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浩

作品数:29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篇文学
  • 5篇社会
  • 4篇代文
  • 3篇当代文学
  • 3篇文学现代性
  • 3篇文艺
  • 2篇地表
  • 2篇延安文艺
  • 2篇战争
  • 2篇正剧
  • 2篇政治
  • 2篇中国革命史
  • 2篇人文
  • 2篇日记
  • 2篇伤逝
  • 2篇重返
  • 2篇文化研究
  • 2篇文论
  • 2篇文明
  • 2篇文学自主性

机构

  • 28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广州市社会科...

作者

  • 28篇何浩
  • 2篇徐俊忠
  • 2篇李放春
  • 1篇谭同学
  • 1篇郝平
  • 1篇吴铭
  • 1篇贺照田
  • 1篇丁耘
  • 1篇宋少鹏
  • 1篇行龙
  • 1篇欧树军
  • 1篇李怀印
  • 1篇罗成
  • 1篇马维强
  • 1篇张志强
  • 1篇章永乐
  • 1篇程凯
  • 1篇曹锦清
  • 1篇胡英泽
  • 1篇陈颀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开放时代
  • 3篇文艺争鸣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当代文坛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文化与诗学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文化纵横
  • 1篇黄海学术论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如何进入文学?——以作为《保卫延安》前史的《战争日记》为例被引量:9
2015年
在文学史中,文学讲述历史并不罕见。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却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性而呈现出特殊面貌和形态。文学界也因如何理解这一阶段的文学性质而分化。对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的革命文学,
何浩
关键词:《保卫延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日记战争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性质
“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被引量:7
2021年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在《讲话》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生成基于周立波1930年代对左翼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特定理解角度,基于他19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定方式,也基于他在这些思想观念和创作形态上对《讲话》的接受角度。这些因素合力才构成了周立波在《讲话》后以文学感知现实和叙述现实的诸多特征,并在1947年创作《暴风骤雨》时互相缠绕,形成这部小说的诸多叙述特性。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调整,并在1957年创作的《山乡巨变》中拓展出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性,其核心是文学以政治为中介,以"社会"的"搅动"和"调治"为平台。周立波的文学实践可为我们提供从"社会史视野"出发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案例。
何浩
关键词:《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人文之眼:以1950年代的历史—文学经验为出发点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通过重释《平凡的世界》《黄河东流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三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文本信息和历史信息中不被重视的层面,以期校正我们观照和叙述自身历史的边界和视域,而打开这一视野的必要前提则是回溯1950年代的历史与文学经验的复杂构成机制。在这种复杂历史构造机制中,文学获得一种能够在历史实践的每一时刻,迅速与时代课题形成呼应、对峙或矫正的洞察力。本文以“人文之眼”来指称1950年代及延续至1980年代初期文学中的这种及时洞察历史—政治—社会—生活—伦理等结构性关联变动的敏锐力。
何浩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黄河东流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汉语形象与现代性的发生——以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为个案
2005年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的文艺思想,意在反思中国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汉语表达之间的困境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位分别从动员大众、启蒙与革命以及语言诗学的角度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汉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位作家的探索不仅包含了此后汉语表达在现代性语境所遭遇到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现代、启蒙、大众、个人表达、现代性批判等,而且开创了汉语切入现代性语境的基本途径。
何浩
关键词:文学现代性汉语形象
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第四次开放时代工作坊由开放时代杂志社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合作,于2017年6月10日至11日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召开。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近十多年来,对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的研究,成了学术界的焦点与热点问题。遗憾的是,一些偏激之论不仅失却学术讨论应有的理性,而且遮蔽了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丰富内涵,似乎集体化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没有地方传统的均质化的社会,似乎集体化时期的中国农民是没有主体性的农民。我们认为,这种对共和国重要历史阶段的简单化处理,是极为不妥的。本次工作坊旨在从个案研究入手,辨析重大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地方差异,深入集体化时期乡村社会的脉络,呈现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多元性与主体性,从意识形态的争执中拯救乡村历史。评议、自由讨论及回应环节中发言者的标题为编者所拟。部分发言者的发言内容不在本专题之列,本刊将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后续刊出。
行龙李怀印胡英泽曹锦清李放春徐俊忠郝平老田何浩程凯马维强郭永平罗成刘朝华吴铭
关键词: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研究集体化乡村工作坊
新国民的诞生——以“马恒昌小组”为个案被引量:4
2013年
中国革命,不但吸引无数中国人生死以之,也让世界为之瞩目。但对这一进程在思想上的整理,一直以来,无论是中共自己还是批评中共的人,都将其局限在"阶级论"的视野内。一些新的研究者,试图重新整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国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梳理赫赫有名的"马恒昌小组"的个案,认为:在近现代中国社会遭遇内外巨变的历史背景下,抗美援朝时期全民动员的发动、国民主体性的激发,绝不只是"阶级斗争"的自然结果,也并不体现为西方现代性理论中所说的"个体化"过程,而是有赖于中共种种措施与中国社会内部历史结构关系的互动与配合,其发掘出的特殊经验远比"阶级论"更具有思想史上的丰富性,或许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何浩
关键词:历史实践个案中国革命史
浮出历史地表的爱情:《伤逝》之后
2011年
在现代,爱情突然在现代人生命中被放大。五四时期,爱情“浮出历史地表”,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如此高调歌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是,现代历史中的爱情为什么欲求如此之多?在爱情和爱人之间,由于物质的介入,爱人们会不会因之受到干扰、为之分神?这样的爱情会不会打折扣?
何浩
关键词:现代历史爱情《伤逝》现代人爱人
《讲话》的挑战与“社会”的生成——从《暴风骤雨》和《种谷记》座谈会说起被引量:3
2022年
本文尝试从周立波和柳青在1940年代后期的创作实践经验切入,讨论《讲话》所对应的中共政治与文学实践之间的“社会”空间的呈现角度与构成方式,以此辨析革命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方式的多样可能,以及这种文学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可能意义.
何浩
关键词:《讲话》《暴风骤雨》
藏于书箱的“青酸钾”——鲁迅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传统中的价值虚无症
2006年
何浩
关键词:文学现代性虚无文学修辞
涵濡的内化与历史的重构——新时期文论的历史成因被引量:1
2013年
一"涵濡"的特别之处其实在于它强调不同历史力量碰撞时持续不稳定的历史实践过程,而不是从静态的抽象理论思辨来把握历史和文化构成。这对于突破范畴史、概念史的书写方式,开拓新的文论史书写方式来说,尤为重要。但在这样的层面来理解文论史的发展仍然不够。
何浩
关键词:历史成因文论史内化文化构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