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炽新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8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珠江口13-LD-ZK19钻孔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响应被引量:1
- 2020年
- 通过对珠江口内伶仃洋13-LD-ZK19钻孔沉积物的高分辨硅藻鉴定分析,划分出5个硅藻组合带和3个硅藻贫瘠带(BZs),探讨了硅藻保存状况和分布特征对该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快速变化过程的响应。硅藻丰度、简单分异度、海水-半咸水-淡水三大生态类型相对含量及特征属种含量分布特征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特征层段分别对应了全新世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的不同阶段:BZ1带沉积时间早于全新世;组合1 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Actinocyclus ehrenbergii、组合2 Paralia sulcata-Cyclotella striata-Coscinodiscus divisus-Actinocyclus ehrenbergii和组合3 Paralia sulcata-Cyclotella striata为全新世早期海平面快速抬升时沉积产物;BZ2带可能对应于最大海侵;组合4 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Pyxidicula weyprechtii和组合5 Cyclotella striata-Coscinodiscus divisus-Coscinodiscus oculatus形成于中全新世海平面稳定和三角洲进积时期。
- 吴聪陈炽新陈炽新陈芳周洋
- 关键词:硅藻组合古环境全新世
- 西太平洋挑战者深渊海底浅表层的硅藻软泥被引量:4
- 2016年
- 对我国首次在西太平洋挑战者深渊采集的硅藻软泥沉积物开展硅藻分析,结果表明硅藻软泥由数量巨大的大筛盘藻[Ethmodiscus rex(Rattray)Hendey]碎片组成,并伴生有少量热带远洋浮游种类硅藻。硅藻软泥属于大筛盘藻软泥类型,推测可能形成于更新世中后期,代表着大规模E.rex勃发事件发生。其形成机制与冰期时段南极深层水入侵西北太平洋增加水体硅含量、减弱硅藻溶蚀作用,并补充次表层水体硅含量而激发E.rex竞争优势密切相关。本文为理解低纬度海沟区硅藻微体生物随全球气候和区域海洋环境变迁而发生显著变化提供了基础材料。
- 张金鹏邓希光朱本铎杨胜雄郭丽华陈炽新任江波
- 关键词:硅藻西太平洋
- 珠江三角洲中山地区ZK201-2钻孔硅藻组合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1
- 2014年
- 经对珠江三角洲中部中山地区ZK201-2钻孔86个岩芯样品进行硅藻分析,鉴定出45属168种(包括未定种和变种),分属海水种、半咸水种和淡水种3种生态类型,据其组合状况和部分典型属种的现代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合钻孔地层沉积特征和AMS14 C测年结果,在该孔自下而上确定了6个组合带。组合1 Ethmodiscus rex-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和组合2 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divisus中硅藻均发生明显溶蚀现象,样品中个体数量(丰度)变化较大,两组合分别对应晚更新世河口湾相及末次盛冰期花斑粘土风化沉积层;组合3 Gomphonema kaznakowii-Cymbella affinis-Eunotia clevei,组合4 Paralia sulcata-Coscinodiscus divisus-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组合5 Cyclotella striata-Paralia sulcata-Nitzschia cocconeiformis和组合6 Cyclotella striata-Coscinodiscus blandus-Coscinodiscus divisus,分别对应全新世河漫滩-滨海河湾、潮滩相、河口湾相、河口坝-湿地沉积。该钻孔硅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海洋氧同位素MIS3和MIS1期两次较大的海侵海退旋回。
- 陈炽新吴聪谢叶彩周洋龙桂郑志敏
- 关键词:硅藻组合古环境珠江三角洲
- 沉积物中硅藻被溶解溶蚀的探讨
- 硅藻不像其它门类的微体化石,如有孔虫、介形虫、孢粉、超微、放射虫等在较老的地层中均有出现,唯独硅藻比较特殊,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最老地层仅在侏罗纪地层有记录。
- 陈炽新
- 关键词:硅藻沉积物溶蚀
- 华南沿海热带-亚热带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被引量:54
- 2004年
- 华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在最温暖期大约比现在温度高出 1~ 2℃。许多钻孔揭示 ,在大约4 0 0 0~ 30 0 0aB .P .以来 ,华南沿海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包括气温下降、季节性降雨增强等 ,这些变化与中美洲的研究结果相对比 ,发现很可能与全球性的南方涛动增强有关。文章根据华南沿海新石器时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特点 ,分析了自然环境变迁与沿海一带渔猎文化的兴衰 。
- 郑卓邓韫张华余荣春陈炽新
- 关键词:华南沿海全新世气候变化
- 珠江三角洲ZK201-2孔硅藻与沉积环境意义
- <正>在珠江三角洲ZK201-2孔的3.8-45.55m沉积物中共取样87个,均见有硅藻化石,虽然丰度差异较大,但能系统连续地分析。通过硅藻的属种变化,可以再塑当时的古环境。根据咸水种、半咸水种和淡水种的比值,可以确定其...
