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凯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外循环
  • 2篇外循环
  • 2篇系膜
  • 2篇急性肠系膜
  • 2篇肠道
  • 2篇肠系膜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炎性
  • 1篇炎性肠病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脏器
  • 1篇脏器损伤
  • 1篇直肠
  • 1篇肾损
  • 1篇肾损伤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刘凯
  • 2篇范欣鑫
  • 2篇吴性江
  • 2篇丁威威
  • 2篇李德闽
  • 2篇李宗杰
  • 1篇黎介寿
  • 1篇杨硕菲
  • 1篇王凯
  • 1篇何长生
  • 1篇许飚
  • 1篇吴海卫
  • 1篇李秋荣
  • 1篇王常田
  • 1篇车媛

传媒

  • 2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真菌菌群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肠道菌群对人体能量代谢、肠道功能、免疫系统、治疗糖尿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定植真菌菌群虽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极少,但对肠道菌群内稳态平衡的维持作用显著。真菌菌群不仅通过细胞壁上的多种抗原复合物激活人体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而且还参与促进肠系膜和肠道周围免疫淋巴系统的成熟,涉及多系统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肿瘤、乙型肝炎、侵袭性肺炎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的病理生理过程。肠道真菌菌群在肠道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得到关注。以下将对其在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和炎性肠病中的关键作用作一综述。
车媛刘凯李秋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炎性肠病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体外循环肾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均对肾损伤炎症反应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保护CPB所致肾炎症反应少见报道。文中观察重组人EPO联合BMSCs移植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大鼠肾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CPB组、EPO组、BMSCs组、EPO+BMSCs组,假手术组只建立CPB模型,不行CPB,其余4组均行CPB,流量100 m L/(kg·min)转流并维持1 h,转流后BMSCs组经颈静脉输注BMSCs1.5×106;EPO组颈静脉注射EPO 3000IU/kg;EPO+BMSCs组EPO、BMSCs联合应用;CPB组和假手术组颈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等渗盐水。转流结束后24 h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TNF-α、IGF-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大鼠血清Cr、BUN、IL-6、IL-10和肾组织中TNF-α表达量均升高,而IGF-1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BMSCs和EPO+BMSCs组血清Cr、BUN水平、IL-6、肾组织中TNF-α均较CPB组下降,而IL-10、肾组织中IGF-1水平较CPB组升高(P<0.05),EPO+BMSCs组血清Cr[(30.26±0.11)μmol/L]、BUN[(6.69±0.20)mmol/L]、IL-6[(401.7±6.8)pg/m L]水平低于EPO组[(42.76±2.24)μmol/L、(9.47±0.50)mmol/L、(533.7±7.0)pg/m L]和BMSCs组[(43.84±3.03)μmol/L、(8.80±0.32)mmol/L、(609.4±6.1)pg/m L],而EPO+BMSCs组IL-10水平[(1055.2±2.8)pg/m L]高于EPO组[(535.1±3.0)pg/m L]和BMSCs组[(544.7±2.6)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和BMSCs对大鼠CPB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效果好于单一使用EPO或BMSCs,减轻CPB对肾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保护机制。
刘凯李宗杰吴海卫王常田许飚李德闽
关键词:体外循环肾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神经导向因子在缺血肠道及缺氧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在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病人肠道组织及低氧条件下人结直肠腺癌(Caco-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肠道功能恢复和微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4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病人缺血肠道Netrin-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量与病人主要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培养Caco-2细胞,应用免疫印迹、Real-time 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低氧时间下Caco-2细胞Netrin-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预后较好的病人肠道局部Netrin-1表达量明显高于有严重并发症(30 d内死亡、二次手术探查、全肠外营养(TPN)时间<14 d、脓毒症、需机械通气的ARDS、MODS、SBS)的病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aco-2细胞低氧时间与细胞Nertin-1存在一定相关性,且随着低氧时间逐渐延长,Netrin-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AMI病人肠道局部的Netrin-1可能参与微血管新生及血管网络的构建而保护已缺血肠道,进而减少肠坏死等并发症,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王凯刘凯刘宝晨范欣鑫丁威威吴性江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
大鼠体外循环脏器损伤模型的建立
2016年
目的快速、简便建立大鼠体外循环(CPB)脏器损伤模型,为研究CPB术后变化提供稳定、经济的实验平台。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88.8±26.1)g,随机均分为sham组和CPB组,sham组仅实施右侧颈外静脉、双侧股动脉穿刺,CPB组实施穿刺插管并建立体外循环,在120 m L·kg^(-1)·min^(-1)灌注流量下维持60 min,监测并记录大鼠体质量、血压、血气等结果,分别于术后72 h取2组大鼠血清及肺、肝、肾检测。结果成功建立大鼠体外循环(存活率90%),术中与术后血气指标符合临床实际变化,血清指标及脏器病理显示肺、肝、肾损伤确切。结论本实验模型具有大鼠体质量低、预充液少、无需气管插管、体外管路组成简单等特点,并通过图片展示穿刺及转流方法,极大地简化和降低了建立大鼠CPB模型的难度。该模型术中及术后指标变化与临床实际相符,且大鼠存活率高、脏器损伤确切,因此可作为研究体外循环相关变化和评价治疗策略的可靠平台。
李宗杰刘凯李德闽
关键词:体外循环脏器损伤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阶梯式治疗模式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ASMVT)阶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ASMVT患者68例,男性50例,女性18例,年龄(45±12)岁。总结ASMVT发病因素和临床特征,采用腔内介入?损伤控制手术?重症监护?肠康复治疗的阶梯化治疗模式,分析血管通畅率、小肠切除长度、手术并发症和远期疗效。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疗效指标。结果在阶梯式治疗模式的指导下,68例患者单纯腔内治疗24例,手术治疗19例,腔内联合手术治疗25例,其中暂时性腹腔开放患者6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总治愈率为97?1%。与单纯手术治疗组相比,腔内联合手术组小肠切除范围明显减少[(92±14)cm比(162±27)cm,t=-2?377,P=0?022]。所有患者随访1年,随访期间4例患者发生短肠综合征,均为接受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ASMVT的关键,快速改善肠缺血状态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尤为重要。阶梯式治疗模式能明显减少小肠的切除范围,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远期预后。
刘凯范欣鑫杨硕菲丁威威何长生吴性江黎介寿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