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玉东

作品数:63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市委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行政学院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政治法律
  • 18篇经济管理
  • 15篇社会学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0篇主义
  • 8篇社会主义
  • 6篇党建
  • 6篇政治
  • 6篇社会
  • 5篇政府
  • 4篇荣辱
  • 4篇荣辱观
  • 4篇三统一
  • 4篇社会主义荣辱
  • 4篇社会主义荣辱...
  • 4篇权力
  • 4篇民主
  • 3篇党的建设
  • 3篇党组
  • 3篇党组织
  • 3篇正确认识和处...
  • 3篇治党
  • 3篇人民
  • 3篇三个文明

机构

  • 38篇中共南京市委...
  • 18篇南京大学
  • 7篇南京市委
  • 3篇河北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

  • 62篇刘玉东
  • 9篇郭榛树
  • 3篇贾志科
  • 2篇张华民
  • 2篇戴芳
  • 2篇刘喜发
  • 2篇高信奇
  • 1篇王兵
  • 1篇姜迎春
  • 1篇徐勇
  • 1篇风笑天
  • 1篇杨金秋
  • 1篇石晶
  • 1篇蒋九愚
  • 1篇陈仕龙

传媒

  • 9篇中共南京市委...
  • 3篇群众
  • 3篇岭南学刊
  • 2篇理论导刊
  • 2篇中州学刊
  • 2篇中共天津市委...
  • 2篇北京行政学院...
  • 2篇科学社会主义
  • 2篇胜利油田党校...
  • 2篇中共南京市委...
  • 2篇陕西行政学院...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党政论坛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党政干部论坛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廉政意识的伦理分析与塑造被引量:2
2008年
行政个体的内在伦理矛盾是产生腐败的直接思想基础。本文围绕行政个体的内在伦理矛盾,从分析产生腐败的思想基础入手,阐释了形成廉政意识的内在驱动力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教育和外部引导的途径作以探讨,从而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对行政伦理教育的认识。
刘玉东
关键词:伦理自律廉政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三统一”
2006年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实现“三统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对稳定的,其中在实现“三统一”的手段和目标上,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
刘玉东郭榛树
关键词:政治文化三个文明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及转型取向被引量:1
2007年
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取向的政府转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本文对政府转型必须面对的各种弊端从根源上做了探讨和分析,并以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相契合为标准,对实现政府转型做了粗浅的探索,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刘玉东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人
经济资本社会化与社会资本增量的制度性后果——以社区组织体系为分析对象被引量:1
2013年
市场经济改革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从社区组织体系变革的角度来看,经济资本的社会化,解放并培育了被行政权力禁锢的社会资本,进而奠定了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重构的社会基础。社区组织体系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带来的变革动力的推动下,形成开放、复合、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因此经济资本社会化和社会资本增量,改变了社会管理行为系统的基本元素,造成了公共领域的治理管理关系社会化转型的制度性后果。同时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社会治理中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国家出台与经济政策相协调的社会政策,是引导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方式。
刘玉东
关键词:经济资本社会资本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地位解读被引量:2
2007年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革命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早已成为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不能例外。虽然如此,现实中仍有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地位表示怀疑,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因此,从历史传统、现实需要等多重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确认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刘玉东郭榛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革命建设
资源视角下城市社区结构的演变逻辑被引量:3
2011年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资源是影响结构生成的根本因素。基于资源的限制性条件,社区结构在外部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以其内部的合功利性的功能转变和合道义性的规则创制为实现形式,实现着自身结构的变迁。透过资源审视社区结构变迁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推动社区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玉东
关键词:道义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适应性重构——以市场经济改革中的社区治理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市场经济改革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以社区组织体系的变革为分析对象,我们发现,市场的作用早已不限于经济领域,不仅打破了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的垄断,而且促成了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向多元互动的结构和功能转变。这种转变的益处在于社会成员可以更为自由地选择生活环境、社会服务,维护其社会权利的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中保持存在的必要性。鉴于市场机制的影响力,出台与经济政策相协调的社会政策,是社会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刘玉东
关键词:市场化社会建设
“文革”时期社区治理的结构与功能被引量:1
2015年
"文革"期间的社区治理模式,是计划体制时期比较特殊的一种形式,但又没有超越计划体制下行政社区的基本特征。国家在治理资源配置中的垄断地位,使社区的组织体系始终依附于行政体系,并随着不同阶段的政策和体制调整,变革自身的结构与功能。这期间社区治理的单位制和街居制两种管理方式相互配合,对于保障和平衡国家需求与社会需求,起了重要作用。"文革"时期的社区治理模式体现了行政社区的一般特征,以及在这个前提下的应变能力,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社区建设仍有镜鉴意义。
刘玉东
城市人民公社时期社区治理模式的体制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人民公社制度在1958年后,普遍取代了市—区—街的市政管理体制,成为城市主要的管理机构。出于对这种体制下的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适应,社区治理的结构和功能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强化了集行政性与服务性功能于一体的单位制特征。这种社区治理模式有一定的功能优势,也有明显的体制缺陷。在公社解体后,社区的单位制特征因社会单位化水平的提高而得以延续,因此对这个历史时期社区治理模式的考察,有利于了解今天社区体制的形成原因,并对把握社区体制的改革方向有一定的镜鉴价值。
刘玉东
关键词:人民公社
深入开展“四解四促”活动与干部作风建设研究报告——以南京为例
2013年
为了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南京市委开展了"四解四促"活动。破解"四解"难题,解决"四促"问题,要从干部作风建设抓起。自1991年以来,南京市就一直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少数干部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以及生活作风上还存在着不合适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传统官场文化、社会变迁、市场痼疾、官僚体制、全球化、政府主导型改革模式是造成干部作风失范的原因。破解"四解四促",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从强化教育、完善制度、有效监督、不断创新等层面加以推进。
高信奇刘玉东张华民戴芳杨金秋
关键词:干部作风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