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长征

作品数:316 被引量:830H指数:1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1篇期刊文章
  • 7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0篇医药卫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电子电信
  • 3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60篇网膜
  • 159篇视网膜
  • 84篇血管
  • 83篇病变
  • 54篇玻璃体
  • 52篇脉络膜
  • 49篇视网膜病
  • 48篇视网膜病变
  • 42篇黄斑
  • 39篇注射
  • 38篇细胞
  • 36篇体腔
  • 36篇玻璃体腔
  • 31篇眼底
  • 31篇荧光
  • 30篇血管造影
  • 30篇造影
  • 29篇新生血管
  • 27篇光学相干
  • 24篇断层扫描

机构

  • 308篇武汉大学
  • 11篇中山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荆州市中心医...
  • 2篇武汉纽福斯生...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墨尔本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德国明斯特大...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315篇陈长征
  • 118篇邢怡桥
  • 70篇易佐慧子
  • 62篇苏钰
  • 61篇郑红梅
  • 36篇李璐
  • 25篇王晓玲
  • 24篇易莲芳
  • 21篇周芸芸
  • 21篇余岚
  • 20篇梁超群
  • 19篇冯超
  • 19篇戚沆
  • 17篇翁铭
  • 16篇郁想想
  • 16篇杜磊
  • 16篇何璐
  • 15篇杨安怀
  • 14篇左成果
  • 12篇叶美红

