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小京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湿疹
  • 3篇皮肤
  • 2篇止痒
  • 2篇止痒洗剂
  • 2篇三黄
  • 2篇湿疣
  • 2篇组织病理
  • 2篇组织病理学
  • 2篇外阴
  • 2篇误诊
  • 2篇洗剂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尖锐湿疣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炎
  • 1篇腋下
  • 1篇阴部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市皮肤病...

作者

  • 10篇唐显华
  • 10篇付小京
  • 8篇张志海
  • 8篇徐霞
  • 2篇陈杏英
  • 2篇梁敏仪
  • 1篇林雪颖
  • 1篇杜佩英
  • 1篇张军
  • 1篇于宏宇
  • 1篇梁爱娜

传媒

  • 2篇吉林医学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4例接触性皮炎与湿疹斑贴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广州番禺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常见的过敏原。方法:采用"瑞敏"斑贴试剂盒对104例接触性皮炎与湿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常见的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重铬酸钾(40.38%)、氯化钴(29.8%)、硫酸镍(26.92%)、甲醛(23.07%)。斑贴试验阳性患者83例(79.8%),其中男16例,阳性率66.7%(16/24),女67例,阳性率83.8%(67/80),且经统计学分析,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1种抗原过敏者35例(42.17%),对2种及2种以上抗原过敏者48例(57.83%)。结论:重铬酸钾、氯化钴、硫酸镍、甲醛是广州番禺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重要致敏原;皮炎湿疹的发病与接触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患者过敏体质有关,而与性别无关。
唐显华付小京张志海陈杏英梁敏仪
关键词:接触性皮炎湿疹斑贴试验
番禺地区909例荨麻疹慢性湿疹过敏原检测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沿海地区荨麻疹、慢性湿疹患者过敏原分布情况,为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广州番禺区909例荨麻疹、慢性湿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 909例患者中,过敏原阳性率为99.3%(903/909)。其中食入组、吸入组阳性率分别为70.4%(640/909)、56.8%(516/909);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组最高,为51.0%(263/516),食入组过敏原中虾组最高,为32.3%(207/640);吸入、食入组只有1项(单一组)阳性者259例(28.5%),吸入、食入组1项以上(混合组)阳性者644例(7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9例荨麻疹患者中过敏原阳性率99.9%(708/709),200例慢性湿疹患者中过敏原阳性率97.5%(195/200)。男性患者阳性率为99.1%(344/347),女性患者阳性率为99.5%(559/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海地区荨麻疹、慢性湿疹患者发病主要因食入鱼虾等海产品和吸入螨虫而引起,说明减少海产品的摄入及做好对螨虫的防治可降低两种疾病的发生。
唐显华付小京张志海陈杏英梁敏仪梁爱娜
关键词:荨麻疹湿疹变应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广州市番禺区1074例孕妇梅毒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广州市番禺区孕妇梅毒的高危因素,为进一步做好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首次就诊的孕妇进行梅毒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共对1 074例孕妇进行梅毒血清检测和相关调查,梅毒阳性率为1.12%(12/1074)(95%CI为0.41%~1.6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为孕后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OR=0.075,95%CI:(0.024,0.237)]和性伴患有梅毒[OR=65.875,95%CI:(16.454,263.744)]。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孕妇梅毒感染率较高,应及时对孕妇开展梅毒筛查,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徐霞唐显华杜佩英付小京
关键词:梅毒孕妇高危因素
