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雪

作品数:16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腰椎
  • 6篇手法
  • 4篇腰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突出症
  • 4篇椎间盘
  • 4篇椎间盘突出
  • 4篇椎间盘突出症
  • 3篇脊柱
  • 3篇磁共振
  • 2篇腰椎管
  • 2篇腰椎管狭窄
  • 2篇腰椎管狭窄症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腰椎
  • 2篇椎管
  • 2篇椎管狭窄
  • 2篇椎管狭窄症

机构

  • 16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空军总医院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16篇韩雪
  • 9篇韩磊
  • 9篇耿进朝
  • 7篇张军
  • 3篇于栋
  • 3篇崔莹
  • 2篇唐杰
  • 2篇王芃
  • 2篇李岩
  • 2篇陈思
  • 2篇张伟
  • 1篇李艺
  • 1篇焦权明
  • 1篇唐东昕
  • 1篇王金洪
  • 1篇孙永生
  • 1篇成永忠
  • 1篇梁朝
  • 1篇胡海威
  • 1篇张晔

传媒

  • 5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医正骨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北京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腰部筋伤手法操作技术及临床推广应用
张军孙树椿韩磊王芃刘秀芹唐杰唐东昕林定坤韩雪于栋王立恒武震
该研究通过中医筋伤手法的整理、总结及提炼,突出手法辨位辨因施治,以现代医学解剖结构类型、脊柱腰段运动规律及生物力学原理为指导,根据急性腰部筋伤疾病发病部位、损伤机制的不同,用“分步斜扳法”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斜板手法;...
关键词:
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通过对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的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明确小趾囊炎足X线诊断标准。[方法]对131例正常足与117例小趾囊炎足的第4~5跖骨间角(IM4~5),改良4~5跖骨间角(MIM4~5),小趾内翻角(MPA),第5跖骨外翻角(LDA),第5跖骨头宽度(WMH)及突出距离(DPMH)进行X线测量,结合临床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平均测量结果分别为:第4~5跖骨间角13.57°±2.99°和8.88°±1.88°,改良4~5跖骨间角12.80°±2.86°和9.28°±2.13°,小趾内翻角18.47°±6.22°和9.96°±5.39°,第5跖骨外翻角6.55°±4.06°和3.36°±2.10°,第5跖骨头宽度13.27mm±1.59mm和12.00mm±1.25mm,第5跖骨头突出距离3.91mm±1.08mm和3.12mm±0.74mm。正常足的范围:第4~5跖骨间角5.19°~12.58°,改良4~5跖骨间角5.09°~13.47°,小趾内翻角1.38°~19.04°,第5跖骨外翻角1.21°~7.59°,第5跖骨头宽度9.55mm~14.45mm,第5跖骨突出距离1.65mm~4.59mm。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各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趾囊炎足中第4~5跖骨间角与小趾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6(P<0.05)。[结论]X线测量是诊断小趾囊炎的重要临床指标。第4~5跖骨间角>9°、小趾内翻角>10°、第5跖骨外翻角>3°并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诊断为小趾囊炎。
陈思温建民孙卫东韩雪胡海威孙永生梁朝蒋科卫程桯
关键词:小趾囊炎X线
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评价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2017年6月~2020年8月我院诊治的62例PLC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和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估疗效。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人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结果在治疗后1 m复查,获得完全应答12例(19.4%)、部分应答21例(33.9%),无应答29例(46.8%);完全应答组血清AFP、HSP90α和CA199水平分别为(85.6±5.2)ng/mL、(112.3±29.2)ng/mL和(32.3±12.4)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分别为(334.2±42.3)ng/mL、(124.2±19.6)ng/mL和(45.3±12.5)U/mL,P<0.05】或无应答组【分别为(679.5±48.4)ng/mL、(143.9±33.5)ng/mL和(64.6±16.1)U/mL,P<0.05】;治疗前,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为(1.23±0.47)mm^(2)/s、(1.21±0.57)mm^(2)/s和(1.22±0.31)mm^(2)/s(P>0.05),治疗后分别为(1.72±0.25)mm^(2)/s、(1.63±0.14)mm^(2)/s和(1.34±0.22)mm^(2)/s(P<0.05)。结论采用RFA治疗PLC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手术前后MRI检查有助于对疗效的评估。
周宇耿进朝韩雪于建华回瑾李岩李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磁共振检查
