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三维重建
  • 4篇骨折
  • 3篇术后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CT三维
  • 2篇CT三维重建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蛋白沉积症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影像学检查
  • 1篇影像学检查方...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治疗膝关节
  • 1篇软骨
  • 1篇软骨损伤
  • 1篇软骨修复

机构

  • 12篇吉安市中心人...

作者

  • 12篇万林
  • 7篇肖云龙
  • 4篇简昊
  • 4篇伍忠根
  • 4篇黄巍显
  • 3篇刘小涛
  • 2篇李志国
  • 2篇李厚铀
  • 2篇李正华
  • 2篇郭珍珍
  • 2篇邹建军
  • 2篇张萍萍
  • 1篇傅闽兰
  • 1篇胡晓华
  • 1篇刘飙
  • 1篇刘汉池
  • 1篇曾斐
  • 1篇周仁辉

传媒

  • 3篇江西医药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效果T_2 star mapping评价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本研究应用MRI对关节镜下微骨折法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效果进行大体组织形态学评估及定量分析.方法 本研究纳入14例有膝关节软骨损伤症状并接受关节镜下微骨折法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所有病例的关节软骨损伤均为ICRS分级Ⅲ或Ⅳ,术中测量病变面积为2~8cm^2.1年随访期内所有病例都接受常规MRI序列及T2 star mapping序列扫描(1.5T).对损伤修复区域采用软骨组织修复磁共振观察评分系统(MOCART)进行评价.采用T2 star mapping序列扫描图像感兴趣区划分的方法对修复区域及自身正常软骨所测量的T2*弛豫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年随访期软骨修复区MOCART评分为59.50±23.90,相邻本体软骨组织评分为65.21±21.84,与软骨修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软骨修复区和邻近正常自体软骨组织T2*弛豫时间分别为(31.14±9.26)ms和(32.93±11.69)ms,修复区软骨组织质地与正常软骨组织相近.结论 经关节镜下微骨折法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后1年随访观察期内,MRI软骨扫描可见软骨损伤区填充良好.经T2*测量值分析证实软骨修复组织可以达到与邻近正常透明软骨相近的组织结构.
伍忠根傅闽兰李志国万林郭珍珍刘小涛
关键词:软骨修复微骨折术T2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PA及重建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肺栓塞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PA及图像后处理分析的资料。结果 24例肺栓塞病人发现372支不同节段肺动脉栓子,有4种形态,在重建技术中,显示效果依次为薄层、MPR、MIP、VR,VR在亚段上意义不大。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显示肺栓塞栓子的部位、形态及其间接征象;薄层及MPR为可靠的图像后处理方法。
万林肖云龙胡晓华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CT三维重建在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骨折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的患者行16排CT扫描,扫描条件采用140kV,300mAs。原始数据经扩展CT值重建后,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漫游(VR)进行三维后处理,对所得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重建图像金属伪影少,可满足影像评估要求,对骨折的对位对线、骨痂生长情况、金属内固定器材的位置显示清晰,图像等级为优的达92.9%。结论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细节,图像质量较高。
简昊肖云龙万林
关键词:CT三维重建骨折内固定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及X线平片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患者均行X线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骨折的部位、数量。结果螺旋CT发现102处,其中肋软骨一处,X线平片发现80处骨折,疑似9处经螺旋CT扫描排除7处。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功能MPR、VRT及CPR结合横轴位,对胸部外伤肋骨骨折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及法医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肖云龙李厚铀简昊万林
关键词:肋骨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13年
胃癌是临床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主要与肿瘤的TNM分期、组织学分类及分化程度等有关;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与准确的术前分期密切相关,同时也对评估预后有很重要的意义[1].以往胃癌的患者往往行胃镜及钡餐检查,这两种检查对于胃癌患者的检出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癌肿的浸润深度,淋巴结的转移及临近组织是否侵犯却无法显示,而以上信息对于临床十分重要,这是治疗方案制订的前提.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胃癌的术前分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已成为胃癌术前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本文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80例胃癌病人,多层螺旋CT(MSCT)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对比,确定其在胃癌分期中的意义.
