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韶瑞

作品数:35 被引量:18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青光
  • 11篇青光眼
  • 10篇疗效
  • 8篇手术
  • 6篇视网膜
  • 6篇网膜
  • 5篇小梁
  • 5篇疗效观察
  • 4篇术后
  • 4篇内障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小梁切除
  • 4篇小梁切除术
  • 4篇滤过
  • 4篇白内障
  • 4篇病变
  • 3篇动脉
  • 3篇眼底
  • 3篇眼内

机构

  • 3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5篇中山大学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35篇刘韶瑞
  • 30篇骆荣江
  • 13篇李小敏
  • 12篇田臻
  • 5篇马翠萍
  • 5篇卓业鸿
  • 5篇彭玲妹
  • 4篇陈咏冲
  • 4篇朱文珲
  • 4篇林先轩
  • 3篇谢强
  • 3篇颜志超
  • 3篇陈慧
  • 3篇廖瑞端
  • 2篇林明楷
  • 2篇卫国红
  • 2篇黄静文
  • 2篇赵连旭
  • 2篇邵应峰
  • 2篇霍丽君

传媒

  • 11篇中国临床实用...
  • 5篇中华全科医学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医学信息(中...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2
  • 2篇2011
  • 15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球头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硅胶球头管在慢性泪囊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慢性泪囊炎患者共42例48眼(归为A组)和经泪囊造影筛选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共40例49眼(归为B组)。A组患者均采用硅胶球头管逆向植入鼻泪管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根据泪囊造影的结果选择术式,泪囊下端直径在3~6mm者施行上述术式;泪囊较小或较大者,改用其他术式。结果术后随访6—23(平均8.50)个月,A组48眼中,痊愈30眼,有效12眼,无效5眼,手术失败1例,有效率为87.50%;B组49眼中,痊愈36眼,有效11眼,无效1眼,手术失败1例,有效率为95.92%。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47,P〈0.05)。结论硅胶球头管逆向植入鼻泪管是慢性泪囊炎较理想的治疗手段之一。术前泪囊造影筛选适应患者,术中正确操作均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骆荣江李小敏刘韶瑞朱慧萍曾平
关键词:慢性泪囊炎
雷帕霉素-壳聚糖-海藻酸钙缓释微球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区瘢痕增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壳聚糖(chitosan,CS)-海藻酸钙(calcium alginate,CA)缓释微球对兔眼青光眼滤过术区瘢痕增殖的疗效。方法 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通过双眼行巩膜咬切术建立青光眼滤过术模型,其中40只兔的右眼术中植入RAPA-CS-CA缓释微球(A组),左眼术中植入CS空白缓释微球(B组);另40只兔右眼术中应用含0.2g·L-1RAPA棉片(C组),左眼行单纯巩膜咬切术(D组)。术后观察各组眼压、滤过泡、前房炎症反应、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情况;术后7 d、14 d、21 d分别处死各组兔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RAPA-CS-CA缓释微球的载药率为(34.58±1.47)%,包封率为(56.23±1.55)%。微球的体外释药较平稳,突释期内微球释放度仅为16.54%,49 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达到94.07%,在45 d内微球体外缓释作用明显。微球表面形态变化观察结果显示,微球降解前为球形,绝大多数微球表面较光滑,无明显孔洞;降解2周后,微球表面凹凸不平并开始出现穿孔;降解4周后,微球各部分逐渐溶蚀,微球中心明显空心化,球形较差,明显变扁;降解达6周后,微球形基本消失,微球残部出现粘连。A组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低水平眼压,C组次之,B组与D组维持时间最短,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滤过泡存活时间较其他各组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中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各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结膜上皮完整性较好,结膜下成纤维细胞较其他各组少,滤过口周围区无明显炎症浸润,新生胶原纤维也较少。结论 RAPA-CS-CA缓释微球能安全有效地抑制兔青光眼滤过术区的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胶原纤维的增殖,显著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魏红领刘韶瑞陆宁
关键词:雷帕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青光眼滤过术
脑栓塞患者的视空间能力测评和体外反搏治疗
2011年
目的观察视空间能力障碍测评和增强型体外反搏等综合康复方法对评价和治疗脑栓塞患者的效果。方法脑栓塞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除此之外,还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气囊压力0.35~0.40 mPa.cm2)进行治疗,1次/d,每次1 h,14次为1个疗程,规律治疗4个疗程。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量化表和临床症状综合计分法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综合计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1);B组的改良BI指数较A组显著提高(P〈0.01);而且,B组的生存质量评定总分、精力、家庭角色、活动、情绪、自理能力、社会角色和上肢功能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A组。结论采用视空间能力障碍测评等方法能准确评价脑栓塞的疗效;综合康复方法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显著改善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
李小敏骆荣江赵连旭马翠萍刘韶瑞谢强
关键词:脑栓塞体外反搏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抽取103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身和眼部的诊治详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83眼)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B组50例患者(74眼)行单纯药物治疗,并根据视力、眼底荧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评价和比较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单纯药物治疗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A组患者经治疗后视力、眼底改变、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者(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减轻眼底病变,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值得推广。
刘韶瑞马翠萍骆荣江卫国红谢强廖瑞端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分析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9 660例(10 898眼)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发生率,筛查分析其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0 898眼中共有27眼术后发生眼内炎(0.25%),危险因素主要有术中玻璃体溢出、并发糖尿病、年龄较大(≥70岁)、大手术切口和手术历时较久(≥1 h)等;发现眼内炎后立即行玻璃体注药联合全身给药或玻璃体手术,并行细菌学检查,27例中,16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粪肠球菌(D群)4例,肺炎链球菌3例,真菌感染2例,其余11例标本培养3次均无细菌生长。治疗后7眼无光感,3眼行眼球摘除。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并发眼内炎有诸多危险因素,采取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推广小切口巩膜隧道式手术、提高基层医生的手术技能、减少玻璃体溢出等有望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
骆荣江邵应峰马翠萍龙崇德朱慧萍刘韶瑞
关键词: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眼内炎
