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宗会

作品数:11 被引量:20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农田
  • 6篇土壤
  • 4篇耕作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呼吸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旱地
  • 3篇旱作
  • 2篇中国农田
  • 2篇水氮管理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土壤温度
  • 2篇温度
  • 2篇利用效率
  • 2篇耕作措施
  • 2篇旱地农田
  • 2篇旱作农田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北京京诚嘉宇...

作者

  • 11篇冯宗会
  • 10篇蔡典雄
  • 10篇王小彬
  • 10篇代快
  • 10篇张丁辰
  • 6篇王燕
  • 5篇张晓明
  • 4篇赵全胜
  • 3篇刘爽
  • 3篇梁二
  • 2篇武雪萍
  • 1篇贾树龙
  • 1篇杨云马
  • 1篇华珞
  • 1篇谢晓红

传媒

  • 6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模式下旱作玉米氮磷肥产量效应及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33
2011年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下氮磷肥施用量对旱作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3-2008年在山西寿阳旱农试验站进行了免耕、少耕和传统耕作下氮磷肥用量(105、179和210 kg/hm2 N;N∶P2O5=1∶1)试验。6 a结果显示,该区推荐氮磷用量为105 kg/hm2,传统耕作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5 234 kg/hm2和12.4 kg/(hm2.mm);少耕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5 751 kg/hm2和13.6 kg/(hm2.mm),较传统耕作提高9.9%和9.7%。而免耕模式下氮磷用量为179 kg/hm2时玉米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5 336 kg/hm2和13.2 kg/(hm2.mm),较传统耕作提高6.1%和9.7%。免耕模式下土壤保水效果最佳,干旱年增产作用尤为明显。3种耕作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少耕为最高,免耕次之,传统耕作最低。
代快蔡典雄张晓明王燕赵全胜张丁辰冯宗会谢晓红王小彬
关键词:磷肥耕作玉米产量旱地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水氮管理下NDVI监测及优化施氮研究
氮素是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为显著的营养元素,麦科类作物的氮素平均损失率在14%~55%之间不等。因此为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施氮、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实时、快速且有效的了解和掌握重要生育阶段内冬小麦的氮素营养盈缺以及农情信...
冯宗会
关键词:NDVI水氮耦合氮素诊断
文献传递
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被引量:22
2011年
加强农田土壤保持耕作管理,科学认识和调控农田耕作系统能流碳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对于减缓农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半湿润偏旱区山西寿阳旱作春玉米土壤保持耕作试验研究为基础,利用田间定位观测数据、辅助能投入参数,土壤呼吸田间原位测定,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碳平衡分析及碳循环过程模拟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不同耕作(CT传统、RT少耕和NT免耕)系统能量/碳平衡及能-碳关联影响。与CT比较,采用RT和NT措施下工业能耗CO2-C损失降低约4%—12%(相当11—35 kg CO2-C.hm-.2a-1)。在RT和NT系统下耗能系数可降低约6%—10%,能量生产效率可提高约7%—12%。2006—2007年由田间原位测定土壤呼吸CO2-C释放通量估算,在玉米休闲期(尤其是秋耕处理后),NT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一般为最低(NTNT(2005±380)>CT(1987±375)。不同耕作下的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趋势基本吻合,如2006-2007年玉米产量(kg.hm-.2a-1)平均为,RT(5614±268)>NT(5533±564)>CT(5487±278)。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呈密切相关(R2=0.88)。本研究结果得出,RT和NT对农田耕作系统的影响呈碳汇效应,且一般为NT>RT;而CT处理表现为碳源。RT和NT通过增加土壤碳投入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
王小彬王燕代快武雪萍赵全胜张丁辰冯宗会蔡典雄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碳平衡
旱地农田两种土壤呼吸测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9
2011年
在旱地农田少耕(RT)、传统耕作(CT)和免耕(NT)3种耕作土壤上,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IRGA)与碱液吸收法(AA)同时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RT、CT和NT 3种耕作土壤上,IRGA与AA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均呈显著相关,前者测定值分别约为后者的4.48、3.74和4.07倍。(2)IRGA与AA两种方法都具有较好的可信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线性关系式为IRGA=7.42AA-9.73(R2=0.565**,p<0.01),IRGA法测定值约是AA法的4.11倍。(3)IRGA法变异系数较AA法偏大,稳定性小于AA法。
张丁辰蔡典雄代快张晓明冯宗会王小彬
关键词:旱地农田土壤呼吸
不同水氮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NDVI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在不同水氮条件下,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和光合速率的变化及两者和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水对拔节期与孕穗期的NDVI值以及扬花期与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起身水+孕穗水+灌浆水处理(I3)的孕穗期NDVI值和灌浆期光合速率平均比起身水处理(I1)分别显著增高6.7%和8.0%,起身水+扬花水处理(I2)的扬花期光合速率平均比起身水处理(I1)显著增高5.5%。(2)施氮对NDVI值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270 kg/hm2范围内,增加施氮能显著提高拔节期NDVI值以及灌浆期光合速率,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增加施氮对NDVI值的提高作用逐渐下降。(3)拔节期NDVI值和光合速率与冬小麦籽粒产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8和0.864。
冯宗会王小彬代快张晓明张丁辰蔡典雄华珞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NDVI光合速率
