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世明

作品数:68 被引量:45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4篇矿物
  • 13篇季风
  • 13篇沉积物
  • 11篇陆架
  • 10篇黏土矿物
  • 9篇粒度
  • 9篇冰期
  • 8篇南海北部
  • 8篇古气候
  • 7篇东亚季风
  • 7篇粘土
  • 7篇粘土矿
  • 7篇粘土矿物
  • 7篇菲律宾海
  • 6篇东海内陆架
  • 6篇碳循环
  • 6篇内陆架
  • 6篇表层沉积物
  • 5篇第四纪
  • 5篇冬季风

机构

  • 66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自然资源部第...
  • 4篇同济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海南省海洋地...
  • 2篇巴黎第十一大...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68篇万世明
  • 42篇李安春
  • 13篇徐兆凯
  • 13篇黄杰
  • 12篇赵德博
  • 9篇徐方建
  • 9篇张晋
  • 8篇李铁刚
  • 6篇蒋恒毅
  • 5篇刘建国
  • 4篇孟庆勇
  • 4篇蒋富清
  • 4篇肖尚斌
  • 3篇孙晗杰
  • 3篇杨守业
  • 3篇裴文强
  • 2篇何军
  • 2篇常凤鸣
  • 2篇黎清华
  • 2篇南青云

传媒

  • 14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科学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沉积学报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三届全国沉...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石油大学学报...

