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闵凯

作品数:10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脏
  • 5篇手术
  • 3篇心脏瓣膜
  • 3篇瓣膜
  • 3篇瓣膜手术
  • 2篇心脏瓣膜手术
  • 2篇胸外
  • 2篇胸外伤
  • 2篇术后
  • 2篇体外循环
  • 2篇切口
  • 2篇重症
  • 2篇重症胸外伤
  • 2篇综合征
  • 2篇外伤
  • 2篇外循环
  • 2篇相关危险因素
  • 2篇相关危险因素...
  • 2篇小切口
  • 1篇低心排

机构

  • 9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闵凯
  • 6篇孟毅
  • 6篇董书强
  • 6篇董逸飞
  • 4篇曹文峰
  • 4篇尹清
  • 4篇卢安东
  • 3篇王向阳
  • 3篇苗莉霞
  • 2篇郭剑
  • 2篇王洪运
  • 2篇杨侃
  • 1篇刘耀明
  • 1篇程刚
  • 1篇吴将
  • 1篇伍红桦
  • 1篇尹春
  • 1篇贺云飞
  • 1篇李子林
  • 1篇吴奖

传媒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孟毅董逸飞董书强曹文峰尹清闵凯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
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60岁老年瓣膜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8月至2010年6月95例≥60岁瓣膜疾病并行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住院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影响手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为11·6%(11/95)。死亡原因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9%;年龄>65岁、体外循环时间>3h、主动脉阻断时间>2h,术后出现并发症、呼吸机辅助时间>48h,输血量>2000ml是老年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潜在危险因素(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体外循环时间>3h是老年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瓣膜疾病总体手术病死率可接受,根据老年瓣膜疾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术前评估,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
孟毅董逸飞董书强曹文峰尹春闵凯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置换老年人
重症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1例被引量:5
2006年
王洪运伍红桦王向阳刘耀明闵凯程刚贺云飞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症
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74例)和非呼吸衰竭组(54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1%(38/618),呼吸衰竭发生率12.0%(74/618)。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为17.6%(13/74),非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4.6%(25/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4,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5)、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P=0.014)、射血分数(EF)<50.0%(P=0.003)、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8)、复合手术(同期CABG、主动脉根部置换或射频消融迷宫手术P=0.000)、二次手术(P=0.012)、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手术(P=0.003)、二次手术(P=0.010)、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12)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孟毅董逸飞董书强曹文峰尹清闵凯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术后呼吸衰竭
体外循环下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5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总结我院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2月进行的微小切口(右胸前外侧微小切口)肓视心脏手术52例,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4:1)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0例(合并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合并三尖瓣成形9例),二尖瓣置换9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清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1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全组尢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15~245(1524-23.6)rain,体外循环时间46—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d;术后住院时间5~10(7.3±1.8)d,无心脏及股动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直视心脏手术相比,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少、无胸骨破坏、疼痛轻、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董逸飞卢安东董书强闵凯苗莉霞尹清
关键词:微小切口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二尖瓣置换
微创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及体会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总结微创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及体会。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微创心脏手术共197例,均经外周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4∶1)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小切口直视下行心内手术。并在手术的全过程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行引导、监测、评价。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157例(合并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合并三尖瓣成形37例),二尖瓣置换28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2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4例。结果全组197例患者中191例顺利完成微创手术,6例因出血或引流问题中转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35.0±29.6)min,体外循环时间(72.3±60.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8.4±40.8)min。结论与传统直视心脏手术相比,微创心脏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不破坏胸廓的完整性、减轻术中出血、切口美观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外周体外循环、股动静脉插管、VAV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和完善的体外循环管理是保证微创心脏手术成功的关键。
郭剑卢安东苗莉霞闵凯
关键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评价其外科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3年3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4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26~72 (47.6±9.2) 岁。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至确诊<14 d) 43例,慢性5例。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9例+主动脉瓣良好、但合并马方综合征6例,行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累及主动脉根部、但瓣膜功能良好的8例行改良David+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累及升主动脉10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累及部分主动脉弓5例行升主动脉+次全弓置换术。出院后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血压控制情况、有无疼痛复发、运动、活动情况和复查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rteriography,CTA)。 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21~500 (191.4±50.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8~212 (112.3±31.7) 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6~56 (34.8±8.7)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250 (76.2±35.6) h;住ICU时间3~20 (7.1±3.4) d。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680~1 600 (1 092.5±236.3) ml。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14.5%,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衰竭1例、迟发性难治性出血1例、昏迷1例。围术期发生其它并发症20例,经治疗均痊愈或好转出院。随访38例,随访率92.7%(38/41),随访时间3~48 (13.0±8.9) 个月;失访3例。随访期间36例存活,无与主动脉夹层相关的死亡,因其它慢性疾病死亡2例。无因主动脉夹层继续形成、假腔扩张行二次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CTA检查未见吻合口渗漏及人工血管扭曲或血流不畅。 结论 根据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升主动脉直�
董逸飞卢安东闵凯尹清董书强曹文峰孟毅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心血管手术选择性脑灌注主动脉弓置换
重症胸外伤286例救治体会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对我院15年来收治的286例重症胸外伤病例资料总结分析。方法:采用剖胸、胸腔穿刺、损伤脏器修补及闭式引流等方法进行重症胸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结果:本组286例中,治愈250例,占87.4%,死亡36例,占12.6%。其中死于胸部伤16例,死于合并重型颅脑伤8例,MODS 12例。结论:重症胸部外伤中,依剖胸指征,迅速实施剖胸手术清除积血恢复肺脏功能,是救治重症胸外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措施。
王向阳孟毅杨侃闵凯吴奖
关键词:重症胸外伤救治
腋下小切口开胸治疗肺大疱48例被引量:5
2006年
王向阳孟毅王洪运杨侃闵凯吴将
关键词:腋下小切口肺大疱开胸
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临床应用探讨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术后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回顾性分析因心脏术后心肺功能性衰竭行ECMO辅助时间>8 h以上者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5例表现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表现为严重低氧血症,药物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均行ECMO辅助支持治疗(V-A模式),平均年龄(51.8±10.4)岁,ECMO平均支持时间(109.8±27.1)h,3例成功脱离ECMO(50%),1例存活出院(16.7%)。并发症:4例合并肾功能不全并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2例插管部位出血,2例胸腔内出血,1例ECMO后感染。结论ECMO是治疗心脏术后可逆性心肺衰竭的重要支持手段,ECMO时机的把握、保护性肺通气的应用、有效控制和预防出血是ECMO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
卢安东郭剑苗莉霞闵凯李子林董书强董逸飞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心脏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