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泽辉 作品数:25 被引量:176 H指数:9 供职机构: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重庆市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 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各5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康复治疗。入院24h内、8周、16周时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治疗8周及16周后,2组Brunnstrom分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除病程≤1个月的患者治疗16周时外,其余患者Brunnstrom分期比较,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短期内更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提高,优于神经康复治疗技术,能促进病程长久的卒中患者更快的恢复。 龚泽辉 王义亮 袁柯 杜富勤 武龙华 李淑勇 郭强关键词:下肢功能 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患者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肺炎合并与未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糖、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肺炎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全身炎症反应分为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组(SIRS组)30例、肺炎未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组(非SIRS组)3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于入院时静脉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组血糖及血清CRP、NT-pro BNP水平,并行肺炎严重指数评分。结果 3组体温、心率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IRS组入院24 h内首次测定血糖、CRP以及NT-pro B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SIRS组和对照组(P均<0.05);非SIRS组的血糖、NT-pro 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患者NT-pro BNP水平与患者体温、心率、CO2分压、中性粒细胞计数、PSI评分密切相关。结论患者血糖和CRP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联合检测CRP和血糖对于判断肺炎的转归和疗效具有一定的意义;肺炎合并SIRS的患者NT-pro BNP水平显著超过普通肺炎患者和健康人,可依据NT-pro BNP的水平对肺炎是否合并有SIRS加以区分。 刘正文 龚泽辉关键词:肺炎 全身炎症反应 N-末端脑钠肽前体 C反应蛋白 血糖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用6min步行试验的疗效 被引量:8 2016年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终末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运动锻炼可以逆转骨骼肌病理改变,提高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降低异常肌反射,对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作用〔1〕。已有报道称6 min步行试验(6MWT)是一种简便、安全、无创、重复性良好的次极量运动试验〔2~4〕。本研究旨在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用6MWT的疗效。 龚泽辉 谢承宝 郭强 王义亮关键词:MIN步行试验 心率 射血分数 慢性心力衰竭 膀胱扫描仪在测定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测定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12月收治由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6例,在清洁间导尿前使用膀胱扫描仪测定残余尿量。结果:46例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膀胱扫描仪测定残余尿368次。护理人员根据测定的残余尿量,制定了个性化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案。每次测得残余尿≥100 mL 16例,采取规律的间歇性导尿治疗方案。每次测得残余尿73~226 mL 22例,采取早晚各清洁导尿1次,于早晚清空膀胱。每次测得残余尿<100 mL 8例,说明患者膀胱功能基本恢复,不采取导尿措施,只采取定期监测残余尿方案。结论:膀胱扫描仪能够准确地获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信息,并确定导尿时间,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导尿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有助于降低膀胱感染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邱耀均 戴丽 龚泽辉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 残余尿 呼吸训练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8例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训练、舌肌训练及其他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呼吸训练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误吸情况、生活质量、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误吸分级、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P <0. 05),且试验组改善更显著(P <0. 05);试验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醒脑开窍针法能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误吸情况,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龚泽辉 向召兵 龙宝珠 何明川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障碍 醒脑开窍 针刺 McKenzie疗法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McKenzie疗法在颈椎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颈椎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Mckenzie疗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出院时进行VAS评分、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记录住院周期。结果:治疗1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研究组生理曲度改善率及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2组生理曲度改善率、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周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McKenzie疗法能有效促进颈椎病患者康复,缩短住院周期。 龚泽辉 王义亮 郭强 袁建容 杨芳关键词:MCKENZIE疗法 颈椎病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strom分期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strom分期的影响.方法 按要求选择1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病程在1个月内的62例,病程>6个月的56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入院24 h内初评,评测次日介入康复,试验组运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运用常规的神经康复治疗技术;于8 w、16 w时分别作一次中评和末评,比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Brunstrom分期在中评和末评时均有所改善.试验组中,病程1个月内的31例患者在中评时下肢功能达到BrunstromV~Ⅵ期的有16人,占51.61%.6个月以上的28例患者达到BrunstromV~Ⅵ期的也有12人,占42.86%.末评时分别达到了87.10%和67.86%;对照组中,中评时对应指标为22.58%和17.86%,末评时达到80.65%和28.57%.组间比较,中评时,试验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评时,病程1个月内的卒中患者在试验组中改善例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脑卒中患者,试验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短期内更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提高,优于神经康复治疗技术.能促进病程长久的脑卒中患者更快的恢复,而对病程短的脑卒中患者,在长期疗效中体现出的效果优势不明显. 龚泽辉 王义亮 袁柯 杜富勤 武龙华 李淑勇 郭强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 下肢功能 康复评定 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康复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治疗的80例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所有病患平均分成两个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在手术结束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并让各组患者对治疗方法进行评分,最后比较两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和活动能力等各项指标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加快患者的健康恢复进度,可使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和全身机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杨芳 龚泽辉 谢婷关键词:老年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功能康复 小针刀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小针刀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06例肩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仅接受小针刀治疗,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肩关节松动术,治疗3周后,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86.8%,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VAS评分均有改善,联合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肩周炎采取小针刀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缓解疼痛,临床应用价值重大。 杨芳 谢婷 龚泽辉关键词:小针刀 肩关节 关节松动术 肩周炎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结合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结合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治疗的120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参照组与治疗组,平均每组60例,参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的康复锻炼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再使用中西药相结合进行治疗,在手术结束后的第2个月观察患者疼痛、活动度及行走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疼痛、活动度及行走功能评分分别为(24.93±2.69)分、(15.79±0.62)分和(16.96±1.82)分,明显高于参照组的(22.12±2.34)分、(11.64±0.67)分和(13.36±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并发症患者3例,发生率为5%,远低于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7,P<0.05)。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能够加快关节肿胀的消退速度,有效提高术后膝关节评分,增强康复锻炼效果。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在护理干预领域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杨芳 谢婷 龚泽辉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