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万里

作品数:26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9篇电影
  • 8篇影片
  • 8篇纪录片
  • 7篇艺术
  • 5篇艺术观
  • 5篇艺术观念
  • 5篇奥运
  • 4篇电影艺术
  • 4篇北京奥运
  • 3篇导演
  • 3篇电影纪录片
  • 3篇纪录电影
  • 3篇官方电影
  • 3篇法国电影
  • 2篇电视
  • 2篇电影节
  • 2篇电影文化
  • 2篇电影制片
  • 2篇电影制片厂
  • 2篇影片放映

机构

  • 22篇中国电影艺术...
  • 3篇中国电影资料...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央电视台
  • 1篇佐治亚大学

作者

  • 26篇单万里
  • 1篇秦新民
  • 1篇陈清洋
  • 1篇何苏六
  • 1篇贺幸辉

传媒

  • 14篇当代电影
  • 5篇北京电影学院...
  • 3篇戏剧(中央戏...
  • 1篇电影新作
  • 1篇电视研究
  • 1篇中国广播电视...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捍卫电影艺术的纯粹性——初识布莱松电影艺术观念
2001年
文章评价了布莱松的《电影艺术摘记》 。
单万里
关键词:电影艺术纯粹性
带狼的人:神经质的艺术家——评英格玛·伯格曼影片《芬妮和亚历山大》
2007年
在五小时的自传影片《芬妮和亚历山大》中,伯格曼这位神经质的艺术家描绘了约翰·伯格的形象,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他的艺术的根源,也是他的神经质的根源。这部影片是以亚历山大的视点拍摄的,即便是他不在银幕上的时候。本文译自法国学者雅克·奥蒙著《英格玛·伯格曼:我的影片是对我的影像的阐释》,(1)系该书第一章的影评部分。
雅克·奥蒙单万里
关键词:艺术家神经质影片影评
用画面诠释理论的成功尝试——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走进新时代》艺术特色五人谈被引量:1
2002年
秦新民 (以下简称秦):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等五家,联合拍摄了十集大型理论文献电视片<走进新时代>.这部片子播出后,被誉为是一部热情讴歌"三个代表"和迎接"十六大"的精品之作.<走进新时代>的政治性理论性很强,但电视是走进千家万户的大众传媒,片子既要思想深刻、史实准确,又要生动感人,百姓爱看,才能达到它的宣传效果,所以拍好这部片子的难度很大.
何苏六单万里阎东张琦秦新民
关键词:电视理论文献片《走进新时代》艺术特色
合适即为美 简约乃智慧——三谈布莱松电影艺术观念被引量:2
2002年
法国电影大师布莱松在他的《电影艺术摘记》
单万里
关键词:简约电影
青蛙驮着蝎子过河的比喻——读解美国纪录片《失衡的生活》被引量:1
2003年
单万里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手法美学特征电影音乐
重读法国电影新浪潮——《法国新浪潮电影史》导言
2011年
这些影片彼此不同,相互之间却有联系,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场面调度或者电影写作(filmic ecriture)观念,这个本质的基础是共享原则(shared principles)。就像通过浓度、颜色和气味鉴别葡萄美酒,人们通过风格鉴别新浪潮电影。——克莱尔·克鲁佐(Claire Clouzot)《法国电影》(Le Cinema francais)
理查德·纽伯特陈清洋单万里
关键词:电影史《电影手册》导言
大银幕与小荧屏——论西方纪录片史上的影视之争
<正>同为20世纪的两种重要视听传媒,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既彼此竞争又相互促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形成了多变的局面,如果将世纪末兴起的多媒体和互联网包括在内,这种局面就更加复杂了...
单万里
文献传递
风、马腿、模特及浑身是脸——再谈布莱松电影艺术观念被引量:1
2002年
本文着重讨论布莱松对电影艺术诸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布莱松十分重视观察和发现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他甚至将存在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生存的高度加以认识,认为如果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影片的本质就可以说是画面关系的总和。
单万里
关键词:电影艺术影片画面模特
DV时代的新浪潮之母——纪念阿涅斯·瓦尔达从影50周年被引量:3
2004年
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向来以“新浪潮之母”的盛誉而闻名于西方影坛,她于1954年拍摄的处女作《短岬村》早于新浪潮电影运动5年而成为其先声作品,1961年奉献了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作《5点到7点的克莱奥》,1985年导演的《流浪女》摘取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桂冠。瓦尔达自投身电影艺术以来始终开创风气之先,即使在年逾七旬之际依然引领DV时代的潮流,完成于2000年的DV纪录片《拾荒者》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证明,本片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国际电影节,并在30个月内获得了30个奖,即便是在电影节多如牛毛的今天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然而,对这样一位在法国和国际影坛具有相当影响的导演,我们实在是关注得太少了。时至今日,就连国内一些资深影迷甚至一些业内人士对她的情况也不是十分熟悉,以至于提到她的名字时许多人往往将之与波兰男导演安杰·瓦依达混为一谈。为了弥补以前在译介外国电影资讯方面的缺憾,同时为了纪念瓦尔达从影50周年,本刊编辑了两组有关文章和资料。“大师研究”栏目辑录三篇文章:《DV时代的新浪潮之母》简略回顾了瓦尔达的从影经历,重点评介了她的新片《拾荒者》及其续集《两年后》;《影片〈短岬村〉中的人物与地点》详细分析了瓦尔达在处女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及其对瓦尔达后来的电?
单万里
关键词:阿涅斯·瓦尔达DV时代导演电影生涯
风、马腿、模特及浑身是脸——再谈布莱松电影艺术观念
2001年
本文探讨布莱松对电影艺术诸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观视像与客观描述 ,画面关系与蒙太奇 。
单万里
关键词:电影艺术视像蒙太奇主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