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刚

作品数:59 被引量:46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3篇高寒草甸
  • 23篇草甸
  • 17篇藏北高原
  • 16篇青藏
  • 16篇青藏高原
  • 14篇草地
  • 13篇土壤
  • 10篇海拔
  • 8篇植被
  • 8篇生物量
  • 8篇利用效率
  • 7篇增温
  • 7篇气候
  • 6篇植被指数
  • 6篇放牧
  • 6篇高寒草地
  • 5篇英文
  • 5篇青稞
  • 5篇群落
  • 5篇光能

机构

  • 59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西藏农牧学院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作者

  • 59篇付刚
  • 29篇沈振西
  • 19篇张宪洲
  • 16篇何永涛
  • 14篇孙维
  • 13篇钟志明
  • 12篇李少伟
  • 11篇武建双
  • 11篇石培礼
  • 8篇周宇庭
  • 8篇余成群
  • 7篇王江伟
  • 4篇张扬建
  • 3篇大次卓嘎
  • 3篇宋明华
  • 3篇张晶
  • 3篇冯西博
  • 3篇王建林
  • 3篇侯维海
  • 3篇王改花

传媒

  • 14篇Journa...
  • 11篇生态环境学报
  • 8篇草业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草业科学
  • 4篇草地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Agricu...
  • 1篇高原农业
  • 1篇科技促进发展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1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封和放牧条件下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碳氮含量的比较被引量:14
2016年
关于高寒草地植被碳氮含量如何响应放牧活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准确预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及其碳氮贮存量对人类放牧活动的响应。基于2008年7月布设在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 300、4 500和4 700 m)上的围栏样地,通过对比分析围栏内外2011年8月份、2011年9月份和2012年8月份的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探讨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对放牧的响应。与自由放牧条件下相比,围栏显著降低了海拔4 700 m处2.5%的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显著增加了海拔4 500 m处9.8%的植物群落地下部分氮含量,显著增加了海拔4 700 m处4.2%的植物群落地下部分碳含量。不同采样日期的植物群落碳氮含量对放牧的响应存在差异。因此,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和采样日期而发生变化。
沈振西周楠付刚张宪洲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
西藏草牧业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吉纳村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科技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要义是根据传统生产方式灵活应用成熟适用技术,围绕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探索产品销售,建立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模式。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在草牧业科技精准扶贫中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生产要素、生产方式融会贯通,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孙维武俊喜钟志明李少伟付刚余成群
关键词:科技扶贫
西藏日喀则地区8个引进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被引量:26
2019年
草畜平衡对于西藏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的高效生产非常必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种植的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缓解过度放牧对天然草地的压力,本研究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岗草原站对8个燕麦品种的干重、株高、叶茎比、穗长、穗重和千粒重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指标进行综合评比。生产性能结果表明,青引1号的干草产量最高(12 406.95 kg·hm–2)、穗重最大(3.67 g),青引3号的穗长最长(25.60 cm)、株高最高(159 cm),林纳的千粒重最大(43.94 g);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青引2号的粗蛋白含量最高(6.40%),青燕1号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28.55%),林纳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52%),青引1号的粗脂肪含量最高(52.7%),青燕1号的灰分含量最高(4.97%),青引2号的木质素含量最低(24.18%)。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燕麦的产量与营养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青引1号、青引3号和青引2号适宜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种植推广。
张光雨王江伟张豪睿付刚付刚
关键词:燕麦营养品质
拉萨河流域青稞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多幅度增温的响应(英文)被引量:1
2019年
目前有关青藏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组成对实验增温的响应还未见报道。2014年5月,在西藏的一个青稞田布设了三个增温梯度实验(即对照、低幅度增温和高幅度增温)。低幅度增温和高幅度增温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15cm深处的土壤温度1.02℃和1.59℃。2014年9月14日,对青稞田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进行了取样,之后通过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低幅度增温没有显著影响0–10cm和10–20cm的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量、真菌、细菌、丛植菌根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原生动物、真菌与细菌比、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比、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高幅度增温显著增加了土壤0–10 cm的74.4%的土壤总磷脂脂肪酸、78.0%的真菌、74.0%的细菌、66.9%的丛植菌根真菌、81.4%的放线菌、67.0%的革兰氏阳性细菌、74.4%的革兰氏阴性细菌,高幅度增温显著改变了0–10 cm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高幅度增温对土壤10–20cm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总的磷脂脂肪酸量、真菌、细菌、丛植菌根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原生动物、真菌与细菌比以及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比也都无显著影响。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西藏青稞田实验增温的响应与增温幅度有关。
付刚孙维李少伟钟志明
关键词:红外辐射器微生物量磷脂脂肪酸
藏北高寒草地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对增温的响应
2022年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量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的一个关键指标,然而气候变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仍不清楚。2010年在藏北高原3个海拔(4313、4513和4693 m)上布设了增温试验平台,采用开顶式增温箱模拟气候变暖。利用农业多光谱相机获得了2014–2015年和2017–2018年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并利用观测的NDVI计算了地上生物量(AGB)。利用微气候观测系统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观测,并计算了饱和水汽压差。结果表明:试验增温极显著(P<0.001)增加了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T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而对AGB、NDVI和SAVI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增温显著(P<0.05)降低了海拔4313 m 4年平均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即导致了相对干旱年份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显著(P<0.05)减少,而对相对湿润年份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增温没有显著改变海拔4513和4693 m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总体而言,试验增温增加了3个海拔间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差异。因此,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温度敏感性随着海拔和观测年份的变化而变化;且气候变暖重构了藏北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海拔分布格局,即气候变暖增强了藏北不同海拔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异质性。
孙维齐虎啸付刚
