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靳晶

作品数:13 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成像
  • 6篇磁共振
  • 4篇血管
  • 4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动脉瘤
  • 2篇断层扫描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胰胆管
  • 2篇造影
  • 2篇糖类抗原
  • 2篇糖类抗原19...
  • 2篇头颅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抗原
  • 2篇黄疸
  • 2篇计算机断层
  • 2篇计算机断层扫...

机构

  • 12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2篇靳晶
  • 5篇朱斌
  • 5篇顾康康
  • 5篇王坤
  • 5篇张鑫
  • 4篇杨尚文
  • 4篇窦鑫
  • 2篇宋维通
  • 2篇唐敏
  • 2篇范海健
  • 2篇张庆雷
  • 2篇费强
  • 1篇储成凤
  • 1篇秦国初
  • 1篇胡安宁
  • 1篇陆芳菲
  • 1篇靳激扬
  • 1篇范海建
  • 1篇汪洋
  • 1篇翁文杰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6
  • 4篇2012
  • 2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简化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的多模态图像融合算法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提出一种简化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模型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ST)的CT和MR图像融合算法,用于PCNN模型构建融合规则。方法:采用NSST变换将已配准的CT和MR图像分解成高频和低频子图像,分别采用基于平方差之和与方向梯度特征之和的PCNN模型融合低频子图像;而高频子图像采用绝对值取大与方向梯度特征之和进行融合。采用NSST逆变换重建融合图像,选取哈佛大学脑图库8组临床实例的CT和MR图像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算法为本研究算法和5种基于NSST变换的融合算法,采用互信息、空间频率、标准差、边缘强度和相似度对融合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定性分析与其他5种基于NSST变换的算法相比,基于图像融合算法获得的融合图像对比度、清晰度和边缘强度均最佳;本研究算法所得定量结果中互信息为2.71%~13.63%,空间频率为12.25%~73.69%,标准差为1.86%~26.33%,边缘强度为0.37%~29.90%,相似度为0.37%~67.07%,均比5种基于NSST变换的算法有不同程度提升。结论:基于简化自适应PCNN模型和NSST变换的融合算法性能优越,是一种可行的CT和MR图像融合算法。
王坤靳晶张庆雷胡安宁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
多排螺旋CT对股骨标本后髁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40根国人股骨标本的后髁角,为国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旋转对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多排螺旋CT对40根股骨标本的远端部位薄层扫描(0.625mm),数据传人AW4.2工作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选取股骨内、外上髁层面图像,作后髁角测定,并与西方人数据比对。结果右侧股骨22根后髁角平均为(3.35±1.23)°,左侧股骨18根后髁角平均为(3.69±1.25)°,左右两侧股骨40根后髁角0.6°~6.3°,平均为(31.5±1.24)。左右两侧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无严重内外翻畸形及股骨远端后髁完整的情况下,仍可按照传统的西方人股骨后髁外旋3°理论行股骨远端截骨;术前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股骨后髁角,有利于术中重建准确的旋转力线。、
窦鑫范海建张臻靳晶王锋翁文杰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螺旋CT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螺旋CT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螺旋CT检查的41例XGC患者纳入研究,记作XGC组,另取同期医院接受腹部螺旋CT检查的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胆囊癌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螺旋CT检查结果表现,比较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的差异。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检查用作XGC与胆囊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XGC组患者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人数占比均低于胆囊癌组(均P<0.05);而两组腹痛、黄疸、发热、白细胞(WBC)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胆囊扩张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XGC组囊壁增厚均匀、壁内有低密度结节人数占比均低于胆囊癌组,而有肿大淋巴结人数占比高于胆囊癌组(均P<0.05)。螺旋CT检查诊断XG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12(39/41)、95.56%(43/45)、95.35%(82/86)。XGC组患者血清VEGF、CA19-9水平均低于胆囊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XGC患者食欲下降、体重下降发生率低于胆囊癌患者,螺旋CT检查鉴别诊断XGC与胆囊癌的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靳晶刘祥窦鑫顾康康杨尚文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癌螺旋CT检查糖类抗原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良恶性的差异分为良性梗阻性黄疸51例以及恶性梗阻性黄疸39例。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MRCP检测,并分析良恶性梗阻性黄疸MRCP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差异。此外,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并进行对比。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为十二指肠乳头区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胰头上区、胰头区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且恶性梗阻性黄疸梗阻重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梗阻轻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CA125、CEA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P<0.05);而两组血清CA19-9水平对比不明显(P>0.05)。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明显高于MRCP和血清CA125、CA19-9、CEA单独诊断。结论: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维通王坤靳晶杨尚文陆芳菲
关键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梗阻性黄疸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顾康康费强张鑫靳晶王坤朱斌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顾康康靳晶费强张鑫窦鑫朱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3D-MRCP与Balance-FFE及常规MRI序列联合应用诊断梗阻性黄疸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3D-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与Balance fast field echo(Balance-FFE)及常规MRI序列联合应用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15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包括3D-MRCP、冠状位B-FFE、轴位T1WI、T2WI、T2压脂,部分行同层动态增强检查。所有影像诊断结果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对照分析。结果 156例病人分为3组,组Ⅰ结石94例,组Ⅱ肿瘤56例,组Ⅲ其它6例。3D-MRCP、B-FFE与常规MRI联合应用,定性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0.3%和100%,总符合率为92.9%。结论 3D-MRCP、B-FFE与常规MRI扫描序列联合应用通过观察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诊断有较高准确性。
唐敏王坤靳晶朱斌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比较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1
2021年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王坤杨尚文顾康康张鑫靳晶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
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A时的监测扫描启动时间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时的最佳监测扫描启动时间。方法:前瞻性收集某院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400例,按预约先后顺序分为A、B 2组,前200例为A组,后200例为B组。A组在对比剂注射后8 s开始启动监测扫描。记录监测扫描的触发时间、触发时CT值、曝光次数和辐射剂量;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末段的CT值,取二者平均值作为颈内动脉CT值,并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B组监测扫描的启动时间为12 s,其余参数、测量评价方法与A组一致。比较2组患者监测扫描的曝光次数、触发时间、触发CT值、颈内动脉CT值、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图像质量评分和触发时间分布。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不同触发时间病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监测扫描的触发时间、触发CT值、颈内动脉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比A组的监测曝光次数、DLP分别减少了45.2%、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A扫描,监测扫描的启动时间设置为12 s时,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杨尚文苑乐朱小倩张程张颖靳晶张庆雷张鑫
关键词:CT血管成像体层摄影术
尸体肝脏横断面解剖与CT增强影像对比研究对活体肝移植的术前评估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 用国人尸体肝脏薄层横断面结构形态学信息,为人体肝脏断层影像学的识别和活体肝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人体尸体肝脏连续横断面图像进行解剖形态学观察,与其相对应的CT增强图像对照研究,并完成计算机三维重建。结果在尸体肝脏连续横断面图像与其相对应的CT增强图像,清晰显示肝内管道系统主支的走行分布特点,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所支配区域的空间体积。结论通过对肝脏横断面解剖结构的探讨,CT增强图像能够完整而精确地反映出该区域复杂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为活体肝移植的术前评估提供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汪洋朱斌靳晶范海健
关键词:断层解剖肝脏肝内管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