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列

作品数:30 被引量:164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脑梗
  • 17篇脑梗死
  • 17篇梗死
  • 15篇细胞
  • 11篇骨髓
  • 10篇骨髓单个核细...
  • 10篇核细胞
  • 8篇单个核细胞
  • 7篇细胞移植
  • 5篇单个核细胞移...
  • 5篇血管
  • 5篇骨髓单个核细...
  • 4篇血管新生
  • 4篇脑梗死大鼠
  • 3篇血脑
  • 3篇血脑屏障
  • 3篇炎症
  • 3篇室管膜
  • 3篇室管膜下
  • 3篇室管膜下区

机构

  • 17篇郑州大学第五...
  • 9篇郑州大学
  • 7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郑州市第一人...

作者

  • 30篇余列
  • 17篇王建平
  • 14篇付晓杰
  • 9篇蒋超
  • 8篇王梦涵
  • 5篇卢宏
  • 5篇王新新
  • 4篇陈明
  • 4篇赵源征
  • 4篇刘恒方
  • 4篇欧春影
  • 4篇陈宁宁
  • 4篇张帝
  • 3篇韩伟
  • 3篇刘希
  • 3篇李魁
  • 3篇周晨光
  • 3篇张敏
  • 2篇李楠
  • 2篇彭涛

