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杉

作品数:96 被引量:199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5篇心脏
  • 33篇起搏
  • 22篇心室
  • 15篇起搏器
  • 14篇超声
  • 13篇心脏再同步
  • 13篇再同步
  • 12篇右室
  • 11篇心动图
  • 11篇心肌
  • 11篇心脏再同步化
  • 11篇心脏再同步化...
  • 11篇再同步化
  • 11篇再同步化治疗
  • 11篇同步化
  • 9篇心动描记术
  • 9篇心脏起搏
  • 9篇描记
  • 8篇心功能
  • 8篇心脏起搏器

机构

  • 89篇贵州省人民医...
  • 6篇贵州医科大学
  • 4篇贵州省临床检...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石河子大学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西藏自治区人...
  • 1篇郑州市中心医...

作者

  • 89篇俞杉
  • 51篇吴强
  • 33篇安亚平
  • 25篇梁勤
  • 11篇蔡运昌
  • 11篇田翔
  • 10篇陈亚宁
  • 9篇张晓丽
  • 9篇彭林林
  • 8篇卜婕
  • 8篇杨天和
  • 8篇陈启旸
  • 7篇陈欣
  • 6篇陈保林
  • 6篇张萍
  • 6篇王咏梅
  • 6篇夏旻
  • 5篇李世英
  • 5篇张雪松
  • 5篇田野