关键词:空间异质性气候变化海拔梯度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生产力对不同幅度增温的响应(英文)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探讨植被指数、地上生物量和总初级生产力对增温的响应是否会随着增温幅度而发生变化,2013年6月底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进行了两个梯度的野外增温试验。2013–2014年的生长季节(6–9月)利用农业多光谱相机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green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三种植被指数。基于NDVI和气象数据模拟了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plant biomass,AGB)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结果表明:1、2013–2014年低幅度和高幅度的增温分别显著增加了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_a)1.54℃和4℃,同时分别显著增加了饱和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0.13和0.31 k Pa;2、在三个增温处理间,GNDVI,AGB和ANPP并没有显著差异;3、高幅度的增温显著减少了23.3%(–0.06)的NDVI,而较低增温幅度并没有影响NDVI。低幅度和高幅度增温分别显著减少了19%(–0.04)和27.4%(–0.05)的SAVI,同时分别减少了24.2%(0.21 g C m^(–2) d^(–1))和44%(0.39 C m^(–2) d^(–1))的GPP。低幅度和高幅度增温两处理间的平均NDVI,SAVI和GPP并无显著差异;4、增温引起的NDVI,GNDVI,SAVI,AGB,ANPP和GPP的绝对变化量与增温引起的土壤和空气温度的绝对变化量呈不显著相关。因此,在藏北高寒草甸,生产力和植被指数对增温的响应与增温幅度并不呈简单线性变化趋势,这可能归因于较高的增温导致了更高的干旱,进而抑制了温度升高对高寒草甸植被的生长。
王江伟付刚张光雨沈振西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青藏高原
草地土壤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4
2010年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生态类型之一,其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草地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将直接影响全球碳平衡。相对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草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更为迅速。因此,在全球变化的趋势下,草地土壤呼吸将首先受到影响。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下CO2浓度上升、全球气温升高、全球降水增多、放牧、草地农垦以及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施肥、灌溉)的草地土壤呼吸响应。土壤呼吸对大气CO2浓度上升和全球气温升高的响应都存在增加、减少和无显著变化3种情况,这与大气CO2浓度上升和全球气温升高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土壤N的可利用性等因素的改变与否有关。土壤呼吸Q10受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降水、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时间尺度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增多一般可以促进土壤呼吸,但降水引起的温度以及土壤通透性的降低也会导致土壤呼吸的降低。因放牧强度、频度和方式的差异,放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出现增加、减少和无显著影响的不同结果;人工剪草对土壤呼吸及其各组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草地农垦后,土壤呼吸增强,土壤碳损失约为20%~50%。施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增加、减少和无显著影响,因肥料种类和施用剂量等而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会促进草地土壤呼吸。但是,目前全球变化对草地土壤呼吸的综合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深入探讨草地土壤呼吸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等仍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付刚沈振西张宪洲余桂荣何永涛武建双
关键词:土壤呼吸全球变化草地生态系统
基于TEM模型的三江源草畜平衡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准确掌握草畜平衡状况,对于维护草地生态平衡,指导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候因子驱动的TEM模型评估了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的三江源草地产草量,同时结合载畜量和载畜率分析了草地载畜压力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1982—1999年)的草地平均产草量为730.5 kg·hm^(-2),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2000—2011年)平均产草量为815.9 kg·hm^(-2),增加了11.7%;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1982—1999年)的平均载畜压力指数为1.71,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2000—2011年)平均载畜压力指数为1.21,下降了29.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的各项生态工程和气候暖湿化是造成该地区载畜压力降低和产草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地整体上仍处于超载状态,草畜平衡管理政策应继续实施,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李猛何永涛付刚石培礼张宪洲孙建李仁强王军邦
关键词:产草量草畜平衡
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6
2018年
千粒重是大麦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强辐射、低温、干旱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现代农业所急需的大麦种质资源,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关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报道。为了揭示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的空间分布规律,探明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WTS)积累的影响程度,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形成了以西藏曲水、堆龙德庆、白朗、乃东、日喀则、扎囊、贡嘎、加查、达孜、谢通门、拉孜、定日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和青海海晏、门源、刚察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WTS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WTS的变化呈现出"N"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600.0—3900.0m和4500.0m以上形成2个WTS高值区,这2个海拔区间栽培大麦WTS分别为(49.6815±10.0764)g和(47.9500±0.1732)g;(3)影响栽培大麦WTS的环境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抽穗-成熟期降水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分蘖-拔节期日照时数>抽穗-成熟其平均气温>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拔节-抽穗平均气温日较差>地理经度。
王建林冯西博付刚侯维海王改花大次卓嘎钟志明
关键词:栽培大麦青藏高原
农艺与气候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淀粉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7年
为了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影响程度,完善大麦GS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大麦品种GSC的环境效应,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农艺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和南高北低的格局,并形成了以西藏拉孜、隆子、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定日、萨迦、达孜、扎囊、日喀则、墨竹工卡、贡嘎、琼杰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以青海共和、贵德、海晏、同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GSC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GSC的变化呈现出"S"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300.0—360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GSC逐渐增加,在海拔4200.0 m与4500.0 m之间达到最高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下降;(3)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穗密度﹥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芒长﹥9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0℃积温>5月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8月平均气温>6月平均气温>≥10℃积温>6月平均月降水量>5月平均月降水量>7月平均相对湿度>8月平均相对湿度>7月平均气温。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对栽培大麦GSC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型,其次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对GSC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农艺因子主要是穗密度和芒长,气候因子主要是拔节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
钟志明王建林冯西博付刚侯维海王改花大次卓嘎
关键词:气候因素大麦淀粉含量青藏高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