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云飞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2篇血管
  • 2篇胰岛Β细胞
  • 2篇糖尿病合并
  • 2篇降糖
  • 2篇降糖药
  • 2篇Β细胞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指标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危险
  • 1篇心血管危险因...
  • 1篇血管功能
  • 1篇血管危险因素
  • 1篇血糖

机构

  • 6篇湛江中心人民...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黄云飞
  • 5篇黄春
  • 4篇刘洁
  • 3篇李洁
  • 3篇李青
  • 2篇周波
  • 2篇宋玉玲
  • 1篇黄如伦
  • 1篇谭永盛
  • 1篇郑志强
  • 1篇宋青青

传媒

  • 3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艾塞那肽对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比较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艾塞那肽以及格列美脲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血糖水平及心血管相关标志物水平变化探讨GLP-1心血管保护机制。方法:40例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近3个月使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达1500 mg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艾塞那肽组采用艾塞那肽5μg,2次/d,皮下注射,1个月之后剂量增至10μg,2次/d,皮下注射;格列美脲组采用格列美脲2 mg,1次/d起始,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适当调节格列美脲最高剂量至4 mg,1次/d。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体重、BMI、腰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 A1c)、Hcy、Lp-PLA2、HOMA-IR、HOMA-IS水平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空腹、餐后2 h血糖及Hb A1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体重、BMI、腰围、血脂、Hcy、Lp-PLA2、HOMA-IR、HOMA-I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格列美脲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艾塞那肽降糖效果与格列美脲相当,但其可通过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并降低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水平,从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宋青青黄春李青周波黄云飞莫小庆刘洁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肥胖同型半胱氨酸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水平,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T2DM合并甲亢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25羟维生素D水平[25(OH)2D3]以及第2-4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区及全身骨密度(BMD)。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FT3、FT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SH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BAP、N-MID-OT、T-P1NP、β-CTX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5(OH)2D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体重指数及L2-4、Ward’s三角、股骨颈、大转子区和全身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量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亢可进一步降低骨密度,升高各骨代谢指标,需积极筛查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对防治代谢性骨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黄云飞李青李洁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骨代谢骨密度
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口服药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改用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1例口服药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患者采用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C肽释放功能。结果 71例患者治疗后血糖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空腹、糖负荷后1、2、3h后C-P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程度,改善胰岛C肽释放功能。
黄云飞黄春李洁罗秋玉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降糖药物胰岛Β细胞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调控及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口服降糖药物组(A组)40例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B组)4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行空腹血糖和餐后2 h静脉血糖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并对胰岛β细胞的功能恢复做出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静脉血糖、Homaβ及Homa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B组较A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静脉血糖下降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两组Homaβ均明显上升(P均>0.01),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HomaIR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A组(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在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疗效明显,能有效地平衡血糖和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
黄云飞黄春罗秋玉宋玉玲刘洁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Β细胞
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主觉症状、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主觉症状、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独给予依帕司他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神经病变主觉症状TSS评分、血管功能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麻木、刺痛、烧灼感、感觉异常、总分分别为(1.02±0.4)分、(1.08±0.45)分、(1.14±0.36)分、(1.32±0.44)分、(4.58±1.16)分,正中神经、腓浅神经运动潜伏期分别为(3.1±0.6)ms、(2.7±0.5)ms,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传导速度为(51.3±8.9)m/s、(53.4±7.4)m/s、感觉传导速度(53.2±6.9)m/s、(51.8±7.7)m/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神经病变主觉症状,改善血管功能和神经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黄云飞黄春宋玉玲罗秋玉刘洁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前列地尔血管功能神经功能
糖尿病并发消化系统肿瘤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本次研究的调查分析,共出现60例糖尿病患者并发有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率为30.0%。并发肿瘤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肝癌、直肠癌和结肠癌与胰腺癌,所占的比例为36.7%、33.3%、16.7%和13.3%。病程、吸烟和饮酒均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病程和蛋白质摄入过高以及食物纤维摄入不足均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直肠癌和结肠癌的危险因素;病程和蛋白质摄入过高以及吸烟均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很容易诱发消化系统肿瘤的情况发生,应加强相关因素的控制,从而有效的降低临床发生率。
黄云飞郑文滔郑志强
关键词:糖尿病消化系统肿瘤影响因素
糖尿病前期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为制定预防、预测干预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提供科学性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7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32例血糖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4例。三组患者每天摄入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量,比较三组体质指数(BMI)变化、糖尿病发生率及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OGTT血糖值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前,三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后三组BMI均较研究前升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的发生率以第三组居高,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天总能量摄入量及平均每天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OGTT在0时血糖值均呈现显著正相关(r=0.108、0.100,P=0.000),而平均每天总碳水化合物供能百分比与OGTT在0时血糖值无显著相关性(r=0.004,P=0.083);平均每天总碳水化合物供能百分比与OGTT在2 h时血糖值呈现显著性负相关(r=-0.058,P=0.011),而平均每天总能量摄入量及平均每天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与OGTT在2 h时血糖值无显著相关性(r=-0.009、-0.029,P=0.104、0.091)。结论:糖尿病前期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当患者出现血糖异常时,应合理规划饮食习惯,严格控制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从而降低糖尿病出现的风险,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应当予以重视。
李洁黄春黄云飞李青黄如伦莫小庆周波谭永盛刘洁
关键词:糖尿病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