传媒

  • 6篇中华行为医学...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0篇2017
  • 3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常与脑梗死后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对比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对比正常与梗死后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or—BMMNCs;Isch—BMMNCs)移植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疗效及对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分别提取Nor—BMMNCs及Isch—BMMNCs;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常氧及低氧条件下体外培养BMMNCs的上清液中VEGF、bFGF、Ang-1的表达水平;MCAO1d后行股静脉1×10^7BMMNCs或PBS输注并行mNSS;细胞移植后14d行TTC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低氧条件下培养1d后,Isch—BMMNCs组分泌促血管因子的量[VEGF:(114.24±10.6)pg/ml,bFGF:(133.6±19.7)pg/ml,Ang-1:(131.3±21.9)pg/m1]明显高于Nor—BMMNCs组[VEGF:(96.04±12.6)pg/ml,bFGF:(107.1±19.6)pg/ml,Ang-1:(103.04±17.0)pg/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S评分显示,在细胞移植后10d,Isch—BMMNCs组神经缺损症状明显改善,与Nor-BMMNCs组及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14d后,Isch—BMMNCs组微血管数目及脑梗死体积[(372.5±40.1)支/mm^2,(18.7±4.5)%]与Nor—BMMNCs组[(314.0±40.1)支/mm^2,(26.5±7.2)%]及PBS组[(222.3±56.7)个/mm^2,(34.5±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ch—BMMN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明显高于Nor—BMMNCs,可能与其分泌促血管因子能力增强有关。
王建平余列蒋超陈明王梦涵欧春影王新新周晨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细胞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新生细胞因子
CuSO_4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行为学和病理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CuSO4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经水迷宫淘汰后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PBS组、AD模型组、低剂量CuSO4组(1 mg/kg)、中剂量CuSO4组(3 mg/kg)、高剂量CuSO4组(5 mg/kg)。处理:PBS组海马CA1区注射无菌PBS溶液;AD模型组为右侧海马注射凝聚态Aβ1-42;低中高剂量CuSO4组分别在AD造模成功后取右侧侧脑室注射无菌CuSO4溶液。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冰冻切片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总tau蛋白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PBS组相比较,AD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神经元凋亡严重,GSK-3β和tau蛋白的表达增加;3组CuSO4处理组与AD组比较,大鼠认知功能下降明显,神经元凋亡严重,GSK-3β和tau表达增加。随着CuSO4注射剂量的增加,大鼠认知功能下降越严重,细胞凋亡越明显,GSK-3β和tau的表达增加。结论 CuSO4侧脑室注射能够损害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能够促进海马神经元凋亡,能够增加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和tau蛋白的表达。
周美琴何远宏余列李魁王楠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水迷宫GSK-3ΒTAUSOD
鸢尾素对抑郁小鼠行为学、外周血CD4^+细胞Th17分化和糖酵解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鸢尾素是否能够改善小鼠的抑郁症状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鸢尾素组,每组6只。模型组及鸢尾素组用皮质醇诱导小鼠抑郁模型。鸢尾素组造模成功后连续腹腔注射鸢尾素(100μg/kg)6 d。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小鼠抑郁行为的变化,检测小鼠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7A含量。分选正常小鼠初始CD4^+T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鸢尾素组,给予Th17细胞分化条件刺激3 d后,鸢尾素组再用鸢尾素(500μg/L)培养3 d;检测Th17细胞分化率,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中丙酮酸、乳酸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丙酮酸激酶2(PKM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鸢尾素组小鼠旷场中心区运动时间及进入次数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糖水偏好度增加,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IL-17A含量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鸢尾素组Th17细胞分化率,细胞内丙酮酸、乳酸含量及PKM2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鸢尾素可能通过调控初始CD4^+T细胞的糖酵解程度,抑制其向Th17细胞分化,从而减少Th17细胞形成,发挥抗抑郁作用。
马明逸余列秦波
关键词:TH17细胞糖酵解
合并多种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多种抗神经元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01-2019-05确诊的7例合并多种抗神经元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55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仅出现7例合并多抗体阳性患者,其中4例抗NMDAR抗体阳性患者分别合并抗LGI1抗体、抗-Ma2、抗-Yo抗体阳性,2例抗GABABR脑炎分别合并抗Hu、抗amphiphsin阳性,1例抗LGI1脑炎合并抗Hu阳性。6例免疫治疗有效好转,1例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中2例患者病情严重并于治疗后半年死亡,余5例均明显好转。结论多种抗神经元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并不多见,临床表现更复杂多样,极易引起误诊或漏诊。潜在肿瘤风险更大,合并的肿瘤类型可能更广泛,加重病情、增加复发率及病死率,需引起高度重视,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及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王小俊王梦涵余列彭涛胡文涛孙桂芳刘宇刘艳茹卢宏
关键词:边缘性脑炎NMDAR
抗NMDAR脑炎血清抗NMDAR抗体阴性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阴性的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治疗及其预后特点。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9—2019-12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60例患者,根据其血清中抗NMDAR抗体的情况分为血清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分析2组临床表现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血清抗NMDAR抗体阴性患者16例(26.6%),血清抗NMDAR抗体阴性组发病年龄高于阳性组(P<0.05)。血清抗体阴性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及意识水平下降)发生率[分别为9/16(56.2%)vs 41/44(93.2%),P<0.05和4/16(25.0%)vs 26/44(59.1%),P<0.05]、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1,3)vs 3(2,4),P<0.05]及住院时长[20.5(10.0,30.8)d vs 35.5(21.3,49.3)d,P<0.05]均低于阳性组。血清抗体阴性组单用一种一线免疫治疗的患者多于阳性组[7/16(43.8%)vs 7/44(1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复发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5(20.0%)vs 12/38(31.6%),P>0.05和13/15(86.7%)vs 35/38(92.1%),P>0.05]。结论抗NMDAR脑炎血清抗NMDAR抗体阴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精神行为异常及意识水平下降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症状更轻,通过积极的免疫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预后。
方雅娣余列刘希张丽敏籍炀飞马兴荣李俊敏王梦涵石珂卢宏