- 陈炽新周洋吴聪
- 印度洋东北部现代孢粉分布特征及其陆源区追踪
- 本研究选取印度洋东北部为研究区域,对33 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合东北印度洋31 个空气孢粉的初步研究结果,揭示现代孢粉的分布规律,探讨海洋现代孢粉传播过程,进行陆源区追踪。
- 罗传秀陈炽新江伟明彭环环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陆钧
- 关键词:孢粉海底表层沉积物
-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基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阐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探讨硅藻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及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藻以热带—亚热带种和近岸种为主;硅藻丰度差异显著,近岸浅水区丰度相对较低,陆坡、河口和上升流区丰度整体较高;硅藻组合类型复杂。硅藻分布面貌受区域的温度、盐度、营养盐、水深、海流、底质类型等因素的控制较为明显。硅藻组合对海流和水团的影响范围具有指示意义。
- 张金鹏朱本铎陈炽新张江勇
- 关键词:硅藻表层沉积物
- 南海北部陆坡ZSQD196PC柱状样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记录:氧同位素、有孔虫和硅藻被引量:5
- 2013年
-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海洋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对研究区ZSQD196PC柱状样有孔虫、硅藻及有孔虫氧同位素资料开展了分析。依据沉积有孔虫、硅藻主要属种的百分含量、丰度及组合特征,将有孔虫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对应于氧同位素MIS1、2、3~4期;将硅藻划分为4个组合,大致对应于MIS1~4期。MIS1期有孔虫以暖水种占优势,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硅藻丰度低且以热性种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沿岸种,反映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MIS2~4期有孔虫以冷水种占优势,温跃层种含量相对较高;硅藻丰度高且以广布种占优势,出现沿岸种含量的升高,反映较冷的气候条件。通过对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末次盛冰期、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在ZSQD196PC柱状样的沉积响应,揭示了末次冰期中的气候波动。
- 李顺张江勇钟和贤高红芳陈炽新庄畅
- 关键词:氧同位素有孔虫硅藻
- 珠江口ZXZ2钻孔27000年以来孢粉和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2013年
- 本文依据南海北部珠江口ZXZ2钻孔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7000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23100aBP-27650aBP期间研究区花粉特征反映了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天然山地常绿阔叶林。沉积物为灰色粘土质粉砂和砂-粉砂-粘土,属近岸滨海、溺谷湾相环境,处于亚间冰期末期。16800aBP-23100aBP期间花粉浓度最大,其中主要的贡献是再沉积孢粉,它们主要见于冰期沉积中。沉积物露出水面,发育了一套以粉砂质砂为主的陆相冲积层。4600—16800aBP期间,本区沉积了一套以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及粘土为主的海相层。总体上孢粉较少,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种属减少,反映了气候温凉条件下的山地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林下蕨类植物很繁盛。0—4600aBP,本区进入河口湾环境,已基本形成珠江人海的口门之一,人类活动对沿岸植被产生破坏,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消失殆尽。
- 陈炽新
- 关键词:珠江口孢粉粒度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