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中
- 作品数:36 被引量:13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近百年来沉积物粒度变化和重金属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16年
- 对珠江口内伶仃洋不同海域3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的210 Pb测年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垂向变化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珠江口沉积速率时空变化;探讨了在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重金属分布特点和累积因素。结果表明,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东西两岸的沉积物平均粒径4~7.5Φ,横门和深圳海域沉积物敏感组分呈现出显著双峰分布,粗细组分分界线为5.25Φ,淇澳岛沉积物敏感组分不明显,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基于210Pb测年的CIC模式,获得了各个岩心的现代沉积速率,横门海域沉积速率1.6cm/a,淇澳岛海域沉积速率4.08cm/a,0~70cm深度内深圳西海岸海域沉积速率2.58cm/a,70cm以深沉积速率为4.47cm/a。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Cr、Ni、Cu、Zn和Pb含量从1923—1986年维持较高水平,但是变化不大;1967—1983年的深圳海域和1983—2004年的淇澳岛海域,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快速上升;进入2000年以后,2003—2005年和2008—2012年,重金属含量呈现逐年减小趋势,2005—2008年则表现为逐年上升;这些变化与沿岸的社会经济发展、重金属入海量紧密相关。
- 张亮崔振昂汪亚平夏真高建华马胜中
- 关键词:重金属粒度沉积速率珠江口
- 广西钦州湾浅层埋藏古河道沉积特征
- 南流江是广西沿岸入海河流中最大的河流,年总径流量约为51.3亿m3,年入海泥沙约118万t,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及海底取样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在广西钦州湾近岸海底发现了一条浅层埋藏古河道,南流江埋藏古河道分布在现在的南流江...
- 马胜中梁开陈太浩
- 关键词:全新世
- 泛巽他盆山体系北部湾古泥沼旋回与古生态效应
- 2024年
- 南海西北部北部湾在地质环境方面与狭义巽他陆架相似而成为一体构成泛巽他,同属青藏高原及其挤出阶梯地貌盆山体系。然而,关于其指示环境变化和碳循环的古泥沼分布及其气候-构造驱动机制、作用与联系等缺乏关注,其研究滞后于上述热点巽他陆架相关进展。为加强对这些内容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在北部湾北部华南陆缘沉降带进行了80.05 m进尺第四系全岩心钻取,立足于沉积物微体古生物、粒度、碎屑矿物组分、微量元素含量等基础沉积环境指标的实验测试、鉴定以及测年数据,并结合前人相关资料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心底部年龄为中更新世后期171.0 ka,孢粉化石呈热带和亚热带植被面貌,主要有栲属、栎属等以及鳞盖蕨属、水龙骨科等,其含量变化显示出3个主要气候变化阶段,与倒数第二冰盛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以及冰消期等相联系,从56.0 ka始见有半咸水种硅藻化石条纹小环藻、柱状小环藻等,有孔虫化石出现于中全新世6.0 ka接受海进。总体上以砂为主,但局部粉砂和黏土(泥)含量较高,最高依次可达65.78%、59.71%,元素含量为2.6×10^(-6)~347×10^(-6),碎屑矿物稳定出现石英、长石、风化矿物,以前者占优,平均含量88.57%,余下矿物相间出现,具有陆源性,各要素随气候阶段而变化。存在5个泥沼旋回,沉积环境有所差异,在冰期和间冰期均有分布,出现炭化腐木以及邻区炭化层。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区域强烈地形落差在中—晚更新世业已构建,盆山体系成为海洋暖湿气流与地形作用的水热有效利用地带,北部湾冰期出露地表古水系广布,森林和草地植被共存,有助于泥沼的维护发展。气候波动性是泥沼的本质驱动因素,除了间冰期之外,冰期的强烈暖阶振荡亦为其成因;泛巽他北部湾在冰期同样具有碳库意义,具有转移与弥补中高纬度生产力衰减�
- 黄向青梁开马胜中袁晓婕潘毅
- 关键词:碳库
- 伶仃洋海底浅层气的基本特征被引量:11
- 2006年
- 浅层气主要分布于河口和陆架海区的浅沉积层中,是一种会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珠江口伶仃洋海域也发现了浅层气.由于伶仃洋沿岸经济发达,海底管线、跨海大桥及港口码头堤坝等近岸海底工程构筑极多,海底浅层气威胁到海洋工程的安全.2003~200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使用浅层剖面测量系统、单道地震系统、旁侧声纳扫描系统、海洋环境多参量测量系统和钻探设备,对珠江口伶仃洋的海底浅层气进行了综合调查.文章借助于调查资料和样品测试结果,并通过反演,确定物探剖面显示的反射模糊区即为含浅层气区.伶仃洋海底浅层气主要成分为CO2和CH4两种气体,地层含气量较低,无大量溢出现象,但在海洋工程建设中应引起重视.
