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克勤

作品数:11 被引量:9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化石
  • 3篇生物群
  • 3篇蝾螈
  • 2篇有尾目
  • 2篇早白垩世
  • 2篇化石层
  • 2篇白垩世
  • 2篇CT三维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划分
  • 1篇地层学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地史
  • 1篇地史分布
  • 1篇定年
  • 1篇动物化
  • 1篇动物化石
  • 1篇义县组
  • 1篇翼龙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地质博物...

作者

  • 11篇高克勤
  • 2篇任东
  • 2篇周长付
  • 1篇张森
  • 1篇张越
  • 1篇孙元林
  • 1篇谭京晶
  • 1篇季建清
  • 1篇贾佳
  • 1篇马芳
  • 1篇綦维维
  • 1篇姬书安
  • 1篇周晶
  • 1篇张立军
  • 1篇徐芹芹
  • 1篇孙荣双
  • 1篇江建平
  • 1篇杜湘珂
  • 1篇张伟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四川省峨眉山特有小鲵类(两栖纲,有尾目)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 Liu and Tian,1978)正模标本骨骼μCT三维数据集
2018年
小鲵科蝾螈类是有尾两栖类的一个原始类群,对了解蝾螈类的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科化石稀少、对现存属种骨骼形态研究不足、基于分子数据的分支分析结果不一致以及缺少利用形态特征构建分支演化树的原因,该科在起源、某些特征演化和内部谱系关系存在诸多分歧。龙洞山溪鲵生活于中国四川峨眉山龙洞河,是现存小鲵类中唯一具有兼性童体型的蝾螈。该属种自发现至今已有40年,然而未有对其骨骼系统的详细研究。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精度CT扫描成像系统(Quantum GX microCT Imaging System)对龙洞山溪鲵的正模标本(CIB 14380)进行了分段扫描,所得分辨率在67.1~144μm之间。扫描结果揭示出童体型的多个特殊形态特征,如舌器骨化程度较高、腕骨和跗骨完全骨化。这是μCT扫描技术在中国现存小鲵类形态研究中的首次应用。本数据集包括正模标本的μCT扫描原始数据、扫描参数、头骨和全身骨骼的三维重建图和视频、头部的3D pdf和可用于3D打印的stl文件。扫描所获取的骨骼结构在任意截面上轮廓清晰可辨,读者可利用常用三维软件,如VG Studio读取并使用该数据。以上文件的共享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可供参照对比的原始数据,对小鲵科我国特有属种的形态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贾佳贾佳高克勤高克勤
关键词:小鲵科
中国河北晚侏罗世蝾螈亚目(两栖纲,有尾目)基干属种干沟青龙螈(Qinglongtriton gangouensis)骨骼高精度μCT三维数据集被引量:1
2018年
古生物学研究正进入数字化时代。与传统的对化石的机械修理和连续切片技术相比,X光射线高精度断层扫描技术(high-resolution X-ray tomography或μCT)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和无损探测等优势迅速获得了古生物研究人员的青睐。干沟青龙螈(Qinglongtriton gangouensis)是发现于中国河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蝾螈亚目的基干属种,距今约1亿6千万年。本文提供了该属种正型标本(PKUP V0226)和2件归入标本(PKUP V0228、PKUP V0254)的μCT源数据、正型标本上半身骨骼用于3D打印的stl文件以及3件标本的重建效果图和视频文件。这是高精度μCT技术在我国化石蝾螈类研究中的首次尝试。该技术的应用发现了青龙螈的多个独特形态特征,包括眶蝶骨的骨化缺失等,为蝾螈亚目早期特征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数据集为日后μCT扫描在蝾螈类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照,同时其效果图、视频和可用于3D打印的虚拟模型也为公众了解原始蝾螈类化石提供了便利渠道。
贾佳高克勤
关键词:髫髻山组晚侏罗世骨骼化石
辽西新台门白垩纪火山岩^(40)Ar/^(39)Ar定年及其对蝾螈化石层时代的约束被引量:5
2010年
富含热河生物群鸟类和恐龙化石的辽西白垩纪地层属于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其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层对比和时代归属一直存有较大争议。本文采用激光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葫芦岛新台门地区一个实测剖面中蝾螈化石点下伏的两层火山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地层中火山岩夹层及火山岩颈的年代学测定,获得6组激光40Ar/39Ar年代结果。其中,下部层位中的流纹岩和安山质玄武岩样品XTM-3、XTM-5年龄结果分别为94.2±1.3Ma、93.7±1.3Ma;作为这一期喷发晚期就位的火山岩颈样品XTM-7的年龄结果为92.8±0.4Ma;而上部层位的安山岩和安山玄武岩火山岩夹层样品XTM-6、XTM-8、XTM-9年龄分别为110.1±1.0Ma、110.9±0.5Ma、93.7±1.2Ma。随后我们又从XTM-9位置的化石点下部采集样品XTM-9-2,进行实验验证。得到的结果表明,新台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记录了至少两期火山喷发事件,喷发时间分别为110Ma和93Ma。根据测年结果,新台门白垩系的蝾螈化石层应代表中国北方中生代地层中迄今所发现的有尾两栖类化石纪录的最高层位,可能与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或甚至与阜新组相当。
孙荣双季建清高克勤张越周晶马芳徐芹芹
关键词:火山岩早白垩纪
辽西早白垩世离龙类地理地史分布及其演化被引量:4
2014年