尖锐湿疣80例误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与外阴、阴道内壁、肛周有增生物的其他常见皮肤疾病的鉴别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间有80例误诊为CA。男32例,女48例,年龄16~70岁,平均28.5岁。皮损分布:包皮5例、龟头后缘近冠状沟处20例、大阴唇12例、小阴唇(内、外)13例、阴道前庭8例、阴阜5例、阴道内壁5例、肛周12例。病例情况:外阴及肛周有增生物73例、有白带异常6例(阴道检查中发现可疑增生物)、有不洁性交史55例。误诊情况:外阴皮内痣3例(3.75%);阴道正常皱壁5例(6.25%);鲍温样丘疹病5例(6.25%);传染性软疣7例(8.75%);扁平湿疣9例(11.25%);皮赘10例(12.50%);外阴假性湿疣20例(25.00%);阴茎珍珠状丘疹21例(26.25%)。结果 80例中有49例无需治疗,31例按相应病因治疗全部好转或治愈。结论尖锐湿疣的诊断应慎重对待,勿草率诊断,加强皮肤性病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掌握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提高诊疗水平。
付小京唐显华徐霞张志海
关键词:尖锐湿疣误诊
三黄止痒洗剂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三黄止痒洗剂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皮肤科门诊湿疹类皮肤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三黄止痒洗剂外搽患处,并轻揉片刻,2次/d,疗程2周。对照组给予安隆,每日早晚各一次外搽,疗程2周。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皮炎湿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下降幅度也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黄止痒洗剂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疗效满意。
付小京唐显华林雪颖于宏宇徐霞张军
关键词:湿疹疗效
56例皮肤血管炎患者的组织病理和临床特点探究
2013年
目的:对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以及临床特点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抽取皮肤血管炎临床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患者的组织病理主要分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阶段透明性血管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肉芽肿性血管炎以及血管炎伴脂膜炎。发病因素包括有系统性免疫疾病、感染、药物、季节因素、食物因素以及过废劳累等。结论:皮肤血管炎的组织病理学分型较为准确,发病因素复杂,值得关注。
付小京唐显华徐霞张志海
关键词: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学发病因素
外阴、腋下基底细胞癌一例
2012年
基底细胞癌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多有日光照射史,发生在颜面等暴露部位多见,而发生在外阴、腋下等非暴露部位少见。笔者遇见同时发生在外阴、腋下的基底细胞癌患者1例,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某女,59岁,左腋下、外阴部发现肿物1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
唐显华付小京徐霞张志海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左腋下外阴部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恶性肿瘤日光照射
42例外阴、肛周赘生物误诊为尖锐湿疣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了解外阴、肛周其他疾病误诊为尖锐湿疣(CA)的主要原因。方法:分析我院接诊的42例被误诊为外阴、肛周CA患者的诊断过程及相关资料。结果:42例患者最后诊断分别为阴茎珍珠状丘疹(11例,26.19%)、外阴假性湿疣(10例,23.81%)、传染性软疣(5例,11.90%)、皮赘(5例,11.90%)、扁平湿疣(3例,7.14%)、鲍温样丘疹病(3例,7.14%)、阴道正常皱壁(3例,7.14%)和皮内痣(2例,4.76%),所有病例醋酸白试验均呈阴性。误诊为CA的主要原因是未严格按诊断标准进行规范诊断。结论:应进一步强化临床医生规范诊断性传播疾病流程的意识。
付小京唐显华徐霞张志海
关键词:外阴肛周赘生物尖锐湿疣
三黄止痒洗剂治疗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三黄止痒洗剂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三黄止痒洗剂外搽患处,并轻揉片刻,2次/d,疗程2周。对照组予以安隆,每日早晚各1次外擦,疗程2周。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以上P均小于0.05。结论:三黄止痒洗剂治疗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满意。
付小京唐显华徐霞张志海
关键词:湿疹疗效观察
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副作用11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后出现副作用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1例发生在面部,19例发生在躯干四肢。主要表现为红斑110例(100%)、皮肤萎缩83例(75.5%)、毛细血管扩张77例(70.0%)、干燥脱屑19例(17.3%)、瘙痒48例(43.6%)、灼热45例(40.9%)、局部毳毛增多50例(45.5%)、毛囊性的炎性丘疹或脓疱58例(52.7%)、毛孔粗大28例(25.5%)、色素沉着14例(12.7%),原发病加重45例(40.9%)。结论: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需慎重,副作用的临床观察治疗需皮肤科专科医师处理。
付小京唐显华徐霞张志海
关键词:副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