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祎楠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陡坡
  • 1篇陡坡带
  • 1篇断层
  • 1篇断层特征
  • 1篇遗迹化石
  • 1篇油田
  • 1篇油源
  • 1篇油源对比
  • 1篇油源分析
  • 1篇三维重建
  • 1篇三叶虫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化合...
  • 1篇重矿物
  • 1篇走滑
  • 1篇走滑断层
  • 1篇物源方向
  • 1篇相分析

机构

  • 6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刘祎楠
  • 2篇丁奕
  • 2篇刘忠群
  • 2篇周思宾
  • 2篇蒲仁海
  • 2篇潘杰
  • 2篇范久霄
  • 1篇李文浩
  • 1篇邢辉
  • 1篇昝灵
  • 1篇张枝焕
  • 1篇王顺华
  • 1篇席伟军

传媒

  • 2篇沉积学报
  • 1篇价值工程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下水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4-甲基甾烷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甲基甾烷的分布特征来进行油源对比,为类似地区的油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渤南洼陷发育Es4s和Es3x两套主力烃源岩,中部次洼、西部次洼和渤南深洼Es3x烃源岩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4.51、2.79、1.27,是由于烃源岩中沟鞭藻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比例不同所造成。不同地区原油C20、C21、C23三环萜烷和ααα20RC27、C28、C29规则甾烷等特征非常相似,成熟度相当,中、西、东三个地区原油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2.89,2.39和2.06,区别明显,各个地区4-甲基甾烷的构型也不同。对比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Es4s和Es3x油气均为近源成藏,主要来源于其临近次洼的Es3x烃源岩。
昝灵张枝焕王顺华邢辉李文浩刘祎楠席伟军
关键词:北部陡坡带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泾河油田长7——长8古流向及沉积相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对泾河油田三维地震前积反射、钻井取芯砂岩轻重矿物分离测试和砂体剖面结构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泾河油田长8—长7砂岩碎屑主要来自于西南部陇西古陆,部分来自于南部秦岭物源,不受北东物源影响。结合物源、岩芯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果认为,泾河油田整个长81自下而上是河流—三角洲—半深湖的水进沉积过程,发育3条北东向和1条南北向河道。长821为滨浅湖相—三角洲—河流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811储层为浅湖—半深湖背景中水进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72为浊积砂岩储层,发育9个北东向浊积水道。
潘杰刘忠群蒲仁海周思宾范久霄刘祎楠
关键词:物源方向
浙西江山地区三叶虫的埋藏规律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研究化石的埋藏,可以重塑生物生活环境了解生物的生活方式、死亡原因以及这些生物在生活期间彼此的关系。寒武纪时浙西江山地区位于扬子地台南缘的陆棚斜坡地区,沉积了一套连续的深水斜坡相地层,保存了丰富的三叶虫化石。笔者采集了这一区域内荷塘组碎屑岩段与杨柳岗组、华严寺组灰岩段的三叶虫化石,并在室内进行了岩石切片观察,通过化石与沉积学相结合的研究,对这一地区当时的化石埋藏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
丁奕刘祎楠
关键词:埋藏三叶虫沉积学
鄂西南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的响应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合成地震记录是构造解释、储层预测的基础工作。通过制作合成记录,明确标志层及储层的反射特征以及在地震剖面上的时间位置,给地震剖面上的时间轴赋予正确的地质解释。从子波、相位、频率、极性、反射标志层等几个合成记录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分析认为鄂西南含气砂岩不在一个同相轴上,可能存在砂体尖灭或砂岩透境体。
刘祎楠
关键词:标志层层位标定
遗迹化石三维重建研究新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遗迹化石的鉴定与分类是遗迹学研究的基础,而形态特征则是鉴定遗迹化石的关键。表生遗迹和底生遗迹在岩层面上就可以清楚了解其形态;但内生遗迹往往很难直接观察到其三维空间展布形态,从而给鉴定及后续研究带来了困难。因此,内生遗迹化石的三维形态研究历来是遗迹学研究的难点。以往的研究一般通过样品的连续切片获取内生遗迹的形态信息,完成对内生遗迹的三维重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新方法陆续被应用到遗迹化石的研究中,使内生遗迹化石三维形态的高精度重建成为可能。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识别内生遗迹与围岩岩性的差异,其与连续切片相结合,可以更精确的重建内生遗迹的三维形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遗迹化石研究中的应用,首次实现了内生遗迹化石三维空间形态的无损成像。笔者首次尝试利用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对内生遗迹化石进行了三维重建,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技术近年来已成为实体化石无损三维显微成像研究的最佳方法,但还未应用于研究遗迹化石,该技术可望成为内生遗迹化石三维可视化研究的重要方法。
丁奕时敏敏刘祎楠
关键词:遗迹化石三维重建核磁共振成像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断层特征及控油意义被引量:18
2017年
通过综合解释镇原—泾川地区的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走滑断层的分布规律、形成期、应力性质及其对长8油藏和高产井的控制作用,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区在印支期的NE-SW向挤压作用力下形成了NEE和NNE向"X"型共轭剪切断层,在燕山期的SE向右旋压扭作用力下形成NW向断层,NEE向断层持续活动,NNE向断层活动不明显;(2)走滑断层分为Ⅰ、Ⅱ、Ⅲ等3类,其中Ⅰ类自奥陶系及以下地层断至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平面延伸最长,断开地层最厚,在平面上共发育NW和NEE向两组断裂带,Ⅱ类自三叠系内部断至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在平面上主要呈NE向延伸,Ⅲ类自奥陶系及以下地层断至中、上二叠统,在平面上主要呈NNE向延伸;(3)高产水平井均沿Ⅰ类走滑断层分布,沿Ⅱ、Ⅲ类走滑断层分布的长8砂岩多为水层或含油水层。
潘杰刘忠群蒲仁海周思宾范久霄刘祎楠
关键词:走滑断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