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少平

作品数:113 被引量:579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市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7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流行病
  • 16篇流行病学
  • 15篇流感
  • 15篇病毒
  • 7篇动脉
  • 7篇性行为
  • 7篇疫情
  • 7篇手足
  • 7篇手足口
  • 7篇手足口病
  • 7篇糖尿
  • 7篇糖尿病
  • 6篇禽流感
  • 6篇流感病毒
  • 6篇流行病学特征
  • 5篇大学生
  • 5篇血清
  • 5篇血清学
  • 5篇流行病学调查
  • 5篇麻疹

机构

  • 108篇北京市房山区...
  • 15篇北京大学
  • 8篇北京市疾病预...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北京市房山区...
  • 2篇北京市房山区...
  • 2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市昌平区...

作者

  • 109篇黄少平
  • 46篇阚震
  • 36篇李丽丽
  • 22篇田竞
  • 16篇石磊
  • 15篇崔兰梅
  • 13篇胡永华
  • 13篇张冬然
  • 13篇王更新
  • 12篇刘天军
  • 11篇唐迅
  • 11篇史文凤
  • 11篇董瑞强
  • 10篇李爱军
  • 10篇赵霞
  • 10篇吴涛
  • 9篇高美丽
  • 9篇赵清水
  • 9篇陈大方
  • 9篇李劲