关键词:血清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梗死后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大鼠脑梗死后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相关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组(NS398 20mg/kg)和BMMNC组(1×10~7个BMMNC),每组24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模型,分别于模型成功后24、72h和7d取材观察,每个时间点8只。采用Zea-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测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OX-2、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结果 BMMNC组24、72h和7d时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COX-2蛋白表达[(0.133±0.032)vs(0.342±0.042)、(0.141±0.035)vs(0.362±0.062)、(0.150±0.032)vs(0.330±0.050),P<0.05]和IL-1β蛋白表达[(0.213±0.045)vs(0.272±0.055)、(0.231±0.087)vs(0.331±0.105)、(0.134±0.030)vs(0.163±0.053),P<0.05]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BMMNC组与COX-2抑制剂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BMMNC移植可通过抑制脑内免疫炎性反应,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可能与下调COX-2、IL-1β表达有关。
陈宁宁王建平刘恒方张敏赵源征付晓杰余列
关键词:脑梗死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1Β骨髓细胞
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ChAT^+神经元促进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ChAT^+)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阿托品组。采用电凝法夹闭大脑中动脉制备脑梗死模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及其下游分子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表达VEGFR2和5-溴脱氧尿嘧啶(BrdU)/CD31的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脑梗术后14 d,脑梗死组SVZ区ChAT/AChE较假手术组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鼠的梗死周围区VEGF、VEGFR2、pERK表达量以及VEGFR2、BrdU/CD3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阿托品组的上述指标含量减少(P<0.05)。结论:脑梗死后,SVZ区ChAT^+神经元活性相对增强,胆碱能系统效应增强,其可通过上调VEGF-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脑梗死周围区的血管新生,促进脑功能恢复。
王建平鲁争芳付晓杰张帝余列高宇峰殷椿茂柯俊吉刘贤良
关键词:室管膜下区血管新生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大鼠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出血(ICH)大鼠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BMMNCs并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ICH模型;24只大鼠分为PBS组和BMMNCs组,每组12只,于移植后第1、3、7和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9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PBS组和BMMNCS组,每组30只,分别于移植后第0、1、3、7和14天处死6只大鼠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移植后第7天行甲酚紫染色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移植后第28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MNCs在脑内的存活、分布和分化情况。结果:BMMNCs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与PBS组相比,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较好(F时间=15.243,F组间=22.826,F交互=4.932,P均<0.05),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F=27.518、106.965、45.006,P均<0.001),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增多。BMMNCs能够迁移分布至大鼠脑损伤区,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静脉移植BMMNCs可减轻ICH大鼠脑水肿,BMMNCs能够在出血周边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
何远宏李魁王建平蒋超王梦涵余列欧春影周美琴王楠
关键词:脑出血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对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TSG-6)对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溶剂治疗组18只和TSG-6治疗组18只,后2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1d组、3d组、5d组,每个亚组6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栓塞模型。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伊文蓝(EB)含量评价BBB的通透性;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ZO-1和Claudin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溶剂治疗组比较,TSG-6治疗组大鼠缺血再灌注3d组和5d组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和伊文蓝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G-6治疗组3d组和5d组脑梗死侧的ZO-1和Claudin5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6能够有效的抑制脑梗死大鼠BBB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表达的丢失,促进BBB修复,减轻脑水肿,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郭艳余列蒋超
关键词:脑梗死血脑屏障连接蛋白类
肯尼迪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肯尼迪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6例肯尼迪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MRI检查结果、雄激素受体(AR)基因检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第一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次数与发病年龄、肌酸激酶(CK)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0.8±10.5)岁;平均病程(6.0±4.7)年;5例有疾病家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萎缩和延髓麻痹,常伴有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肌束震颤、内分泌功能紊乱等表现。15例患者行CK水平检查,其中11例升高;14例患者行性激素检测,其中8例促黄体生成素升高,9例垂体泌乳素升高,5例雌二醇升高,1例睾酮升高;15例患者行血脂指标检测,其中3例总胆固醇升高,11例三酰甘油升高,4例高密度脂蛋白下降;15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其中3例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1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其中13例可见部分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12例可见部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所有患者可见典型的神经源性损伤。2例患者行下肢肌肉MRI检查,均可见肌肉萎缩、脂肪沉积及压脂高信号。16例患者AR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第一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次数为43~64次。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次数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r_(s)=-0.559,P=0.024),与CK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r_(s)=0.269,P=0.333)。结论肯尼迪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常伴有乳房发育、肢体震颤、肌束震颤、内分泌功能紊乱等表现,且第一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次数越多,患者发病年龄越早。
赵璐璐余列卢宏
关键词:雄激素雄激素受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