传媒

  • 13篇贵州医药
  • 10篇临床心血管病...
  • 7篇中国实用内科...
  • 5篇贵阳医学院学...
  • 5篇遵义医学院学...
  • 4篇心血管病学进...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临床荟萃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起搏方式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并对生理性及非生理性两种起搏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为 4 7例年龄≥ 75岁的高龄患者安置VVI型起搏器 2 5例 ,VDD型起搏器 3例 ,DDD型起搏器 19例。术后随访平均 3个月至 2年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起搏器功能情况及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全组病例自觉症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起搏功能良好 ,患者平均心室率由术前的 (4 4± 11)次 /min提高到 (6 9± 16 )次 /min。生理性起搏组EF由 (5 1.7± 16 .8) %提高到 (6 2 .1± 15 .2 ) % (P <0 .0 1) ,1例发生房颤 ;非生理起搏组EF由 (4 8.5± 14 .8) %提高到 (6 0 .1± 16 .9) % (P <0 .0 1) ,2例发生房颤 ,3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结论 两种起搏方式均可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室率 ,改善心功能 ,但生理性起搏可减少起搏器综合征及房颤的发生。
俞杉陈启旸陈欣韩曙光夏旻
关键词:老年人起博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胶原代谢和左室重构与心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探讨AMI后心脏胶原代谢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MI患者发病后1周和3月的血清PⅠCP和PCⅢ含量,超声心动图同期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VE)与心房收缩期流速(VA)的比值。结果AMI后3月患者血清PⅠCP和发病后各时点血清PCⅢ均高于对照组,而AMI后3月患者PⅠCP高于AMI后1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后各时点的LVEDD、LVEDV均增高,而LVEF和VE/VA比值降低。AMI发病后1周和3月PCⅢ分别与LVEDD和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AMI发病后1周PⅠCP分别与LVEDD和LVEDV呈正相关,AMI发病后3月PⅠCP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AMI患者心脏胶原代谢活跃,血清PⅠCP和PCⅢ含量明显持续升高,参与左室重构,与AMI后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
彭林林吴强张晓丽俞杉梁勤黄山令狐颖
关键词:胶原心功能
血运重建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1年内心功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评价血运重建与否及不同时机血运重建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前壁AMI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药物组,n=17)、急诊血运重建组(急诊组,n=11)、择期血运重建组(择期组,n=16)。分别检测AMI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VE)和二尖瓣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VA),并计算VE和VA的比值(VE/VA)。结果急诊组6个月的LVESD、6个月和12个月的LVEDD及择期组3个月和6个月的LVESD、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LVEDD低于同期药物组(P<0.05);急诊组6个月的LVEF和VE/VA、择期组6个月的LVEF高于药物组同时点(P<0.05);急诊组和择期组组间各时点同期的LVEDD、LVESD、LVEF和VE/VA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三组组内各个时点间的LVEDD、LVESD、LVEF和VE/VA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运重建抑制前壁AMI后的心室重构、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急诊血运重建在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纪焕文吴强俞杉梁勤彭林林张晓丽刘相飞张雪松张静
关键词:心肌梗死前壁血运重建心室重构超声心动图
再灌注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MP-1、TIMP-1含量和心室重塑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塑、心功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影响。方法对40例AMI患者分别予以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常规治疗组,n=20)和在此基础上的急诊再灌注治疗(再灌注组,n=20),分别检测AMI后1周和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流速的比值(VE/VA)及血清MMP-1、TIMP-1含量。结果与常规治疗组同时点亚组比较,再灌注治疗6个月亚组的LVEDD、LVESD及MMP-1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的LVEF和VE/VA于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常规治疗6个月亚组和再灌注治疗6个月亚组的TIMP-1均明显低于相应的1周亚组(P<0.05)。结论再灌注可抑制AMI后心室重塑的进展,这可能与其下调MMP-1和T1MP-1表达有关。
王飞吴强彭林林张晓丽俞杉梁勤黄山令狐颖周晓泉
关键词:再灌注心室重塑
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儿童房室传导阻滞长期随访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随访及并发症处理。方法1992年5月至2013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症状性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11例,年龄5~14岁,平均(12.0±2.8)岁,均采用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并随访1~22年(平均6.1年)。结果患儿经头静脉(1例)或锁骨下静脉(10例)途径植入起搏电极,7例植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4例植入全自动型起搏器,心房起搏电极安置于右心耳或房间隔,4例右心室起搏电极安置于右心室心尖部,7例安置于右心室间隔部。规律随访期内,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儿术后5年发生起搏电极断裂,予更换起搏系统;1例患儿术后3年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过程中,需要针对儿童的有关生理、病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儿童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吴强安亚平王咏梅周松卜婕俞杉
关键词:儿童房室传导阻滞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随访
主动脉弓离断的超声误诊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是主动脉弓的两个节段之间或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之间的管腔完全失去解剖上的连续性,或仅由闭锁的纤维束条相连,而无直接的血液相通。
杨礼睿俞杉梁勤何炯红谭敏
关键词:主动脉弓离断误诊分析超声AORTIC降主动脉纤维束血液相
AMPK激活在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激活对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将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苯肾上腺素(PE)组、PA组、PAC组。PE组给予PE10μmol/L,PA组给予PE 10μmol/L及AMPK激活剂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1 mmol/L,PAC组给予PE 10μmol/L、AICAR 1 mmol/L及AMPK抑制剂Compound C 1μmol/L。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MPK表达,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三甲基组氨酸(3-MH)释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ANP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表面积。结果 PE组3-MH释放量低于对照组,PA组3-MH释放量高于PE组,PAC组3-MH释放量低于PA组(P均<0.01)。PE组ANP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A组ANP mRNA表达低于PE组,PAC组ANP mRNA表达高于PA组(P均<0.01)。PE组心肌细胞表面积大于对照组,PA组心肌细胞表面积小于PE组,PAC组心肌细胞表面积大于PA组(P均<0.01)。结论 AMPK在心肌肥大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激活AMPK能够促进心肌细胞蛋白质降解而逆转心肌肥大,抑制AMPK则可促进心肌肥大的发展。
陈保林俞杉熊肇军张成喜马跃东陈广琴刘晨董吁钢
关键词:心肌细胞肥大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壁同步性的影响
2008年
俞杉吴强杨永曜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起搏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症状严重程度右室心尖部右心室收缩
单根电极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2002年
陈启旸俞杉陈欣夏韩曙光王晓峰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房同步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右心室心尖部(RVA)和间隔部(RVS)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心房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51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为RVA组(n=31)和RVS组(n=20),采用RT-3DE分别测算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16节段、12节段、6节段QRS波起点到左心房收缩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及最大时间差(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的变化。并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Tmsv-16-SD、Tmsv-12-SD及Tmsv-6-SD和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均分别较各组术前增高(P均<0.05),RVS组术后3、6、12个月Tmsv-16-SD、Tmsv-12-SD、Tmsv-6-SD和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均小于同时点RVA组(P<0.05)。RVS组6、12个月的LAAEF、LVEF均大于同时点RVA组(P<0.05)。结论采用RT-3DE检测的左心房各节段达最小容积的最大时间差可较时间标准差更敏感地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房同步性的影响。持续RVA和RVS起搏均可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心房收缩运动失同步化,但RVS起搏的不良影响较小。
吴强俞杉陈亚宁安亚平卜婕
关键词:起搏器心房功能超声心动描记术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