传媒

  • 18篇职业与健康
  • 11篇首都公共卫生
  • 10篇职业卫生与病...
  • 8篇预防医学情报...
  • 7篇国际病毒学杂...
  • 5篇疾病监测
  • 5篇中国艾滋病性...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中国慢性病预...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 3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上海预防医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慢性病学杂志
  • 2篇疾病预防控制...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8篇2022
  • 7篇2021
  • 11篇2020
  • 16篇2019
  • 13篇2018
  • 20篇2017
  • 14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梅毒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了解2013-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报告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梅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共报告老年梅毒病例465例,报告的年发病率在48. 87/10万~72. 43/10万之间波动,年均发病率为62. 10/10万。60~6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所有病例的50. 32%(234/465),年龄别发病率以85岁及以上年龄组最高为171. 58/10万;老年男性梅毒报告病例年均发病率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中职业以离退人员的病例数最多,占比44. 95%(209/465),然后依次是农民占比35. 48%(165/465)、家务及待业占比14. 84%(69/465),以上3种职业占老年梅毒报告病例总数的95. 27%(443/465);北京市房山区24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是拱辰街道办事处、城关街道办事处和长阳镇,占到5年间房山区老年梅毒报告病例总数的36. 13%(168/465);梅毒分期中各年均以隐性梅毒为主。结论北京市房山区老年梅毒发病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应继续加强该人群的宣传干预工作,控制梅毒流行。
许春明张曦月王更新阚震黄少平
关键词:老年人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病原体监测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病原体的特征及变化趋势,为食源性疾病提供病原学确证。方法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患者信息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结果 监测病例373例,检出阳性菌株病例104例,阳性率为27. 88%,分离菌株118株,其中弯曲菌检出率最高,为13. 88%;副溶血弧菌与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副溶血弧菌检出率在职业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疑食品种类主要为肉及其肉制品,其次为水果蔬菜类。结论 房山区疑似食源性腹泻病例主要致病菌为弯曲菌及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应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加强重点人群宣教,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张冬然黄少平张萌萌赵霞周彦明李爱军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2012年房山区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抗体水平及其分布特点,为采取有效的乙脑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在房山区随机选取10个村居委会,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10个年龄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260人。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含乙脑疫苗免疫史、乙脑患病史。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检测乙脑中和抗体。结果调查对象抗体阳性率为68.08%。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研究对象间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中,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5,P<0.01)。<1岁组儿童乙脑抗体阳性率最低(17.39%)。丘陵地区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χ2=18.935,P<0.01)。无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有接种史和接种史不详的人群(χ2=36.875,P<0.01)。不同职业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76,P<0.01)。结论 2012年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人群感染乙脑病毒的概率和频次降低;及时接种乙脑疫苗对保护<1岁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需警惕乙脑发病向大年龄人群推移。
孟毅吴涛黄少平周伟高美丽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免疫
2014-2018年北京市房山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2014-2018年北京市房山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2018年梅毒疫情资料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学资料来源于房山区统计局。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北京市房山区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趋势及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4-2018年间,北京市房山区共报告梅毒病例1 771例,报告发病率波动在28.95/10万~37.6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33.24/10万(χ2=342.63,P<0.05),年均增长2.04%。梅毒分期中各年均以隐性梅毒为主,占全部梅毒病例的74.20%(1 314/1 771),2015-2018年早期显性梅毒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高,历年均有胎传梅毒病例报告;男女性别比为0.94∶1,6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5年全部梅毒病例的45.17%(800/1 771);家务及待业、农民、离退人员以上3种职业占总病例数的74.59%(1 321/1 771)。北京市房山区28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城关街道办事处、拱辰街道办事处和长阳镇,占到2014-2018年间房山区梅毒报告病例总数的36.93%(654/1 771)。结论北京市房山区梅毒疫情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应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干预工作,控制梅毒流行。
张曦月王更新刘天军阚震黄少平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
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在北京市房山区感染性腹泻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构建北京市房山区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SARIMA)模型并进行预测。方法应用R 3.0.1软件程序包中的TSA对2004 2013年房山区感染性腹泻月发病率构建模型,并对2014年各月感染性腹泻月发病率进行预测和评价。结果 SARIMA(0,0,2)(0,1,1)12模型较好地拟合既往时间段月发病率,对2014年发病趋势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19.164%,对年发病率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2.303%。结论 SARIMA(0,0,2)(0,1,1)12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感染性腹泻月发病率数据,可用于房山区感染性腹泻发病趋势的短期预测,为下一步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李丽丽董瑞强石磊黄少平阚震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时间序列分析
2012—2016年北京市房山区流感样病例监测及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房山区2012—2016年流感样病例流行特征,为防控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房山区流感样病例及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6年,北京市房山区流感样病例(ILI)百分比平均为0.45%,5年ILI百分比波动在0.25%~0.61%之间,各年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772.570;P<0.05)。流行高峰为冬季,病例以25~59岁青中年和0~4岁婴幼儿为主。共累计采集并检测咽拭子标本2051件,检出阳性标本347件,平均阳性率16.92%。每年流行株不同,以甲型H3N2亚型所占比例最高(43.23%),各年均有发生。不同年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49;P<0.05),25~59岁组标本检测阳性数(124例)和阳性率(25.46%)最高。ILI核酸检测阳性率与ILI%呈高度相关关系(r=0.721,P<0.01)。结论北京市房山区流感流行高峰在冬季,2012—2016年各年流行情况均有不同,流行株不同,但以A型(H3N2)为主,流感样病例监测病例主要是25~59岁青中年和0~4岁婴幼儿为主,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流感。
田竞崔兰梅黄少平阚震李丽丽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
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腹泻监测病例病原学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腹泻监测病例病原体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房山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腹泻患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监测病例250例,检出阳性菌毒株78株,总阳性率为31.20%,弯曲菌和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2.80%和10.96%,不同种类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54,P<0.05);致病菌检出率在第三季度最高为31.58%,病毒检出率在第一季度最高为46.67%,不同季节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92,P<0.05);肉及肉制品是主要的可疑暴露食品,其次为蔬菜类及其制品。结论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疾病主要感染病原体为弯曲菌和诺如病毒,应加强监测,针对重点病原体、重点人群开展健康宣教,做好食源性疾病防控。
张冬然黄少平李爱军赵霞周彦明张福全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
有性行为大学生安全套正确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9年
近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报告数呈上升趋势[1-2],安全性行为是控制和遏制HIV传播的关键所在,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控制措施[3]。本文对北京市房山区有性行为大学生的安全套正确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控制该区大学生人群的危险性行为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北京市房山区4所高校138个班级中的3 852名在校大学生。
刘天军王更新张曦月穆怡静邢亚茹阚震黄少平
关键词:大学生性行为安全套影响因素
北京市房山区孕妇饮食卫生行为及单增李斯特菌病高危食品食用情况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孕妇饮食卫生行为及单增李斯特菌病高危食品食用情况。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市房山区2家医院就诊的1 445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样本量为1 371人,孕早、中、晚期分别为491、437和443人。74.7%的调查对象在冰箱存放食品时能做到生熟分开,清洗冰箱的频率以每年1~2次为最多,占45.6%。使用砧板切过生肉后,仅40.5%的调查对象会换用专门砧板切直接入口食品(熟食)。有47.9%的孕妇在过去4周曾经吃剩饭、菜,但绝大多数人会加热后再吃(89.8%)。在外吃早、中、晚餐的构成比分别为69.2%、66.4%和45.5%。在外吃早、午、晚餐最多的场所分别是快餐店和饭店。单增李斯特菌病高危食品中,食用率最高的是生食水果(97.8%),最低是生食海产品(10.3%)。结论应针对性地加强孕妇预防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卫生宣教,降低该人群感染风险。
赵霞刘玉茹黄少平张萌萌周彦明张冬然李爱军马晓晨
关键词:食品卫生孕妇
在校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认知情况和性行为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8所大学在校男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房山区在校男大学生性行为与艾滋病相关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男男性行为者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性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和艾滋病咨询检测等4个方面。结果共调查在校男大学生2 444例,检出男男性行为者138例,检出率5.65%。大一、大二和大三男男性行为者检出率分别为4.28%(73/1 704)、6.52%(39/598)、18.31%(26/142),大三高于大一、大二年级(P<0.017)。138例男男性行为者4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5.36%、15.22%、9.42%、13.77%。44.93%的男男性行为者第1次发生性行为时年龄<18岁,大一男男性行为者第1次发生性行为时年龄<18岁者比例(58.90%)高于大二、大三年级(30.77%、26.92%)。男男性行为者中双性性行为发生率43.48%,多性伴者占73.91%,安全套正确使用率31.16%,艾滋病咨询检测率27.54%。结论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检出率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多种高危性行为普遍存在,需要对大学生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
刘天军黄少平阚震王更新张曦月王贺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性行为问卷调查男男性行为者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