年份

  • 6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两种提取方法的对比被引量:9
2015年
黏土矿物作为海洋细粒陆源碎屑沉积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洋沉积物来源、洋流搬运、古环境演化研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而高效地从沉积物中分离出黏土矿物组分成为开展黏土矿物研究工作的先决条件。介绍了两种提取海洋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方法——沉降法和离心法,并将两种方法所得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其中,黏土矿物平均含量的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所得黏土矿物含量相关系数为0.96,Sig.值远大于0.05,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性;ODP1146站样品两种方法所得蒙脱石含量及伊利石含量分别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ZK001孔样品高岭石含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两者之间黏土矿物含量在时间序列上的总体变化趋势也非常相近;粉末样XRD扫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所提取颗粒所含矿物均主要为黏土矿物,且两者之间矿物含量非常接近;另外粒度分析表明,沉降法与离心法所提取的颗粒大小均小于2μm。分析结果表明与沉降法相比,离心法提取黏土矿物同样可以准确地获取黏土矿物中蕴含的重要信息,而且提取效率较传统沉降法更高,其在海洋沉积物黏土矿物中的研究亟待得到推广。
赵德博万世明沈兴艳于兆杰矫东风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黏土矿物离心法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被引量:46
2009年
通过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演化,认为是湖水或海水深度、气候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岩芯底部60.20~41.00m(17.3~13.1ka 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可划分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个沉积亚相,物质来源主要是湖盆流域物质的输入。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海水自13.1ka 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41.00m的海相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滨—近滨—浅海三个沉积亚相,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自12.3ka BP开始,研究区受到沿岸流影响,长江物质开始影响研究区,7.3ka BP以来主要是来自长江的悬浮体在沿岸流作用下输送沉积而形成,稳定的泥质沉积物开始形成。全球性重要气候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8.2ka冷事件在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也得到了良好揭示。
徐方建李安春肖尚斌万世明刘建国张永超
关键词:古环境末次冰消期粒度东海内陆架
曼达岬海盆渐新世‒中新世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2023年
为了探究东南印度洋曼达岬海盆(Mentelle Basin)内沉积物的源‒汇过程,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在该海盆内获取的渐新世‒中新世岩心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REE)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和物源指示意义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球粒陨石、上地壳(UCC)和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这三种标准物质相比,所研究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ΣREE)与轻/重稀土含量比值(ΣLREE/ΣHREE)等总体特征与UCC最为相近,其UCC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则呈现出轻稀土稍富集的整体平缓特征.样品的ΣREE与稀土分馏指标(La/Yb)_(UCC)和(Gd/Yb)_(UCC)明显受控于粒度效应与风化作用,而ΣLREE/ΣHREE、δEu、(La/Sm)_(UCC)和(Sm/Nd)_(UCC)则基本不受上述两种作用的影响.UCC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于稀土元素组成的物源判别函数以及Zr-Th-Sc物源判别三角图均表明伊尔冈克拉通是所研究沉积物最可能的物源区,并且该物源区的主要源岩在13 Ma时由中基性岩向酸性岩转变.上述物源研究结果有望为东南印度洋地区渐新世‒中新世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孙天琪徐兆凯万世明万世明常凤鸣
关键词:稀土元素组成沉积物来源
过去一千五百万年以来亚洲风尘在日本海的沉积记录及其驱动机制
万世明沈兴艳
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海洋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其沉积和埋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其驱动力为有机质的降解,根据反应自由能大小,参与反应的氧化剂顺序为:O_(2)>NO_(3)^(-)>Mn^(4+)>Fe^(3+)>SO_(4)^(2-)。随着埋深增加,形成一系列氧化—还原化学带,并推动着海底沉积物中部分自生矿物的生成及C、N、S、Fe、M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一系列有机质降解反应会改变原生沉积物中保存的地球化学信息,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产生的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亚铁离子结合会形成方解石、文石、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硫酸盐还原产生的还原态硫最终与亚铁离子形成黄铁矿。此外,目前常用于氧化还原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有:1)Fe组分;2)C_(org)/P比值;3)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4)Mo、U同位素。围绕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的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评述了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反应机制,探讨了反应进程中发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以及相伴生的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董宏坤万世明刘喜停
关键词:海洋沉积早期成岩有机质降解自生矿物同位素分馏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姚政权刘健刘健刘焱光万世明刘建兴单新易亮赵德博肖国桥王昆山窦衍光赵德博肖国桥石学法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
亚洲大陆边缘沉积学研究进展(2011—2020)被引量:15
2021年
近十年来,我国在亚洲大陆边缘沉积学和古海洋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空间上,对北起拉普捷夫海、南至孟加拉湾的广大海域进行了沉积物调查取样,开展了跨纬度"源-汇"过程研究,建立了陆架第四纪高分辨率地层层序,初步揭示了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亚洲季风、海冰、海流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的基本控制作用。在南海通过国际大洋钻探获取的沉积记录,发现了低纬区水、碳循环直接响应地球轨道变化的证据,提出了低纬过程也能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通过现场观测,揭示了台风、风暴潮、热带风暴等对陆架沉积和动力过程的影响,阐述了内孤立波、中尺度涡、等深流和浊流等在南海沉积物输运中的作用。对末次冰期以来暖池、黑潮、北太平洋中层水等的演化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未来亚洲大陆边缘沉积学的研究应加强现代沉积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重视地质记录中环境演变信号的精确解译,深化数值模拟技术和海洋沉积大数据的挖掘与使用。
石学法乔淑卿杨守业杨守业万世明邹建军万世明胡利民姚政权董林森王昆山刘升发刘焱光
关键词:海底观测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入海历史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
2003年
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有关东海海平面变化、长江入海历史、长江河口海岸演变、陆架上的古河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关于末次盛冰期时长江入海状况现存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即应加强对因气候、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河道变形作用以及长江与古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研究 ,特别是应加强对陆架泥质沉积物的研究 。
肖尚斌黄朋万世明李安春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长江泥质沉积物古环境古气候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被引量:6
2017年
黏土矿物研究在示踪物源、源区风化历史乃至洋流变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对南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宏观分布特征已获得了较系统的认识,但在受珠江和海南岛物源共同影响的南海西北部其高分辨率的黏土矿物学工作还未开展。本文对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平均45%),蒙脱石(平均27%)与高岭石(平均21%)次之,绿泥石含量最少(平均6%)。在区域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伊利石含量则与之相反;高岭石含量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而绿泥石含量呈现离岸高近岸低的特征。总体上,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与现代珠江沉积物组成差异较大,而与珠江口2.5ka前的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比较接近,并且结合研究区岩心揭露的全新世以来极低的沉积速率(4cm/ka)以及上部很薄(小于0.6m)的泥质沉积,推测该区表层沉积物可能并非是现代沉积的结果,更可能主要来自全新世末期古珠江输送的沉积物。除古珠江作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蒙脱石的一个主要来源外,海南岛北部河流也贡献了少量蒙脱石到其邻近的东南海域。运用高岭石/伊利石比值和伊利石化学指数等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珠江是研究区沉积物中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的主要物源,其次台湾和海南岛也可能分别提供了少量富含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的沉积物。本工作对于南海西北部沉积物源-汇过程和相应的古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宋泽华万世明黄杰于兆杰张晋赵德博靳华龙李安春
关键词:物源分析表层沉积物南海西北部
日本海第四纪沉积记录及其海陆联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其巨厚的海底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海盆的古海洋演化信息,而且可用以重建晚新生代东亚大陆古气候演变。根据物质来源,日本海沉积物组成主要包括5类:风尘、河流碎屑、火山碎屑、冰筏沉积物以及海洋自生物质。其中陆源碎屑物质主要由大气环流(东亚冬季风和西风急流)和水动力过程(河流、海冰和洋流等)自东亚大陆(内陆干旱粉尘区和东部大河黄河和长江)、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岛弧等源区搬运而来。过去气候演变使碎屑物质的源区和搬运动力强度等均发生变化,相应地,日本海中这些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粒度及通量等也随之变化。第四纪时期,海平面的频繁升降变化成为影响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日本海底层水环境以及沉积物自生组分特征改变的主要因素。基于近20年来日本海沉积物的来源及其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提出一些关于日本海区域沉积物以及古气候研究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
沈兴艳万世明
关键词:古气候第四纪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