。这与后世儒者专奉六艺以为经、由名物训诂以求道是对立的。章学诚对繁琐学风的抨击远承自刘歆,学主于用是两者学术思想的共同基质,但刘歆本于通经致用,而章学诚则是承自浙东学派一系的事功主义精神。
郭庆财
关键词:章学诚《七略》六艺
思想与文献:程氏《文集》的校订与朱熹中和说
2020年
朱熹的中和旧说与新说虽各有新创,但都能从程颐那里找到源头。其中和旧说形成于乾道二年,主要是受到程颐早期"凡言心皆为已发"思想的影响;而朱熹乾道三年的湖湘之行对其中和思想的转变有着重大作用。朱熹赴湖湘的一个重要意图是与张栻面论程氏《文集》的校订,在此前后他通过对程氏《文集》善本的确定和精详研读,终于认识到"心为已发"是程颐前期的思想,不可执以为据,转而认同了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中以寂感、体用言心的说法,并进而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分指性、情,且心统性情,于是形成了他的中和新说。故而修订程氏《文集》虽不是朱熹中和新说形成的唯一原因,但此中的影响却不能小觑。
郭庆财
关键词:校订
惠洪的文字禅与句法论被引量:1
2012年
惠洪倡导"文字禅",认为语言文字是接引习禅衲子的必要工具。作为临济传人,惠洪推崇临济义玄提出的"三玄三要",将其同禅门"活句"联系起来,并认为石头、曹洞、汾阳、云门这些宗派的门庭施设与临济"三玄三要"也是相通的,"活"是它们共同的精神。让句子"活"起来的关键是句中有"眼"。惠洪论禅论诗都常常拈出"句中眼",所追求的是通过字法、句法的安排而生发出无穷的韵味。他强调:"活句"还需"活参",只有活参才能引导学者见大道之全体。追求对"活句"的参悟,不难形成对"意"与"趣"的重视,即超越一般句法探讨之上的诗歌审美追求。
郭庆财
关键词:文字禅意趣
清代雁门冯氏家族的诗学家法及其流变
2021年
清代雁门冯氏作为重要的文化世家,其家风主要有修身自律、孝友爱亲、忠君爱国、诗书继世等方面,该家族的诗学“家法”就是由此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而冯如京的诗歌创作和相关理论则有为家族诗学“立法”的意义:其诗作以国家之念和桑梓之情为重要主题,根柢性情而纬以时事,且以陶、杜为诗学楷模。这种家法得到了家族后人的广泛认同和长期延续。不过,后人在继承冯如京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酬唱诗、题画诗的大量出现,由尊崇陶杜转而崇尚苏黄,以及诗歌的学问化倾向等,皆带有明显的宋诗化色彩,这种变化与京城文学圈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郭庆财
关键词:家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