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呼吸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被引量:36
2013年
为研究旱作农田春玉米生育期不同耕作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情况,在山西省寿阳县旱农试验基地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了传统耕作(CT)、少耕(RT)和免耕(NT)土壤呼吸速率,并同步测定了各土层土壤水分、温度。研究表明: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传统耕作与少耕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免耕土壤与前两者相比波动幅度较大;土壤呼吸峰值与水分、温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其余时期土壤呼吸与水分、温度因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双因子模型较单因子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土壤呼吸与水分、温度之间关系,基于水热双因子(10—20 cm)的指数-幂模型能够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1%—87%(P<0.01);3种耕作土壤呼吸对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敏感性表现为CT>NT>RT。
张丁辰蔡典雄代快冯宗会张晓明王小彬
关键词:旱作农田耕作措施土壤呼吸土壤温度水热因子
农田水氮关系及其协同管理被引量:20
2010年
作物施氮反应及其氮肥利用率不仅取决于氮肥管理,还与水资源管理有关,并且受到地区气候因素的影响。针对中国灌溉农区氮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协调农田水氮管理,如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发挥水氮协同效应,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改善氮肥利用率,实现水氮利用率双赢,是当前农业水氮管理中亟待探讨和回答的问题。通过对农田水氮协同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综述,以华北平原集约种植体系水氮管理为例,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区年水热条件下粮食产量与水、氮及水氮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水和氮与作物产量在一定范围表现为水氮的协同效应。水分利用效率一般随灌溉水量减少及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随氮用量增加而下降。适量节水和减氮分别有助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改善。在气候变暖、变干条件下,适量施氮成为改善水氮利用效率的关键对策。
王小彬代快赵全胜武雪萍张丁辰冯宗会贾树龙杨云马蔡典雄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水氮管理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被引量:28
2010年
以山西省寿阳县长期耕作试验为基础,采用碱吸收法研究不同耕作土壤呼吸,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旱作玉米地不同耕作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趋势皆与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样,呈单峰抛物线型,峰值出现在7月上旬,达C 1 253 mg/(m2.d);不同时期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少耕为C 650 mg/(m2.d)和免耕为C 658 mg/(m2.d),分别比传统耕作C 649 mg/(m2.d)高0.1%和1.4%;不同耕作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免耕>传统耕作>少耕;免耕能显著增加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免耕Q10值为2.26,比传统耕作高出40.1%,与少耕Q10值1.41相比则降低12.6%;15 cm和10 cm土层Q10均值分别为2.05和1.98,比5 cm土层Q10值分别显著高出64.7%和59.1%。可以看出,耕作措施改变土壤温度是影响旱作农田CO2排放的重要因素。
代快蔡典雄王燕赵全胜张丁辰冯宗会张晓明王小彬
关键词:耕作措施旱作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统计对于研究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精度,明晰导致估算存在不确定性的内在原因,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两种方式、两种土层厚度、两个公式以及3种碳密度取值方法估算了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大致在50.6~154.0 Pg(1 Pg=1015g)之间,平均储量为(102.3±51.7)Pg;估算的不确定性处于25.5%~30.4%之间。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结果差异以及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碳密度的取值方法不同,估算深度不一致,计算公式不统一,基础数据不一样以及制图尺度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认为基于G IS数字土壤图,采用标准1 m厚度土层,运用不考虑大于2 mm砾石含量的碳密度计算公式以及分土层累计计算法是估算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优方法。
梁二蔡典雄张丁辰代快冯宗会刘爽王燕王小彬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普查不确定性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Ⅰ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探明中国农田土壤碳库变化趋势以及农田土壤碳库的源、汇功能对农业减缓和应对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根据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以及大量文献资料中长期定位点试验数据整理分析,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时空演变格局,以及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960~2000年期间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减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较弱,其间农田用地类型和管理措施的改变是影响农田土壤碳库源、汇功能的主要驱动因素。1960~1980年期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从23 g.kg-1下降到15 g.kg-1;而1980~2000年期间,由于中国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的实施,农田耕层有机碳含量从15 g.kg-1增长到21 g.kg-1。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年均变化速率与初始含碳量呈负相关。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源转为碳汇,但不可忽视的是自6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0%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下降趋势。
梁二蔡典雄代快张丁辰冯宗会刘爽王燕王小彬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