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权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小麦
  • 2篇
  • 1篇氮沉降
  • 1篇氮循环
  • 1篇幼苗
  • 1篇幼苗生长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 1篇森林土壤呼吸
  • 1篇生理特性
  • 1篇生理指标
  • 1篇碳矿化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培养温度
  • 1篇葡萄糖
  • 1篇小麦幼苗

机构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草原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4篇全权
  • 2篇欧红梅
  • 2篇张自立
  • 2篇何念鹏
  • 1篇温学发
  • 1篇王若梦
  • 1篇干友民
  • 1篇张洪轩
  • 1篇孙晓敏
  • 1篇左怀峰
  • 1篇姚大年
  • 1篇张震
  • 1篇苏宏新

传媒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镧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不同浓度镧处理小麦幼苗,并测定生理指标,研究镧对小麦幼苗生长及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La3+(0.1、0.5mmol/L)提高了小麦植株SOD活性,随着镧浓度增高,酶活性逐步降低,2mmol/L La3+显著增强POD活性;La3+浓度为1.5、2mmol/L时MDA含量增加显著;La3+浓度在1mmol/L及以上,叶绿素含量减少显著,继续培养至两周后各处理根系干物质重都比对照少。表明叶绿素含量、根系POD活性、MDA含量和干物质重可以作为耐镧小麦筛选指标。
欧红梅张自立全权
关键词:小麦幼苗SODPOD
短期氮添加对东灵山三种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21
2015年
为了分析氮沉降对我国温带地区森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以北京东灵山的阔叶林(辽东栎林)和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氮沉降的方式(10g N·m-2·a-1,大约5倍于大气氮沉降速率),探讨了不同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氮沉降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降低了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而提高了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但其短期效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呼吸速率(P〈0.001)和生长季土壤呼吸释放总量(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辽东栎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温度是引起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要因素。温度-水分双因素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野外条件下3种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与温度和水分间的关系,解释率约为47%~87%。此外,氮添加可以改变土壤呼吸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氮添加后在较高温度且较低水分情况下,土壤呼吸速率明显上升,此时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实验结果揭示了氮沉降对我国温带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但其复杂的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权张震何念鹏苏宏新温学发孙晓敏
关键词:氮沉降碳循环氮循环土壤呼吸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为优质小麦生产的施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镧对不同筋型小麦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灌浆期SOD活性均不同程度增强,整个生育期中扬麦158增强最明显。T1和T2处理,皖麦33叶片MDA含量较对照变化不明显,而扬麦158和皖麦48叶片MDA含量除个别生育期变化不明显外,与对照相比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T1、T2和T3处理,小麦扬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呈上升趋势,且3个品种的T2处理较对照差异显著,皖麦33的产量较对照增加显著(T1除外),扬麦158和皖麦48的产量均较对照增产显著。T1、T2和T3处理,有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形成,且对不同筋型小麦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欧红梅张自立姚大年全权左怀峰
关键词:小麦生理指标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红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固碳效应均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生态站的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当地广泛分布的农田(水稻田)、果园(柑橘园)和马尾松林样地,通过添加葡萄糖和3个温度(5、15和25℃)的培养处理,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葡萄糖添加、培养温度对土壤碳矿化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土壤碳矿化量表现为红壤性水稻土>果园红壤>马尾松林红壤(P<0.001).添加葡萄糖后土壤碳矿化表现出显著的激发效应,红壤性水稻土和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显著大于马尾松林红壤;此外,培养温度对激发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培养前7天,果园红壤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5℃时最大),而红壤性水稻土的激发效应在15℃时最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培养后期,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红壤性水稻土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在15℃时最大.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可能是解释中亚热带地区土壤碳收支及其碳贮量变化的重要机理之一.
薛晶月张洪轩全权王若梦干友民何念鹏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培养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