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洁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专项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麻风
  • 2篇麻风病
  • 2篇梅毒
  • 2篇发麻
  • 2篇艾滋病
  • 2篇病毒
  • 1篇疫情
  • 1篇疫情网络
  • 1篇疫情网络直报
  • 1篇知识
  • 1篇知晓
  • 1篇知晓率
  • 1篇知晓率调查
  • 1篇治疗随访
  • 1篇死因
  • 1篇死因调查
  • 1篇随访
  • 1篇网络直报
  • 1篇现症
  • 1篇现症患者

机构

  • 10篇贵州省疾病预...
  • 1篇贵阳市疾病预...

作者

  • 10篇刘洁
  • 8篇李进岚
  • 6篇申莉梅
  • 5篇王德
  • 5篇杨梨丽
  • 5篇柯伟
  • 4篇刘航
  • 4篇王颖
  • 1篇佘敏
  • 1篇鲁俊端
  • 1篇周健
  • 1篇杨琴
  • 1篇马璐
  • 1篇袁智
  • 1篇安竹
  • 1篇杨蕊
  • 1篇张翊
  • 1篇王德

传媒

  • 2篇皮肤病与性病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贵州医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5~2008年贵州省HIV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艾滋病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贵州全省HI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贵州省HIV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性途径传播的风险逐年增大。结论贵州省艾滋病流行态势日趋严重,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遏制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
刘洁申莉梅张翊
贵州省2008-2012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自2004年全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以来,梅毒疫情呈现较大幅度上升,近年来,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3位。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1],在高危人群中控制梅毒等性病的传播也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解我省梅毒流行特征和趋势,本文对我省2008-2012年梅毒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王颖申莉梅李进岚刘洁柯伟
关键词:流行病学分析梅毒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高危人群
贵州省2008~2012年梅毒流行形势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贵州省2008~2012年梅毒流行特点、分布规律,为制定全省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贵州省梅毒发病年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贵州省梅毒年均报告发病率21.31/10万,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男、女梅毒报告病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P<0.05);以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为主;患者年龄集中在20~49岁,占报告总数的64.45%;在不同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其他职业中。结论:我省梅毒疫情上升迅速,其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应加强监测,加大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进一步控制梅毒的危害。
刘洁杨梨丽李进岚
关键词:梅毒
贵州省2011—2015年麻风病新病例发现情况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1—2015年新发现麻风病例发现情况,为下一步发现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贵州省2011—2015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42例新病例中,发现方式以线索调查为主,共发现529例,占56.16%;病例报告、皮肤科门诊、接触者检查亦为主要发现方式,分别发现137例(14.54%)、136例(14.44%)和106例(11.25%)。皮肤科门诊经过培训后发现病人能力明显提高(χ~2=31.95,P<0.01);与线索调查和接触者检查相比,皮肤科门诊和病例报告更容易发现多菌型病例,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6,P<0.01)。结论现行的主要发现方式仍具有续用的意义。
刘洁周莉杨梨丽王德李进岚
关键词:麻风病新病例
贵州省306例新发麻风家庭内感染者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942例新发麻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家庭内接触感染发病306例(32.48%),其中男217例,女89例,年龄7~89岁,平均年龄34.58岁,15岁以下31例(10.13%);多菌型242例(79.08%),少菌型64例(20.92%);诊断延迟期6天~40.80年,平均为2.60年;I级畸残53例,II级畸残92例;大多数传染源为血缘亲属(276例,90.20%),由父母感染者占49.67%(152例)。
杨梨丽李进岚刘航柯伟刘洁王颖王德申莉梅
关键词:麻风家庭内感染
