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铃
- 作品数:9 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闽港人才合作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海小蠹属几个重要的花色种类
- 2008年
- 关于海小蠹属(Hylesinus Fabricius)作者已在《植物检疫》第20卷第6期介绍过4个一色(黑色至黑褐色)种类,限于篇幅,本文将在此另行介绍海小蠹属的5个花色种类。为了便于鉴别金属种类,本文将海小蠹属已被介绍过的4个一色种类和现在将要介绍的5个花色种类统一列在检索表中以供检疫时参考。
- 陈寿铃林阳武
- 关键词:寄主生活习性
- 海小蠹属几个重要种类的识别
- 2006年
- 木岑属树种(Fraxinus spp.)材质坚固而柔韧,花纹美丽,质地细腻精良,是重要的经济用材树种,同时其中有的种类又是紫胶虫和白蜡虫的寄主植物,所以更增加了本属植物在商务贸易方面和检疫方面的重要性。而从检疫角度来看,海小蠹属(Hylesinus Fabricius)是木岑属树种最重要的害虫,国内有关海小蠹种类的资料不多,曾有过3种报道出自中国经济昆虫志。本文介绍4种不易识别的无斑纹、全体一色的海小蠹属种类,提供这些种类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树种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材料以供检疫时参考。
- 陈寿铃
- 关键词:寄主生活习性
- 福建地区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动态监测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利用Steiner诱捕器内置诱捕剂Me或Cue与0.2%马拉硫磷混合物制成棉球诱芯,在福建省各个地区共设置50个监测点,诱捕监测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种群动态。从2002~2005年,连续4年的诱捕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在福建省的发生呈单峰特点,7~9月为发生盛期,高峰出现在8月份。瓜菜园生境、石榴芒果园生境和龙眼香蕉园生境中,石榴芒果园生境橘小实蝇种群密度最高。运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对该虫监测数据进行地图分析表明,橘小实蝇种群密度的地域特征明显,橘小实蝇有不断向外扩散的趋势。
- 周卫川李伟丰詹开瑞赵士熙陈寿铃宁昭主张辉
- 关键词: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地理信息系统
- 圆海小蠹扩散风险及检疫措施浅析
- 2008年
- 林阳武陈寿铃陈艳周卫川
- 关键词:检疫措施小蠹扩散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
- PCR检测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建立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PCR方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几种中间宿主的感染。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大亚基rRNA基因的序列特点,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建立广州管圆线虫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验证。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序列测定证实,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结论初步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中间宿主——螺类携带广州管圆线虫的检测和野外疫情监测,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 魏纪玲周卫川邵碧英佘书生王寿昆陈文炳陈寿铃
-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PCR
- 3种海小蠹的识别与检疫管理
- 2009年
- 通过对海小蠹属的圆海小蠹、大海小蠹和长海小蠹3个近似种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等进行比较,结合口岸检验检疫实际,提出防范该3种海小蠹的检疫措施。
- 林阳武陈寿铃陈艳
- 关键词:检疫措施
- 长林小蠹的识别鉴定被引量:3
- 2006年
- 王仿陈寿铃周卫川
- 关键词:长林小蠹自然传播飞行距离进口木材地中海沿岸松属树种
-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软体动物概述被引量:31
- 2007年
- 目的自陈心陶教授首次在野鼠心、肺脏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Chen,1935)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巳知世界上有78种软体动物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隶属于21科44属和亚属,其中陆生软体动物计37种,其余为淡水螺类。在这78种软体动物物中,自然感染的有36种,占总数的47%。文献和田间调查证实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包括陆生、淡水软体动物共计13种,隶属于8科,12属和亚属,其中有3种系淡水螺类,即亚马逊瓶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
- 周卫川佘书生陈德牛林晶郭云海陈寿铃
-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
- 瓜实蝇的有效积温及其在中国的年发生代数预测被引量:9
- 2008年
- 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是世界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通过在14、18、22、26、30、34℃温度下孵化和饲养实验,测定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8.0982℃、4.5245℃、4.5245℃、7.4751℃、10.0019℃和28.8506、162.7462、145.7249、166.5126、503.8343日度。根据该虫的致死温度和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了瓜实蝇在中国的适生区和年发生代数,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48.96%地区发生(气象站点所代表的地区),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 李伟东肖琼艾洪木陈寿铃周卫川
- 关键词:瓜实蝇有效积温适生性年发生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