- 夏真马胜中石要红
- 关键词:浅层气海洋工程
- 南海北部井场调查中常见的海洋灾害地质被引量:6
- 2008年
- 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自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新构造运动,由此形成的各类潜在地质灾害对于迅速发展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南海北部承担了大量的井场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很多,危险性较大或分布较广的是活动断层、地震、滑坡、沙波、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它们的发育受区域地质环境控制。南海新构造运动东部强于西部,北部强于南部,东北部最强。在水深50~130m左右,深部构造较稳定,具有活动能力的破坏性地质灾害类型较少,限制性地质条件如埋藏古河道广泛分布,侵蚀沟、浅槽和凹凸地等十分发育,是南海北部相对稳定的区域。在水深大于130m,是陆架转向陆坡的过渡带,各种具有活动能力的地质灾害类型,如断层带、大型滑坡带、陡坎、底辟及沙波等普遍存在,地震活动多,地形复杂,是南海北部不稳定区域。
- 马胜中陈太浩
- 关键词:海洋地质灾害南海北部井场调查
-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浅海井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8年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强,浅海及海岸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在施工前,为确保工程安全,前期地质调查至关重要。地球物理探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探测技术,在海洋工程地质和海洋灾害地质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浅海油气钻井的需要,在钻井平台就位前,应用测深仪、旁侧声纳仪、浅层剖面仪,单道地震仪4种物探设备,对井场进行了地球物理详查。调查范围为预设井位周围1km^2的海域,共布设了24条地球物理调查测线,对井场的水深、海底地形、海底障碍物、层序结构等基础地质状况进行了探测和收集。调查结果表明:埋藏古河道、凹凸地和沙波等灾害地质因素在本区均有分布,这些地质因素将会导致地层沉积的不均匀性,对未来海上钻井工程的作业有着潜在的影响,在工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 崔振昂郑志昌林进清马胜中石要红陈太浩
- 关键词:地球物理探测地质调查
- 珠江口伶仃洋海底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分别于2003-2004年、2012年在珠江口伶仃洋开展了"1∶10万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和"1∶5万伶仃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了大量的...
- 石要红杨江平马胜中陈太浩
- 晚更新世以来内伶仃洋河口湾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演化被引量:9
- 2015年
- 通过对内伶仃洋河口湾22个钻孔沉积物的高分辨14 C测年、古生物鉴定、沉积物粒度及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了晚更新世地层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过程。内伶仃洋河口湾地层被含花斑黏土层的风化层隔开,划分为上下2组,侵蚀面上下分别为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地层。受晚更新世以来2次海侵的影响,内伶仃洋河口湾沉积演化分成了6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的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
- 时翠甘华阳马胜中夏真林进清
- 关键词:晚更新世地层划分
- 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基于4 530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划分,自上而下共识别出R0、R1、R2、R3、R4等5个主要反射界面,分别对应海底、3ka BP前后高海平面、最大海泛面、海侵面和Ⅰ型层序界面,并以此划分出4个地层单元:晚全新世浅海-滨海沉积A,中全新世浅海沉积B,早全新世海侵沉积C,晚更新世陆相河流沉积D。在海平面变化的作用下,海峡地区先后发育低水位沉积D(低位体系域),海侵沉积C(海侵体系域)、高水位沉积B和A(高位体系域)。研究了台湾海峡的典型地震相,提出了关于台中浅滩(云彰隆起)处的楔状沉积体的新观点,认为该楔状体为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的三角洲沉积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潮流沙脊,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台湾。识别出了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古河道沉积,海平面变化和地势高低是其形成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 周勐佳吴自银马胜中尚继宏梁裕杨周洁琼李守军赵荻能
- 关键词:晚更新世台湾海峡
- 广西北海近海工程地质特征及特殊问题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利用研究区物探处理解释资料及海底表层、钻探地质取样等综合地质调查资料,分析广西北海近海区域工程地质主要特征,并针对土层稳定性、砂土液化及地层承载力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揭示:该区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多样;近岸海底地形起伏较大,坡降可达28‰;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潮间浅滩、水下三角洲、水下岸坡、古滨海平原、海底平原;地质灾害因素包括断层、地震、沙波、浅层气、浅埋基岩、埋藏古河道、槽沟、水下浅滩及凸地等;海底有9种土质类型,其中淤泥、粉砂混淤泥、中砂、粗砂分布较为广泛,区域垂向土层可整体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通过评价后得出研究区黏性土整体稳定性较好,而砂性土在极限波浪作用或强震作用下可能发生大面积液化现象。结合近海一般用桩情况,计算出第二、四工程地质层的承载力值相对较大,可作为区域类似插桩较好的持力层,40 m以内半径0.7 m单桩的极限承载力达26 822 kN。
- 杨江平石要红曾宁烽马胜中陈太浩
- 关键词:工程地质特征稳定性砂土液化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