肖云龙万林黄巍显
关键词:术前分期MSCTCT三维重建技术TNM分期组织学分类术后病理分期
CT尿路造影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区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2015年
目的探讨CT尿路造影(CTU)对先天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区狭窄(UPJO)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UPJO患者行CT多期扫描后行MPR、CPR、MIP、VR及CTU图像分析。结果 13例患者CTU上肾盂输尿管交界区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导致不同程度的梗阻及肾积水,肾皮质变薄,肾盂扩大,部分患者显影延迟,最迟肾盂肾盏显影约24 h后。结论 CTU为UJPO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同时观察肾脏的分泌功能。
万林肖云龙黄巍显李厚铀简昊
关键词:CT尿路造影
MRI对陈旧与新鲜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MRI对陈旧与新鲜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5例(62个椎体)椎体骨折患者于外伤后1 d内行MRI检查,并分别于3、6、9个月行MRI随访复查。结果:62个椎体骨折中,54个椎体为新鲜骨折,SE序列T1WI上呈低信号或低信号中混有少许高信号,FSE序列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上呈更亮的高信号;随访3-9个月,3个月时有8个椎体T1WI、T2WI信号基本恢复正常,STIR序列仍呈高信号;6个月时有31个椎体T1WI、T2WI信号基本恢复正常,其中有19个椎体STIR序列仍呈高信号;9个月时54个椎体T1WI、T2WI、STIR序列均恢复正常信号。8个椎体为陈旧性骨折,在T1WI、、T2WI、STIR序列上与正常椎体信号相近。结论:MRI对鉴别陈旧与新鲜椎体骨折敏感,尤其是STIR序列更具鉴别诊断价值。
伍忠根刘飙邹建军万林周仁辉刘小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脊柱骨折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检查,PAS染色阳性证实的6例肺泡蛋白沉积症,均有X线和CT检查资料,1例行MR I检查。结果:6例病灶均发生于两肺,X线表现为两肺大片状阴影3例,毛玻璃状浸润阴影2例,两肺弥漫细小模糊结节影1例;CT表现为磨玻璃状影5例,小结节影1例,网格状影6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节段性肺气肿5例;1例MR I检查T1W I、T2W I均呈高信号。结论:X线平片检查对诊断肺泡蛋白沉积症很具价值,CT扫描可发现更多征像,对鉴别诊断更为有利,MR I可选择性作为鉴别诊断工具。
伍忠根刘汉池邹建军万林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积症X线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茎突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茎突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因茎突过长或其方位、形态的异常,刺激邻近血管、神经所引起的咽部异物感、咽痛及反射性耳痛、头颈痛和涎液增多等症状的总称。以往本病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靠X线摄片,由于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平片很难显示茎突根部及反映茎突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且临床表现与慢性咽炎相似,临床诊断符合率较低。随着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的普及应用,能够清晰了解茎突全貌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的,极大的提高了茎突过长综合征的检出率。
肖云龙黄巍显万林李正华
关键词:茎突综合征螺旋CT三维重建茎突过长综合征螺旋CT重建技术影像学检查方法
3D-ASL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以及放射性脑损伤中的诊断应用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3D-ASL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以及放射性脑损伤中的诊断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患者38例,所有患者采取常规MRI增强扫描与3D-ASL检查,按照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分为术后复发组(16例)与放射性损伤组(22例),放疗诊断异常强化区域与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值与强化病灶中心区、边缘区的平均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表现扩散系数(rADC)比值。结果38例采取常规MRI增强扫描后显示异常强化灶,其中术后复发16例,放射性损伤22例;复发患者平均rCBF值(2.18±0.27)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平均rCBF值(0.89±0.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强化中心区、边缘区的rCBF值显著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复发患者rADC比值显著低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的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会导致病变区域局部血脑屏障显著侵损,且造影剂集中于局部,显示局部强化与周围水肿,3D-ASL以水为内源性示踪剂进行分散,掌握病变区域微血管密度与血流灌注现状,是诊断胶质瘤术后、放疗后肿瘤复发与放射性脑侵害的有效方式。
曾斐肖云龙简昊李志国万林刘小涛
关键词:脑胶质瘤复发放射性脑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