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玉卓

作品数:18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9篇白血
  • 9篇白血病
  • 7篇急性
  • 5篇粒细胞
  • 5篇淋巴
  • 4篇疗效
  • 3篇早幼粒细胞
  • 3篇早幼粒细胞白...
  • 3篇粒细胞白血病
  • 3篇淋巴瘤
  • 3篇化疗
  • 3篇急性早幼粒
  • 3篇急性早幼粒细...
  • 3篇急性早幼粒细...
  • 3篇急性早幼粒细...
  • 3篇骨髓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18篇濮阳市油田总...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洛阳市中心医...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周口市中心医...

作者

  • 18篇何玉卓
  • 12篇林晓燕
  • 10篇郭学军
  • 5篇朱鸿斌
  • 4篇李凤菊
  • 3篇郭学凤
  • 1篇沙文
  • 1篇李风菊
  • 1篇李旭
  • 1篇王凯
  • 1篇马晓苗
  • 1篇赵红勉
  • 1篇娄唯鸣
  • 1篇刘涛
  • 1篇谢淼
  • 1篇郭淑利
  • 1篇姚志琴
  • 1篇冯雪琴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药业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乡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肝干细胞的主要肝外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肝组织和肝细胞从而参加肝脏的修复与重建。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在无菌条件下由髂后上棘抽取骨髓200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制成10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将细胞悬液移植入肝脏,分别在移植后第2、4、8、12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移植后4周白蛋白由(27.05±5.23)g/L升到(30.02±5.02)g/L,纤维蛋白原由(1.55±0.53)g/L升到(2.55±0.53)g/L,凝血酶原时间由(24.05±5.23)s降到(17.05±5.13)s,胆碱酯酶和甲胎蛋白也有不同程度上升,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在移植前后无显著性变化。单个核细胞移植后食欲改善、体力好转10例,腹胀减轻6例,腹水减少7例,下肢浮肿减轻4例。全部患者在移植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移植近期无不良反应出现。
郭学军林晓燕何玉卓冯雪琴李风菊姚志琴
关键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学指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变异型RARα易位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较高比例的异常早幼粒细胞,染色体核型t(15;17)及PML-RARα融合基因是其特征性的标志。而少数患者伴其他类型融合基因[1],目前已发现的RARα的伴侣基因有PLZF、NPM、NuMA、STAT5b、PRKAR1A、FIP1L1、BCOR、OBFC2A、GTF21、IRF2BP2、TBLR1、FNDC3B等[2],这部分患者因具有典型APL的形态,但不具有典型APL的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故称之为APL伴变异型RARα易位。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有别于典型的APL,目前已检索到的APL伴变异型RARα易位大多为个案报道,现将我们收治的10例APL伴变异型RARα易位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汇报如下。
米瑞华陈琳刘佳刘涛王凯董丽华李旭何玉卓刘正彪郭学军郭淑利赵红勉唐家宏马晓苗李玉富魏旭东
关键词:早幼粒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个案报道STAT5B变异型
HHT联合ATRA及AS_2O_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95例APL患者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HHT、ATRA、AS2O3三联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去甲氧柔红霉素(IDA)、ATRA、AS2O3三联方案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获得完全缓解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颜面部水肿、胃肠道反应、维甲酸综合征、头痛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Ⅲ~Ⅳ级抑制、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HT联合ATRA及AS2O3治疗APL具有骨髓抑制较轻、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
何玉卓
关键词:高三尖杉酯碱去甲氧柔红霉素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治疗体会
2011年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R-CHOP治疗方案治疗,并对其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完全缓解3例占37.5%、部分缓解3例占37.5%、稳定1例占12.5%、进展1例占12.5%。所有患者使用R-CHOP方案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寒战、心悸、胸闷、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反应。5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贫血、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经予以治疗后均好转,不影响治疗。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感染HBV的患者,运用R-CHOP治疗方案治疗,能提高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林晓燕何玉卓郭学凤李凤菊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CHOP临床疗效
白介素-11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11(IL-11)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PLT减少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结束第2天开始接收IL-11皮下注射治疗,直至患者PLT≥50×109/L,对照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未接受IL-11治疗。结果①化疗结束后第1天、第7天,两组患者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后第14天,观察组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化疗结束后,观察组PLT最低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LT恢复至≥50×109/L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化疗结束后PLT输注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L-11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PLT减少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玉卓
关键词:IL-11恶性血液病血小板减少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148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伊马替尼组78例,常规治疗组7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伊马替尼组总有效率51.28%,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12.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能够取得近期良好的临床效果用药方便,毒性反应轻微,明显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林晓燕郭学军何玉卓李凤菊
关键词:疗效观察
营养支持治疗在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基于营养支持治疗在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干预,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CD4^(+)、CD4^(+)/CD8^(+)和CD3^(+)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和CD3^(+)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对照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社会功能得分均低于观察组(P <0.05)。结论:对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治疗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给予基于营养支持后,可有效提高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指标、提升生活质量,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谢淼沙文何玉卓娄唯鸣
关键词:前列腺癌戈舍瑞林比卡鲁胺营养支持
急性白血病首次诱导缓解后合并脑梗死报告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分析其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提供诊疗参考。方法:基于我院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期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案例,综合分析患者相关指标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相近案例回顾分析,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结果:我院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在缓解期发生脑梗死,较为罕见,血凝学和血小板计数均无异常,但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初诊时白细胞明显升高,且既往合并高血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方案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另外,2例患者均在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增高。结论:急性白血病后缓解期发生脑梗死较少见,机制尚不明确。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发病时高白细胞、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皮、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升高均为可能原因,临床诊疗时应加强诊疗判断。
朱鸿斌林晓燕何玉卓郭学军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脑梗死病理机制
伊布替尼致重度肝损害1例附文献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院1例患者应用伊布替尼治疗滤泡细胞淋巴瘤过程中出现严重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的案例,综合分析患者服用伊布替尼后出现肝损害后相关指标变化,并结合国内外伊布替尼引起肝损害的案例报道分析,探讨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可能机制。结果:本例患者服用伊布替尼72 d后出现胆红素、胆汁酸和转氨酶上升,彩超提示弥漫性肝损害。结论:伊布替尼服用后虽然很少出现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现象,但可能在肝脏中蓄积,进而导致肝损害的发生。建议临床上使用伊布替尼时,检测肝功能尤为必要,特别是对于基线时肝功能就出现异常的患者。
朱鸿斌卫延辉林晓燕何玉卓郭学军刘正彪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胆汁淤积
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情况及其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中低危APL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60例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评价两组效果,记录出血改善时间、FG恢复时间、APTT/PT恢复时间、PLT稳定时间、冷沉淀输注量、并发症,并比较。结果两组缓解率均为100%,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改善时间、FG恢复时间、APTT/PT恢复时间、PLT稳定时间、冷沉淀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中低危APL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相比常规方案治疗,可更好地缩短出血改善时间、FG恢复时间、APTT/PT恢复时间、PLT稳定时间,减少冷沉淀输注量,且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何玉卓郭学军林晓燕朱鸿斌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小剂量肝素冷沉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