独眼白内障手术的风险规避及治疗体会
2010年
目的 探讨独眼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及其风险规避措施.方法 对58例(58眼)"独眼"白内障患者,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 制定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和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对Ⅳ级以上白内障核患者28例采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A组) 对Ⅲ级以下白内障核患者30例则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B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个月视力:A组患者视力在0.2~0.5者为16眼(57.14%) 0.6以上者12眼(42.86%) B组患者视力在0.2~0.5者为18眼(60.00%) 0.6以上者12眼(40.00%).两组患者的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并发症方面,诸如术中后囊膜破裂并玻璃体脱出、术后角膜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等方面的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只要本着极端认真负责细致的态度,独眼白内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且采取何种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设备条件以及术者对该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骆荣江李小敏朱文珲刘韶瑞朱慧萍曾平
关键词:白内障独眼手术规避
前房注射衣霉素建立大白兔慢性青光眼模型
2015年
目的本实验采用衣霉素(tunicamycin,Tm)前房注射,利用其对大白兔小梁细胞的过度应激致凋亡作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高眼压模型。方法选择6~8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2只,通过前房注射衣霉素建立慢性青光眼模型,将大鼠行右眼前房注射4μg衣霉素(实验组),其左眼前房注射等量溶剂作为对照;术后3 d、5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用TONO-PEN AVIA眼压计检测眼压,并观察眼部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分批处死大白兔,取材做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大白兔双眼眼压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次注射后,8只大白兔造模成功,成功率为36.36%(8/22);2周后,给予2次注射后,2次注射造模成功率为68.18%(15/22)。术后3d、5 d、1周、2周、3周、4周双眼眼压比较,右眼眼压明显高于左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5周、6周双眼眼压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左眼高于右眼。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高眼压者(实验组)神经节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视神经损害,并随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加重,眼压不高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眼球病理改变不明显。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分别为(74.38±7.27)μm和(58.41±8.29)μm(P〈0.01);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92.59±10.21)μm和(74.62±11.65)μm(P〈0.01)。结论前房注射衣霉素,能诱发大鼠眼压升高,但眼压升高幅度不等、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成功率较低,2次注射能显著提高造模成功率;大白兔高眼压模型出现了明显的眼球结构改变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视神经损害。
魏红领刘韶瑞刘泗容
关键词:衣霉素青光眼模型前房注射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观察及处理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施行穿透性或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青光眼患者共158例(186眼)的术后情况。结果①术后浅前房:穿透性小梁手术组(93例)32眼,发生率34.41%;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93例)3例,发生率为3.23%,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7.891,P=0.003);②浅前房的原因:35例浅前房中,脉络膜脱离20眼(占57.14%),引流过畅8眼(22.86%),房水生成不足4眼(11.43%),结膜渗漏2眼(5.71%),恶性青光眼1眼(2.86%);③浅前房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与青光眼类型(回归系数β=4.214,P〈0.01)及年龄(p=5.176,P〈0.01)有显著相关性,与性别(β=0.363,P=0.859)无关。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术者应注意浅前房的易发因素以降低术后浅前房发生率。
骆荣江马翠萍黄静文彭玲妹朱慧萍刘韶瑞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手术浅前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黄斑区厚度及其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厚度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OCT2000型对正常人42例(60)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3例(66眼)的黄斑区厚度进行测量,观察两组人群黄斑厚度地形图的图像特征;并将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黄斑厚度值进行比较;用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the receive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ROC)的分析方法找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最佳指标。结果正常人黄斑厚度地形图呈“马蹄形”,青光眼患者“马蹄形”特征不典型或“马蹄形”特征消失;青光眼患者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均比正常人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青光眼患者的黄斑外环各分区厚度也较正常人减少,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之间比较,黄斑下方外环区的AROC值最大(早期青光眼患者为0.719;青光眼患者为0.881),表明该指标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OCT测量黄斑厚度是青光眼诊断和早期诊断的新型敏感的有效手段。
骆荣江黄静文刘韶瑞彭玲妹郑小平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青光眼黄斑
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46例(46眼),随机选择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A组22例,22眼)或穿透性小梁手术(B组24例,2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滤过泡和视野等情况。结果①术后观察近50个月,A组眼压有较明显升高的趋势,眼压控制完全成功仅为5眼(22.73%),失败7眼(31.82%);B组完全成功11眼(45.83%),失败4眼(16.67%),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所有B组患者均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A组患者只有15眼(68.18%)形成明显滤过泡,3眼(13.64%)仅见滤床轻度隆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滤过泡消失的例数显示出明显差异(P〈0.05);③术后50个月的视野改变情况,A组视野缩小者例数为9眼(40.90%),B组为4眼(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0.05)。结论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部分病例远期疗效欠佳,须谨慎选择适应患者,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骆荣江刘韶瑞林先轩林明楷田臻
关键词:小梁显微手术青光眼非穿透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