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亦成

作品数:745 被引量:3,203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9篇期刊文章
  • 112篇会议论文
  • 18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1篇医药卫生
  • 19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95篇手术
  • 131篇胶质
  • 118篇外科
  • 103篇肿瘤
  • 103篇细胞
  • 101篇胶质瘤
  • 95篇脑损伤
  • 88篇颅脑
  • 75篇基因
  • 73篇外科手术
  • 70篇脑膜
  • 65篇入路
  • 63篇手术治疗
  • 60篇显微外科
  • 58篇颅脑损伤
  • 57篇血管
  • 54篇颅内
  • 49篇栓塞
  • 48篇脑膜瘤
  • 46篇脑胶质瘤

机构

  • 730篇第二军医大学
  • 26篇复旦大学
  • 14篇上海市肿瘤研...
  • 1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3篇济南军区总医...
  • 12篇南京军区福州...
  • 11篇南京军区南京...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广州军区广州...
  • 8篇同济大学
  • 8篇解放军第三五...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复旦大学上海...
  • 7篇解放军第10...
  • 6篇沈阳军区总医...
  • 6篇中国科学院上...
  • 6篇解放军第41...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上海第二军医...
  • 5篇解放军第15...

作者

  • 743篇卢亦成
  • 193篇张光霁
  • 187篇朱诚
  • 178篇胡国汉
  • 164篇骆纯
  • 134篇丁学华
  • 133篇陈菊祥
  • 124篇白如林
  • 120篇楼美清
  • 100篇侯立军
  • 89篇黄承光
  • 77篇于明琨
  • 67篇江基尧
  • 67篇吴小军
  • 60篇孙克华
  • 58篇陈怀瑞
  • 43篇吕立权
  • 41篇严勇
  • 34篇梁玉敏
  • 33篇徐涛

传媒

  • 110篇第二军医大学...
  • 49篇中华神经外科...
  • 47篇中国微侵袭神...
  • 31篇中华创伤杂志
  • 31篇中华神经医学...
  • 30篇中国临床神经...
  • 27篇中华神经外科...
  • 24篇中华医学会神...
  • 19篇中华医学杂志
  • 19篇上海医学
  • 13篇江苏医药
  • 1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0篇中国临床解剖...
  • 10篇中国神经精神...
  • 9篇中华国际医学...
  • 8篇临床神经外科...
  • 7篇中国脑血管病...
  • 6篇中国肿瘤生物...
  • 6篇介入放射学杂...