贵州省麻风病密切接触者麻风病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麻风病密切接触者麻风病核心知识知晓情况,为今后制定贵州省麻风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05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发现的所有存活的麻风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入户调查,采用麻风病问卷评价调查对象对麻风病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 5 497名调查对象中,答对≥5题被调查者数为4 275人,核心知识知晓率为77.77%,单一核心信息知晓率在70.00%~84.00%;密切接触者获得核心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宣传材料(47.88%,2 562人),其次为通过家人、朋友或同事获得(46.72%,2 500人)和医生咨询(44.70%,2 392人);女性、13岁~及≥60岁人群,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是影响知晓率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麻风病密切接触者麻风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较高,可尝试利用他们对周围人群进行健康宣传。
杨梨丽李进岚刘洁王颖柯伟刘航王德申莉梅
关键词:麻风病密切接触者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
2014-2019年贵州省新发麻风患者畸残情况分析
2021年
分析2014-2019年贵州省新发麻风患者畸残情况,共分析492例新发麻风患者,结果示492例新发麻风患者2级畸残87例(17.68%),男性2级畸残率(19.94%)高于女性(12.58%),≥60岁(33.96%)高于15~59岁年龄组(15.69%),病期≥2年(37%)高于病期<2年组(9%)。患者以皮肤科门诊发现方式为主(33.13%),其次是线索发现(30.08%)。症状检测、线索调查、接触者检查能减少畸残的发生。
刘洁周莉王德李进岚
关键词:麻风畸残
贵州省64例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随访情况分析
2010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部分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随访情况并分析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建立更有效的随访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2007年11月~2008年4月在我省各抗病毒治疗点参加抗病毒治疗且到2009年4月30日仍在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随访数据用SPSS12.0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随访及按时随访的病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CD4+淋巴细胞检测、病毒载量检测的完成情况分别为48.4%和37.5%。结论:治疗病人的管理随访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和困难,有必要建立更加有效和实用的管理随访模式。
刘洁申莉梅安竹鲁俊端袁智杨蕊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随访
贵州省108例麻风现症患者死因调查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9~2015)年麻风现症患者的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点,为开展麻风综合防治,制定麻风关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死亡的麻风现症患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5)年贵州省共108例麻风现症患者死亡,死亡率在0.023/10万~0.063/10万之间。其中,联合化疗期死亡78例(72.22%),监测期死亡30例(27.78%),联合化疗期死亡与监测期死亡患者之比为2.60∶1。死亡男性76例(70.37%),女性32例(29.63%),男女性别比为2.38∶1。60岁及以上麻风现症患者死亡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32.10%。已死亡的麻风现症患者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1.18%),循坏系统疾病(15.29%),恶性肿瘤(9.41%),呼吸系统疾病(8.24%),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7.06%)和消化系统疾病(7.06%)。结论在今后的麻风防治管理工作中,应加大对男性、60岁以上现症患者,以及治疗期间的患者的监测力度,同时加大对病人的其他疾病的监测,进一步将贵州省麻风病人的关爱措施落实到位。
杨梨丽李进岚刘洁王颖柯伟刘航王德申莉梅
关键词:麻风现症患者死因调查
贵州省81例麻风不良反应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了解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对贵州省81例登记麻风不良反应的麻风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不良反应麻风患者中,Ⅰ型麻风反应12例(14.81%),Ⅱ型麻风反应41例(50.62%),混合型麻风反应9例(11.11%),单纯神经炎19例(23.46%)。40例(49.38%)麻风反应发生在联合化疗治疗前,26例(32.10%)发生在联合化疗中,15例(18.52%)发生在完成联合化疗后;Ⅰ型麻风反应、单纯神经炎发生多在开始MDT治疗1年内,Ⅱ型麻风反应多发生在MDT治疗结束后。神经损害均以双侧为主,尺神经炎发生率最高,为53.85%,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细菌指数有关(P<0.05)。结论需进一步提高麻风不良反应的早期诊断水平,BI≥2.0的麻风患者、MDT治疗期间及治完后都要密切监测麻风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减少麻风残疾的发生。
马璐李进岚赵廷方刘洁柯伟刘航王德方楚龙周健佘敏杨琴
关键词:麻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