离龙类是一在形态和生态适应上高度特化的水生一半水生爬行动物双孔亚纲的灭绝支系。离龙目的地理分布局限于北半球,地史分布从侏罗纪一直延续到中新世。辽西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离龙类化石产地,化石点主要分布于凌源、义县、朝阳和建昌4个地区,尤其以义县地区化石点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前辽西已经发现的离龙类包括3科4属5种,其中潜龙和满洲鳄2属的化石仅发现于义县组,而伊克昭龙与戏水龙2属的化石则仅见于九佛堂组。化石证据表明,白垩纪离龙类在辽西范围内的延展分布呈现一个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地理地史演化过程。化石证据也表明辽西的离龙类在较短的时期和较窄的地域范围内经历了一个快速分异演化的过程。长颈潜龙类和短吻满洲鳄类在辽西同时首现于凌源义县组大新房子层,并先后灭绝于义县组的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潜龙类最后出现的大康堡层的火山凝灰岩层密集保存了数以千计的潜龙类个体,可能代表该类群于早白垩世发生了与火山喷发活动紧密相关的集群灭绝事件。而后,短吻戏水龙和长吻伊克昭龙同时首现于九佛堂组第2段,并于该组第3段沉积时期内灭绝。整个辽西地域内的离龙类的分布从126~120Ma,在经历了大约6Ma的快速分异演化之后,均于早白垩世阿普第期灭绝。
张伟高克勤
关键词:地理分布地史分布
鹦鹉嘴龙的研究进展及CT应用被引量:6
2006年
鹦鹉嘴龙作为亚洲东部地区早白垩世时期中所特有的原始角龙类群,对研究角龙类的起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现大量鹦鹉嘴龙化石,大大推进了该类恐龙的骨骼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鹦鹉嘴龙科内的属种分异度进行了剖析,并对该科的地史地理分布特征和演化历史进行了讨论。此外,本项研究应用医学CT扫描和计算机辅助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对辽西新发现的一件完整的鹦鹉嘴龙头骨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图像的复原。这一手段的应用揭示了该头骨腭面的形态结构,为鹦鹉嘴龙类的解剖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特征信息。
周长付高克勤杜湘珂綦维维张森
关键词:早白垩世CT扫描
双弓爬行动物离龙类的系统分支、生态-形态多样性及生物地理演化被引量:2
2007年
离龙类是中生代至晚新生代陆相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在形态和生态适应上都非常独特的水生爬行动物演化支系。在系统分支多样性方面,离龙类包括6科11属24种,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在地理分布上,离龙类的分布限于北半球的北美洲西部和欧亚大陆,其分布范围北至现今的北极圈内,南至北纬36°附近。其中鳄龙科(1属9种)基本上是限于北美地域的一个类群,而其姊妹群西莫多龙科则广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东部。就地史分布而言,从晚三叠世至中新世离龙类具有大约190 Ma的演化历史。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离龙类显示了一定程度的生态适应上的分化,表现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水体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态-形态分异类型,包括短吻鳄型、长吻鳄型和高度适应水生游泳的长颈类型。离龙类所显示的系统分支多样性、地史地理分布特征和生态-形态分异为详细研究这一独特的双弓爬行动物演化支系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高克勤
中国侏罗纪原始辽翼龙(爬行纲:翼龙目)头骨CT三维形态数据集被引量:4
2017年
原始辽翼龙(Liaodactylus primus)为已知最早的具滤食性生态适应的翼龙,化石产自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层为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161.8±0.4~159.5±0.6 Ma)。原始辽翼龙的发现记录了中国北方中生代燕辽生物群中翼龙类特异的食性,有助于了解该生物群中爬行动物的生态多样性。本文对应提供该化石种正型标本(PMOL-AP00031)的X光断层扫描(X-ray CT)数据集,包括CT原始图片数据、根据CT数据重建的上下颌三维模型及视频、以及用于系统分析的形态学矩阵。其头骨CT数据和形态学矩阵可应用于翼龙类形态、生态、系统发育的进一步研究。其翼龙取食器官的数字三维模型,3D打印为实体模型后可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和科普。
易鸿宇周长付高克勤
关键词:翼龙
辽西义县组蝾螈类化石新发现被引量:3
2004年
在辽西葫芦岛市附近的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1处新的蝾螈化石点。新台门一带出露的湖相沉积地层主要是一套灰绿色安山岩与紫色泥质粉沙岩的互层。该层中除了产蝾螈化石外,还有诸如Ephemeropsis,Eosestheria,Liaoningocladus等其他动植物化石。过去发现的Liaoxitriton化石点是在同一地区比新化石层稍高的层位中发现的。该类蝾螈化石曾报道产于早白垩世的九佛堂组,但是新近的野外调查表明,该化石点所在层位也属义县组。
张立军高克勤王丽霞
关键词:义县组
谱系法规与林奈系统之优劣浅评:有关生物学命名问题的新进展和争论被引量:2
2002年
林奈系统提供了指导生物命名和分类的基本手段.经过一系列的修正和改进,林奈系统已经成功地为生物学研究服务了近250年.然而,新出台的谱系法规宣称要完全取代现行的命名规则.这一动议遭到了许多系统分类学者的反对,并引发了关于命名法的激烈争论.双名法和等级分类是林奈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谱系法规关于废除双名法和等级分类的建议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这一建议无助于促进系统分类学的发展而只能造成混乱.实际上应该被摒弃的不是林奈系统,而是谱系法规.
高克勤孙元林
关键词:系统分类学生物分类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侏罗纪地层划分及时代探讨被引量:71
2002年
最近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新发现了一些翼龙、蝾螈等重要化石,有关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论。笔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生物地层学资料,讨论了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详尽的区域地层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充分显示,道虎沟化石层归属于中侏罗世九龙山组,而不是所谓的义县组;道虎沟化石层与下伏太古宙马鞍山片麻岩而不是土城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任东高克勤郭子光姬书安谭京晶宋卓
关键词:侏罗系九龙山组地层划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