年份

  • 2篇2019
  • 6篇2018
  • 13篇2017
  • 12篇2016
  • 4篇2015
  • 15篇2014
  • 19篇2013
  • 14篇2012
  • 57篇2011
  • 52篇2010
  • 53篇2009
  • 42篇2008
  • 37篇2007
  • 35篇2006
  • 53篇2005
  • 51篇2004
  • 49篇2003
  • 51篇2002
  • 61篇2001
  • 20篇2000
7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膜瘤病理级别基因诊断芯片数学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根据脑膜瘤基因表达谱,寻找脑膜瘤病理分级(WHO2000标准)的分子生物学依据,并建立脑膜瘤病理级别基因诊断芯片的数学模型。方法利用cDNA芯片技术建立24例脑膜瘤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GeneMaths2.0对脑膜瘤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非监督”样本聚类分析(Hierarchical聚类),将聚类结果与脑膜瘤样本的病理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AS9.0软件,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脑膜瘤病理级别诊断的判别函数方程;对于脑膜瘤基因表达谱的数据可靠性,应用点杂交(DotBlot)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脑膜瘤基因表达谱样本聚类结果与其样本的病理级别存在高度相关性;筛选出5条基因,建立了3个判别函数方程,根据它们的表达情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脑膜瘤的病理级别。结论脑膜瘤目前的病理分级标准有分子生物学基础;根据脑膜瘤基因表达谱可建立判断脑膜瘤病理分级的诊断芯片数学模型。
陶英群卢亦成骆纯魏庆李瑶白如林蔡如珏董艳楼美清陈志刚丁学华候立军
关键词:脑膜瘤表达谱芯片基因聚类
构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及蛋白表达鉴定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在神经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进行基因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加以鉴定。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9/11在上海市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中间载体pGEM-TEasy质粒购于Promega公司,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由上海市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保存。方法:从人脑胶质瘤组织提取m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扩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序列并表达,然后与载体pGEX-4T-2连接,转化宿主菌BL21构建重组质粒,诱导表达后纯化,Western-blot鉴定。主要观察指标:总RNA鉴定结果,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分子质量的鉴定,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Western-blot鉴定。结果:抽提肿瘤组织总RNA后,电泳清晰可见rRNA28S、18S、5S3条带。且总RNA的A260nm/A280nm值为1.903。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在约1300bp左右有一条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基因大小一致。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与GenBank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序列一致,经Western-blot验证为目的蛋白。结论:用双酶切、DNA测序与Western-blot的方法证实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曹鹏吕立权王爽胡国汉齐向前陈怀瑞骆纯侯立军于明琨卢亦成
关键词: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粒真核表达载体
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02例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52例(17.22%)患者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10例同时合并2种以上并发症。术前GCS 3~5分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44%,6~8分者为29.63%,9~12分者为13.98%,13~15分者为9.24%(P<0.001)。结论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随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林超李一明吕立权董艳于明琨侯立军卢亦成
关键词:脑损伤颅骨修补术并发症
RIZ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蛋白1(RIZ1)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IZ1和Ki-67在51例不同级别星型胶质细胞瘤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RIZ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RIZ1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而Ki-67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低级别胶质瘤中RIZ1的表达[(48.83±4.34)%]高于高级别胶质瘤[(7.55±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RIZ1与Ki-67的表达负相关(r=-0.8130,P%0.0001)。Kruskal-Wa11is检验结果显示RIZ1的表达与肿瘤级别和患者年龄负相关(P〈0.05),Kap1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IZ1的表达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正相关(均P〈0.0001);单因素分析提示RIZ1高表达和Ki-67低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2的因素纳人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RIZ1的高表达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00,HR=0.164,95%CI:0.071~0.378)。结论RIZ1的表达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高而降低,并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RIZ1可以作为胶质瘤治疗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依据。
张晨冉吴小军胡刘华贺华蒋磊胡国汉丁学华卢亦成
关键词:RIZ1神经胶质瘤临床病理学预后
应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影响人胶质母细胞瘤化疗敏感性的相关基因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很差,传统的手术和辅助治疗的效果都仍不理想,个体化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旨在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影响胶质母细胞瘤(GBM)化疗敏感性的相关基因。
卢亦成赵振宇陈菊祥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综合救治(附253例报告)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探讨影响特重型颅脑伤预后的因素及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6月至2002年8月间收治的253例特重型颅脑伤(GCS 3-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伤情,伴脑疝、脑挫裂伤情况,颅内血肿类型等与病死率的关系,同时对不同阶段,即1990年6月至1994年12月(A组,采用传统救治方案)、1995年1月至1997年1月(B组,在常规救治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与完善了颅脑创伤救治体系)、1997年2月至2002年8月(C组,采用综合救治措施)的救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有脑疝形成、脑挫裂伤、多发颅内血肿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脑疝形成和脑挫裂伤以及有硬膜外血肿者,分别为66.0%(136/206)vs29.8%(14/47,P<0.01)、64.2%(115/179)vs 47.3%(35/74,,P<0.05)和68.6%(59/86)vs 40.0%(8/20,P<0.05)。A、B、C组病死率分别为69.6%(48/69)、60.4%(32/53)和53.4%(70/131),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脑疝、弥漫性脑肿胀致恶性高颅压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发现和清除颅内血肿、有效去大骨瓣减压,重视早期脑保护,加强术后监护,维持内环境稳定,是提高特重型颅脑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于明琨卢亦成朱诚陈先震姚智强宋波张光霁
关键词:脑损伤预后病死率
蝶骨嵴锁孔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掌握经蝶骨嵴锁孔入路显露鞍周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该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方法:14例(28侧)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颅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鞍区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部、垂体柄等鞍周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和观测,并获得重要参数。结论:蝶骨嵴锁孔入路适用于显露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及前颅底后方、鞍旁、蝶骨嵴、颞极、中颅窝底前部病变。
张晖胡国汉廖建春卢亦成王君玉刘环海党瑞山张晖(198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颅底解剖
关键词:显微外科解剖动脉瘤颅内肿瘤
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面听神经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59例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相关功能训练,做好病情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以及健康宣教。结果259例患者中术后随访241例,随访时间6个月-3...
李晓静潘承光金海张家群谢秀梅卢根娣侯立军卢亦成
文献传递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八例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陈怀瑞白如林黄承光李宾卢亦成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开颅手术治疗颅前窝底DAVF颅内出血栓塞危险性
急性硬膜下血肿动物模型的制备被引量:3
2001年
姜正武卢亦成Bruce G Lyeth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硬膜下血肿动物模型
共7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