规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三维重建观察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通过对规范手法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重建CT突出物形态学的定性定量观测,探讨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采用规范的手法操作技术治疗偏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32个突出椎间盘),隔日治疗1次,每次20min,3周为1个疗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5~54岁,平均36.2岁;病程2d~10年,平均6.9年;突出部位:L4,512个,L5S120个。突出髓核和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黄韧带)间距: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6例。制订观测CT重建图像的操作规程,3周治疗后通过对治疗前后同一层面神经根鞘膜间距(TD)重构神经根鞘膜侧轮廓图、突出髓核和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间距、突出物偏向角(AN值)、矢状径指数(SI值)的观测,进行突出物形态学的分析评价。结果:神经根鞘膜间距(TD)重构神经根鞘膜侧轮廓图的观察中,可以确定19例患者(79.2%)治疗前后神经根走行形态发生变化;突出髓核和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间距Ⅱ型患者中有7例治疗后变为Ⅰ型,Ⅲ型患者中有2例治疗后变为Ⅱ型;AN值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大(P<0.05),说明突出物朝偏离椎间孔的方向形变;SI值治疗前后无差别(P>0.05)。结论:规范手法可以使偏侧型的突出髓核或膨出物发生形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发生松解,相互位置改善,为研究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张军韩磊韩雪唐杰王金洪焦权明王芃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拟X线,MRI及MSCT 3D技术联合诊断在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X线,MRI及MSCT 3D技术联合诊断在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2月~2021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选取其中100例作为目标患者,分析单独X线、MSCT 3D技术以及MRI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分析踝关节骨折患者Lauge-Hansen分型及分度情况,分析单独X线、MSCT 3D技术以及MRI检测与联合检测Lauge-Hansen分型的符合率,分析Lauge-Hansen分型评估与MRI检测韧带损伤的诊断结果,分析三者联合检测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1)100例手术判定为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三者联合对踝关节骨折检测检出率最高为100%,X线检出率最低为85%,MSCT 3D技术检出率为94.00%,MRI检出率为93.00%。(2)踝关节骨折患者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型有25例,旋前外旋型有15例,旋后内收型有18例,旋前外展型有32例,旋前背屈型有10例。(3)对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判断最为准确的是三者联合检测,其符合率为99%,X线检测的符合率最低为80%,MSCT 3D技术检测的符合率为94.00%,MRI检测的符合率为93%。(4)经分析,MRI对Lauge-Hansen分型评估的灵敏度为98.90%(90/91),特异度为77.78%(7/9),准确度为97.00%。(5)通过分析可得,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8.99%(98/99),特异度为100%(1/1),准确度为99.00%。结论X线,MRI及MSCT 3D技术联合诊断在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作为诊断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式,三者联合,对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刘超成永忠张伟韩雪于洋吴龙宋彦涛闫威
关键词:X线MRI
病理性旋转位移评估脊柱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患椎旋转位移的恢复情况及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某医院脊柱门诊接诊的DLS患者35例,均接受以坐位定点腰椎旋转复位手法为主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Logan脊柱X线分析系统测量滑脱椎体异常旋转位移(VRD),并分析临床效果与滑脱椎体VRD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JOA评分分值为(22.11±1.60)分,非常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5.46±1.07)分(P<0.01);治疗后滑脱椎体VRD幅值为(0.26±0.09) mm,非常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69±0.12) mm (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VRD幅值治疗前后差值与JO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04,P<0.01)。结论:滑脱椎体的复位是DLS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的重要因素,VRD治疗前后差值可以作为评价脊柱手法治疗效果的指标。
崔莹韩雪耿进朝韩磊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脊柱手法治疗
