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安
- 作品数:34 被引量:144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云南南部微小按蚊生态学及传疟作用研究被引量:12
- 1999年
- 目的 :观察云南南部微小按蚊的生态习性及传疟作用 ,经多年防制后的变化。方法 :人、牛诱捕。结果 :幼虫滋生于缓流占 93.2 % ,稻田占 6.8%。野外与村内叮人率比为 0 .75∶0 .65 ,牛诱捕量比为 0 .6∶0 .4。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曲线相吻合。结论 :微小按蚊仍为云南南部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 王学忠杜尊伟卢勇荣黄荣朱国君顾云安MasahiroTAKAGIYoshioTSUDA
- 关键词:微小按蚊生态习性传疟作用
- 对群众自行喷洒杀虫剂灭蚊的质量评价被引量:1
- 1998年
- 本文采用喷洒计划,喷洒操作过程,喷洒后墙面残效测定和按蚊密度等四方面指标,评价群众自行进行DDT滞留喷洒质量。结果证明该喷洒方式达不到要求标准,灭蚊效果欠佳。
- 许建卫顾云安杨煌马骏马信文杨宗强杨继青杨学文杨国灿
- 关键词:DDT滞留喷洒按蚊
- 云南元江流域现行疟疾媒介防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
- 1999年
- 采用面上调查,实验室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元江流域的媒介防制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目前元江流域的主要疟疾媒介控制措施系DDT滞留喷洒;该措施能有效控制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但不能控制次要媒介中华按蚊,而且对按蚊有兴奋驱避作用;DDT的残效期为80d左右,该地区主要疟区(河谷)年流行时间在9个月以上,每年需要进行2~3次喷洒水能控制疟疾媒虫的活动,但目前投入经费所购买的DDT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喷洒的数量和范围的要求,而且喷洒质量达不到要求标准,因而不能有效控制疟疾传播;按使用DDT滞留喷洒数量计算,目前购买杀虫剂的投入仅能满足42.82%的需求,但若按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计算,仅 用现在杀虫剂费用的50.75%就可满足需求。基于DDT滞留喷洒的效果,经费和操作方面的限制,该项措施应该逐渐被其它控制策略所替代。
- 杨煌许建卫顾云安汪丽波刘行知汪文仁苏蓉温瑞生杨宗强马信文杨继青杨太青杨国灿杨学文
- 关键词:疟疾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元江流域
- 云南大劣按蚊生态习性观察
- 1994年
- 云南大劣按蚊生态习性观察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杜尊伟,顾云安,卢勇荣,李春富1988~1989年我们对云南大劣按蚊有关生态习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一、观察内容、方法及结果1.观察点情况:选曾捕到过大劣按蚊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芒果树乡...
- 杜尊伟顾云安卢勇荣李春富
- 关键词:按蚊属大劣按蚊生态习性
- 云南省思茅港蚊虫种类调查被引量:1
- 2003年
- 王丕玉周红宁吴超朱国君顾云安董利民
- 关键词:蚊虫农村
- 西双版纳半山区村内与野外的蚊虫成蚊群落学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4
- 1997年
- 本研究采用日本引入8m×8m×2m双层蚊帐观察法,对西双版纳半山区村内与野外蚊类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所获数据采用成蚊群落学特征分析方法处理,结果为林内群落由29种蚊虫组成。具优势种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棕头库蚊,优势度分别是83.3、3.96和30.3;野外群落由日种蚊虫组成具优势种与村内群落的相同,优势度分别为68.1、54.4和29.5。研究中观察到降水和稻田灌水是影响群落动态的主要生态学因子。
- 顾云安许建卫卢勇荣黄荣朱国君王翔杨沧江陈文才
- 关键词:蚊虫群落学特征半山区
- 昭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索和了解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变化趋势,为提出和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昭通市疫情报告资料、专病报告系统统计资料、乙脑专题调查资料进行搜集与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年昭通市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1 015例,全市11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地区分布呈散在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节为主,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5~10月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97.46%。男女发病比例为1.79∶1,14岁以下占发病总数的87.38%,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其次为学生。结论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准确分析流行趋势,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乙脑疫苗的有效接种是预防、控制乙脑流行的重要手段。
- 龙智曾义虎孙碧江杨蕾谢玲吴超顾云安郭晓芳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防制策略
- 思茅及其附近地区抗有机磷致倦库蚊酯酶活性聚集度研究
- 1995年
- 思茅及其附近地区抗有机磷致倦库蚊酯酶活性聚集度研究杜尊伟,俞渊,顾云安,朱国君,卢勇荣,许建卫云南省代表地区蚊类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基本情况,早在1978~1981年即调查了解[1],但对该地区常见致倦库蚊酯酶活性频率与有机磷酯剂抗性的关系却未触及。笔者...
- 杜尊伟俞渊顾云安朱国君卢勇荣许建卫
- 关键词:致倦库蚊抗药性酯酶灭蚊
- 云南省元江流域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英文)
- 2003年
- 目的 了解元江流域不同海拔高度 ,不同人群中的疟疾流行程度和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 方法 采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 ,对资料进行层分析。 结果 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IFAT)结果显示 ,1)以低海拔地区的本地居民为对照 ,来自区外的流动人口 ,来自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下坝生产人员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 (RR)分别是 4.46( 95 %CI :3.44~ 5 .78) ,8.38( 95 %CI :6.41~ 10 .92 )和 6.31( 95 %CI:4.92~ 8.90 ) ;2 )以年龄<15岁为对照 ,中高海拔地区 ,≥ 15岁劳动力年龄组的RR是 2 .76( 95 %CI :2 .40~ 3.81) ;3)带虫率分析显示 ,与当地居民相比 ,低海拔地区打临工者的RR是 2 0 .64( 95 %CI :4.76~ 89.5 9)。 结论 在该地区 ,疟疾的传播依然严重 ,并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地区 ;
- 许建卫顾云安杨煌杨思伟白志明汪丽波刘行知杨国灿杨学文
- 关键词:元江流域疟疾流行病学
- 人类和微小按蚊行为及其与疟疾传播的关系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 :了解疟疾传播中的人类和媒介按蚊的行为。方法 :在 3个固定观察点 ,对微小按蚊的栖息、叮人和夜间活动行为进行了 1年的观察 ;寻访对象 ,进行人类行为问卷调查 ,同时采样进行血清学实验 ,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微小按蚊栖息密度与其栖息场所附近叮人率完全相关 (r =1) ;间接荧光抗体 (IFAT)阳性率与叮人率 (r =0 .6 9)及栖息密度 (r =0 .6 2 )成正相关 ;人的露宿行为、在田棚过夜和在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 ( 2 2∶0 0 )后上床就寝增加了疟疾感染的机会 ;IFAT阳性率不但受微小按蚊种群大小的影响 ,而且受其年活动时间和人暴露给它叮咬程度的影响。结论 :媒介和人类行为是疟疾传播中的重要决定因素。
- 许建卫杨煌顾云安马信文杨学文汪丽波刘行知龙思伟杨宗强杨继青杨国灿杨太专
- 关键词:微小按蚊疟疾媒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