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冰冰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乳腺
  • 4篇浸润性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乳头状癌
  • 3篇乳腺癌
  • 3篇乳腺浸润
  • 3篇乳腺浸润性
  • 3篇乳腺浸润性微...
  • 3篇腺癌
  • 3篇浸润性微乳头...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上皮
  • 2篇上皮间质
  • 2篇上皮间质转化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因子
  • 2篇腺肿瘤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付丽
  • 6篇刘冰冰
  • 5篇谷峰
  • 5篇郎荣刚
  • 5篇范宇
  • 4篇刘芳芳
  • 4篇徐新生
  • 4篇李伟东
  • 3篇郭晓静
  • 3篇位嘉
  • 2篇崔力方

传媒

  • 3篇中国肺癌杂志
  • 2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三种乳腺癌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
2009年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类型,其预后依组织学分级等存在个体差异。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是细胞高度异性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本研究对以上三种类型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ing lymphocytes,TILs)进行对比性研究,从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的异同和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角度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存在差异的原因。
徐新生郭晓静刘芳芳李伟东刘冰冰谷峰郎荣刚范宇付丽
关键词:髓样癌细胞因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FEZ1/LZTS1基因的表达及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与目的研究FEZ1/LZTS1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从FEZ1/LZT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角度探讨IMPC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00例IMPC中FEZ1/LZTS1的表达,选取100例IDC-NOS作为对照,比较其差异并分析FEZ1/LZTS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运用重亚硫酸盐处理基因组DNA—PCR扩增一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冻存9例纯型IMPC、9例混合型IMPC、9例正常乳腺组织及4s例IDC组织DNA中FEZ1/LZTS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
刘冰冰范宇郎荣刚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甲基化
几种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虽然当前对乳腺癌综合治疗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每年仍有超过30%的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而淋巴道与血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的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所涉及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信号转导基因、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因此,研究其发生及转移的病理分子机制,探明各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转移的影响,一直是乳腺癌研究的主题。以往研究较多的是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有表皮生长因子(EGF)、E-钙黏蛋白(E—C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D44、nm23等。现就新发现的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分类及研究状况作一介绍。
刘冰冰位嘉付丽
关键词:转移相关基因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皮生长因子E-钙黏蛋白抑癌基因
浸润性T淋巴细胞及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浸润性T淋巴细胞和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 method,LSAB)方法检测6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71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和27例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3种乳腺癌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以及Th细胞因子的表达。T淋巴细胞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Test,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sTest;组间Th细胞因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CD3、CD8和CD4均表达于淋巴细胞胞膜。CD3+T细胞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CD8+T和CD4+T细胞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Th细胞因子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质。IL-2表达在IMPC组最低(25/61,41.0%),其次是IDC组(33/71,46.5%),最高是MC组(20/27,74.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IFN-γ的表达类似于IL-2,IMPC组最低(39/61,63.9%),其次是IDC组(57/71,80.3%),最高是MC组(24/27,88.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IL-4的表达在IDC组最高(42/71,59.2%),其次是IMPC组(19/61,31.1%),最低是MC组(5/27,1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10的阳性率在IMPC组是87.8%(47/61),在IDC组是87.3%(62/71),在MC组是88.9%(24/2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浸润性T淋巴细胞和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表达不同。
徐新生郭晓静刘芳芳李伟东刘冰冰谷峰郎荣刚范宇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TH细胞因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
2009年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细胞干性表型,从干细胞和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 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
李伟东刘芳芳徐新生刘冰冰崔力方位嘉郎荣刚范宇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行为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 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 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 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CD24-)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1)I 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χ2=5.180,P=0.023)。(2)53.7%(44/82例)的I 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 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I 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516,P<0.001),并且I 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管侵犯和有无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I 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χ2=7.126,P=0.008),且I 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4,P=0.003)。结论I 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及上皮间质转化可能是I MPC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发针对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也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方法。
李伟东刘芳芳徐新生刘冰冰崔力方位嘉郭晓静郎荣刚范宇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上皮间质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