慢加速与快加速旋转手法对香草素受体4/一氧化氮通路抑制强度的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慢加速与快加速旋转手法对大鼠腰椎背根节(DRG)损伤模型机械痛敏、TRPV4通道蛋白和亚硝酸盐的影响,探讨不同加速度载荷旋转手法的消炎祛痛效果。方法:19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低速-零加速旋转手法组、低速-慢加速旋转手法组、低速-快加速旋转手法组、阳性药物灌胃对照组,每组各48只。所有大鼠均经L_(5~6)椎间孔外口先插入钢棒"致压"、后植入髓核"致炎"的方法建立DRG损伤疼痛模型,分别施行模拟L_(5~6)关节假手法、模拟L_(5~6)关节松动手法、模拟L_(5~6)关节调整手法、COX-2抑制药Etoricoxib内服。每组各取6只大鼠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7,15,21天行机械性撤足痛阈值(PWT)的测定;每组各取24只大鼠于术后第9天和第21天时取出手术同侧的L_(5~6)DRG,其中18只用于TRPV4通道蛋白表达的检测;6只用于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结果:低速-快加速组50%PWT在术后第7天时开始高于低速-零加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和第21天时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速-慢加速组50%PWT在术后第1天时高于低速-快加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15,21天时两者并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速-慢加速组与Etoricoxib组相比较并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腰椎旋转手法干预后,SNK检验显示在术后第9天和第21天时低速-慢加速组、低速-快加速组、Etoricoxib组的TRPV4蛋白平均灰度值、亚硝酸盐含量两两比较并无差异,但均明显低于低速-零加速组(P<0.01)。结论:慢加速与快加速模拟手法对TRPV4/NO通路的抑制强度无差异,均与口服Etoricoxib的效果相当。在其他力学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加速度载荷并不影响最终的消炎祛痛效果。
韩雪张军韩磊耿进朝崔莹
关键词:旋转手法加速度
俯卧与坐姿下籽骨轴位的X线影像质量的比较
2024年
目的:评估在坐姿下行籽骨轴位X线投照的影像质量。方法:收集2023年3—6月由于足部不适前来就诊的50例患者,对同一患者进行俯卧与坐姿两种姿势下籽骨轴位的DR检查,将获取的两组影像进行质量评估与比较。结果:俯卧与坐姿两种姿势下的影像合格率、EI、DAP在统计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拍摄籽骨轴位X线时,对于不能进行传统体位(俯卧)投照的患者,可在坐姿下进行投照,所获取的X线影像也能满足影像医生诊断需求。
高亚岭封雪菲陈思韩雪王毅张晔蒋书昆
关键词:籽骨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且行腰椎间盘MRI检查的患者,其中伴临床压迫症状患者(脊神经压迫症状组)和不伴临床压迫症状患者(脊神经无压迫症状组)各30例(侧)。另选取同期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腰椎常规MRI序列扫描和横轴位DTI扫描。比较3组受试者L_(4/5)、L_(5)/S_(1)脊神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脊神经压迫症状组的FA值低于脊神经无压迫症状组和正常对照组,ADC值高于脊神经无压迫症状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脊神经无压迫症状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FA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的FA值、ADC值在伴临床压迫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均有明显改变,而在不伴临床压迫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无明显改变;磁共振DTI技术FA值和ADC值或可帮助影像科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变神经根。
闫威孙轶耿进朝韩雪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表观扩散系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受累椎体旋转位移情况及疗效评估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和腰椎管狭窄症(LSS)两种腰椎退变疾病成年患者治疗前后受累椎体旋转错位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某医院脊柱专科门诊接诊的LDH患者45例(LDH组)、LSS患者36例(LSS组),两组均接受分步斜扳手法为主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病疗效评定表(JOA量表)进行测评,同时采用美国Logan脊柱X射线分析系统测量受累椎体的病理性旋转位移(VR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旋转错位程度。结果:LSS组总有效率91.67%,LDH组为95.6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LDH组与LSS组组间VRD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VRD幅值均较本组治疗前非常显著降低(P<0.01),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成年LDH与LSS患者经腰椎手法治疗后受累椎体旋转错位的恢复情况相似,两种疾病受累椎体的X线检查旋转位移严重程度相似。
韩雪耿进朝韩磊崔莹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错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