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玉宇

作品数:13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先秦
  • 4篇名实
  • 4篇名实观
  • 2篇语言
  • 2篇哲学
  • 2篇儒家
  • 2篇思想史
  • 2篇中心主义
  • 2篇西方中心主义
  • 2篇先秦思想
  • 2篇先秦思想史
  • 2篇伦理
  • 2篇名词
  • 2篇公孙龙
  • 2篇白马论
  • 2篇《白马论》
  • 1篇典籍英译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结构
  • 1篇叙述者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3篇刘玉宇
  • 1篇任远
  • 1篇雷艳妮

传媒

  • 4篇现代哲学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被引量:1
2012年
"隐含作者"的概念从布思开始提出,就受到批评家的持续关注。不同批评家对之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包括视之为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和纯粹从文本推断出的假定作者形象。作者在本文中一方面论证了隐含作者不是真实作者的有意识创造,也不是其第二自我。另一方面,作者试图借助对艾柯的文本诠释理论的引申和修正,提出"隐含作者"概念的一个可能解释。此外,作者认为,虽然真实作者不能作为文本意义的来源,但仍然在文本诠释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刘玉宇雷艳妮
关键词:隐含作者
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梭罗的儒家渊源被引量:16
2009年
本文详细分析了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摘引的儒家经典语录,尝试论证儒家思想一方面并没有对梭罗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但另一方面书中的儒家经典语录也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与梭罗思想毫不相干。梭罗对儒家经典固然有明显的"曲解"或"误用",但其中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虽然这种契合仍旧是建立在某些中西方思想的差异之上。
刘玉宇
关键词:《瓦尔登湖》儒家思想
对两种思想史研究的考察——史华慈与葛瑞汉先秦思想史研究比较被引量:3
2004年
以西学方法整理中国思想史的必要,前辈学者已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范例。但如何看待重构中国古代思想史图景和运用西方理论和概念体系的矛盾?本文比较了史华慈和葛瑞汉对先秦思想史的研究,试图以此来探讨不同方法论进路对研究和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意义。本文考察了两人的文化观,认为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持文化类同说还是文化特殊论,而在于他们是在文化的哪个层面讨论问题。史华慈不承认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化现实背后存在什么本体性的结构,认为构成文化的人、事件、思想都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特殊经验,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葛瑞汉则试图揭示文化中相对稳定的、普遍的因素。在不同视角的引导下,两人向读者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古代中国思想史图景。
刘玉宇
关键词:先秦思想史葛瑞汉
论比较哲学中的概念互诠
刘玉宇
关键词:先秦哲学比较哲学阐释学
爱米丽的“同谋”被引量:17
2007年
本文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叙述手法,揭示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形象和地位。叙述者并不是一直以来评论者所认为的"天真的旁观者"、"社区代言人",而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群心态复杂的谋杀案"同谋"。
刘玉宇
关键词:《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叙述者叙事结构
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献
2019年
学界一直视孔孟的“正名”理论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为两种不相关的哲学体系。本文将孟子的语言观置于从孔子到荀子的整个先秦语言理论发展的脉络之中,探讨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献。有理由认为,尽管孟子没有对名实关系作出直接论述,但他在论辩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后来的名实之争有明确联系。从孔子的正名说到战国中后期名实观的发展进程中,孟子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公孙龙与后期墨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论争,恰恰建立在对孟子所遗留的语言难题的回应之上。
刘玉宇
关键词:名实观论辩术
公孙龙《白马论》中的名实观与复合名词被引量:2
2012年
公孙龙的《白马论》无论在汉语文献还是在西方汉学研究中都有丰富的诠释传统。本文意在指出白马论的要点不是逻辑学或本体论问题而是语义学问题,并结合先秦时期正名之争的大背景,试图论证《白马论》的名实观表明公孙龙运用了与西方柏拉图式概念不同的抽象概念。
刘玉宇任远
关键词:公孙龙白马论名实观复合名词
重论陈汉生“质料名词假说”与公孙龙《白马论》解释被引量:1
2018年
自冯友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是否提出了抽象共相的问题便争论不休。陈汉生认为公孙龙无法在先秦哲学的唯名论背景中提出关于抽象共相的观点。虽然不少学者赞同冯友兰的观点,并提出了对之的辩护和修正,但却未能正面回应陈汉生的挑战。本文详细考察了陈汉生提出的质料名词假说及相关论点后认为,《白马论》的确表明了公孙龙对西方哲学所说的抽象属性或共相的认识。只是由于受到先秦语言理论的限制,公孙龙并没有用抽象的术语来刻画。《白马论》真正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公孙龙发现了语言和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语言(名)所对应的并不一定是具体事物,而可能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
刘玉宇任远
关键词:公孙龙《白马论》名实观
论先秦哲学研究中的差异论取向——基于当代英美学者视角的考察
2012年
当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英美学者,如陈汉生、安乐哲和郝大维等人,试图从古汉语的语言结构出发,来解释古代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的独特性。然而这些学者关于古汉语和哲学思想之间关系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一些不可靠的预设之上的,因此无法说明古汉语和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刘玉宇
关键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
超越“他者”的路径——当代美国的古代中国思想研究方法论考察
2019年
史华慈在反驳萨伊德对区域研究的指责时,认为美国的中国研究并未被萨伊德所指责的“东方主义”所统治,而是从一开始便是中美学者互动交流的产物。当代美国中国学所历经的三个研究范式虽然无法避免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但体现了西方学者试图超越“自我”/“他者”对立的模式,实现真正交流的努力。史华慈的比较思想史观表明,对跨文化的问题作出同情的理解是可能的。安乐哲和郝大为、陈汉生等学者的中国古代思想研究固然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思维模式和学科框架的影响,但如果将其视为比较研究的立足点,而非唯一正确的理解,就能透过令人迷惑的西方理论框架看到真正的理解与融合。
刘玉宇
关键词:先秦思想史西方中心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