传媒

  • 77篇中华眼底病杂...
  • 37篇武汉大学学报...
  • 3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9篇中国实用眼科...
  • 10篇眼科研究
  • 8篇中国眼底病论...
  • 7篇中华眼科杂志
  • 7篇临床眼科杂志
  • 7篇国际眼科杂志
  • 6篇眼科
  • 6篇眼科新进展
  • 5篇国际眼科纵览
  • 4篇国外医学(眼...
  • 4篇中国眼底病论...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华眼视光学...
  • 3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大众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13篇2022
  • 13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22篇2017
  • 11篇2016
  • 24篇2015
  • 11篇2014
  • 21篇2013
  • 18篇2012
  • 19篇2011
  • 23篇2010
  • 22篇2009
  • 10篇2008
  • 21篇2007
  • 20篇2006
  • 13篇2005
3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的视力、眼球,甚至生命。RB起源于视网膜胚胎发育阶段,其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第1个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RB1密切相关。RB12个等位基因的失活是RB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RB相关基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发现,RB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存在RB1基因突变外,还存在许多染色体层面的改变,癌基因MYCN、鼠双微体4(MDM4,又称MDMX)、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4(K1F14)、DEK、毖丹,以及抑癌基因钙粘连素11(CDH11)等也在RB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驱动作用。现就RB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DNA分子水平认识RB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基因治疗RB以及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余天陈长征邢怡桥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RB1MYCN基因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研究进展
2011年
视网膜电图(ERG)的明视负向反应(PhNR)是在明适应条件下用亮光刺激时在正向b波后记录到的一负向电位。灵长类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证实,PhNR的产生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突有关,而研究啮齿类动物发现,PhNR起源于无长突细胞的电活动。就灵长类动物PhNR记录条件的改进、不同记录条件下其波形特点、啮齿类动物PhNR的记录条件及特点,以及局部视网膜PhNR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李璐陈长征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啮齿类动物
色素失禁症合并单眼视网膜病变一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儿女,10个月。因右眼瞳孔区发白,1个月了:2011年3月来我院就诊。
郁想想陈长征郑红梅叶美红徐永红周炼红邢怡桥
关键词:病例报告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后视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
2011年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后,患眼功能改善或稳定,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其中,视功能变化表现为视力显著提高,对比敏感度稳定不变或明显改善,视网膜电图(ERG)未出现显著改变,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反应稳定或改善,眼电图(EO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视野保持稳定或轻微改善,色觉保持不变.但重复注射、bevacizumab联合其它治疗后的视功能变化以及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加充分的评估依据进行大样本长时间随访研究.
李菲陈长征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43例中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2例患者行ICGA检查,4例患者行OCT检查。结果:43例VKH患者中,12例(27.9%)出现脉络膜皱褶。眼底表现为明显视网膜水肿,缺乏明显明暗相间的条纹,FFA中以数目不等细小条状弱荧光为主,有时也表现为粗大弱荧光,多围绕视乳头呈放射样排列。ICGA造影早期表现为条状低荧光或正常荧光,造影晚期为高荧光或低荧光,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低荧光条带相对应,但没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明显。OCT显示脉络膜皱褶累及脉络膜和RPE层,呈波浪样或局部小突起。所有患者治疗后,脉络膜皱褶减少或消失。结论:VKH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临床并不少见,FFA多表现为围绕视盘放射状弱荧光,治疗后可减少或消失。
孙荣陈长征周芸芸郑红梅余运娴邢怡桥
关键词:脉络膜皱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OCTA定量分析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黄斑及视盘旁血管密度变化
2024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黄斑及视盘旁血管密度(VD)的变化,探索能够早期反映TAO发生发展的无创监测指标。方法:采用横断面临床研究。纳入2023-02-2023-06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活动期TAO患者24例(TAO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无眼部改变患者24例(甲亢组)和体检健康者24例(对照组)。三组受检者均接受黄斑HD 6mm×6mm和视盘HD 4.5mm×4.5mm扫描模式的OCTA检查,并测量浅层及深层视网膜VD、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VD(ppVD)、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三组受检眼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AO组和甲亢组浅层视网膜VD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甲亢组比较,TAO组整体、N2及I2区域浅层视网膜VD显著降低(P<0.05或P<0.01)。甲亢组和TAO组中心凹区域深层视网膜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三组间大部分区域ppVD及RNFL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和TAO组FAZ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扩大(P<0.05或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尚未发展为TAO之前已经出现浅层视网膜VD降低及FAZ面积扩大,TAO患者的相关变化较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更甚,OCTA有助于早期无创监测相关指标变化。
梁从碧周芸芸徐奕爽蔡立维蔡玉立陈长征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血管密度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血清特异性蛋白的初步筛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蛋白芯片技术用于初步筛选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血清特异性蛋白的可行性。方法:采用Raybiotech公司生产的AAH-BLG-507芯片试剂盒,检测随机抽取的2例PCV患者和1例阴性对照患者血清中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差异性表达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AAH-BLG-507蛋白芯片检测显示21种蛋白表达下降,58种蛋白表达增强。分析蛋白间相互关系,可分为新生血管相关因子和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胞外基质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等4大类。结论:蛋白芯片技术可初步筛选出PCV血清差异蛋白的表达,并为深入研究PCV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朱佳宁李青春张亚芳陈长征李岱
关键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蛋白芯片蛋白质组学
新型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在三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 观察新型MicronⅣ视网膜影像系统检查在3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分别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N-甲基-N-亚硝脲(MNU)模型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模型组.应用Micron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对3种模型组小鼠行眼底彩色照相;OIR模型组、MNU模型组小鼠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NU模型组、NMDA模型组小鼠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 OIR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血管高度扩张、纡曲,走形僵直;FFA检查可见形态异常、分布紊乱的新生血管丛,荧光渗漏致玻璃体混浊;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前纤维血管组织及纡曲扩张血管后方粗大的阴影暗区.MNU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无明显色素性改变;FFA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轻微变细;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厚度和结构变化不明显;ERG检查结果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后2、3d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分别为(15.38±4.36)、(13.78±5.52) μV,明显下降.NMDA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呈苍白色改变,血管痉挛纡曲;ERG检查结果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12、24 h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72.28±7.18)、(65.35±9.18) μV,明显下降.结论 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能实时、无创观察视网膜结构和功能.
刘诗亮沈吟陈媛媛胡单萍田凯琳陈长征邢怡桥
关键词:诊断显像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视网膜电描记术
频域OCT技术用于早期检测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技术用于检测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和外层视网膜厚度改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AD患者28例,正常志愿者30例。用OCT技术测量所有研究对象黄斑区上、下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和外层视网膜的厚度,用简单精神状态检查(MMSE)进行评分,同时采集眼压,纵轴长度的数据。结果:OCT结果显示,A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较正常对照组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外层视网膜厚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厚度与MMSE分值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眼压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OCT技术能够检测出AD患者视网膜变薄,并且与患者疾病进展的程度相关,可用于早期筛查AD患者。
戴襄军陈长征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阿尔兹海默病视网膜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LED刺激器多焦视网膜电图二阶反应波形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PONA)患者二极管发光器(LE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二阶反应波形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18例18只眼和11例原发于视神经挫伤、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导致PO-NA 15眼,采用视觉电生理记录仪(RETI Scan3.15)分别作阴极射线管(CRT)及LED的mf-ERG二阶反应检查。CRT刺激器记录采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推荐标准记录,LED刺激时间为10/10(16.7 ms)。观察CRT及LED的mf-ERG总和反应波形特点,两种刺激器记录波形分别比较正常组和PONA组mf-ERG二阶反应形态、振幅密度。结果:PONA组CRT刺激器的mf-ERG二阶反应波形N2波振幅比正常组增加,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ONA组LED刺激器N2波振幅比正常组减小,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D刺激器mf-ERG二阶反应波形更丰富,其N2波可能包涵了更多视网膜内层信息。
周芸芸陈长征熊莎左成果易莲芳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