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云杰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基因
  • 6篇染色
  • 6篇染色体
  • 6篇染色体损伤
  • 4篇丁二烯
  • 4篇多态
  • 4篇二烯
  • 4篇1,3-丁二...
  • 3篇代谢
  • 3篇代谢酶
  • 3篇代谢酶基因
  • 3篇XRCC1
  • 3篇DNA损伤
  • 3篇
  • 2篇毒性
  • 2篇修复基因
  • 2篇血液
  • 2篇血液毒性
  • 2篇遗传易感
  • 2篇遗传易感性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2篇宁波市疾病预...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芜湖市...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山东省职业卫...
  • 1篇芜湖市疾病预...

作者

  • 9篇叶云杰
  • 8篇夏昭林
  • 6篇冯楠楠
  • 5篇谭红汕
  • 5篇王琪
  • 4篇王爱红
  • 4篇周莉芳
  • 3篇吕建萍
  • 3篇程周祥
  • 3篇孙品
  • 2篇孙原
  • 2篇张晨
  • 2篇张静
  • 2篇冯晓青
  • 1篇张放
  • 1篇郑玉新
  • 1篇程学美
  • 1篇王金玮
  • 1篇徐晓文
  • 1篇邵华

传媒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环境与职业医...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1,3-丁二烯致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易感性与CYP2E1和GSTs基因多态性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代谢酶基因CYP2E1和GSTs的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对照组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PCR-RFLP测CYP2E1c1c2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和GSTM1缺失情况。[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3.23±2.49)‰和(1.22±1.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发现CYP2E1c1c2/c2c2基因型和GSTM1非缺失型与染色体损伤相关(分别为χ2=14.39,P<0.01和χ2=4.23,P<0.05)。没有发现年龄、工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数可以作为1,3-丁二烯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指标。CYP2E1c1c2/c2c2基因型、GSTM1非缺失型与1,3-丁二烯诱导的染色体损伤有关。
谭红汕王琪王爱红冯楠楠叶云杰冯晓青郑玉新夏昭林
关键词:1,3-丁二烯染色体损伤
低浓度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苯接触工人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823名研究对象(直接接苯组253人,间接接苯组482人,对照组88人)进行健康体检,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卫生习惯、临床症状及白细胞降低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白细胞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直接接苯组经常使用防护用品人数的比例(78.3%)明显高于间接接苯组(55.2%)(P<0.05);间接接苯组和直接接苯组白细胞波动率(32.2%,40.7%)及白细胞降低率(20.5%,27.7%)均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暴露、年龄和接苯工龄是白细胞降低的影响因素。结论低浓度苯接触仍可能会产生血液毒性,白细胞计数是监测低浓度苯接触血液毒性的一个敏感指标。
张静吕建萍张晨周莉芳叶云杰孙品程周祥夏昭林
关键词:白细胞降低血液毒性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多态性在1,3-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1,3-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正常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接触工人第19染色体上的XRCC1第6外显子194密码子,第9外显子280密码子和第10外显子399密码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3.39±2.42)‰和(1.48±1.26)‰,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剂量接触组工人比低剂量接触组工人更容易发生染色体损伤(FR=1.30,95%CI1.14~1.53,P<0.05)。XRCC1194突变基因携带个体的微核发生率比野生纯合型个体显著增高(FR=1.13,95%CI1.07~1.27,P<0.05);XRCC1280突变纯合型个体的微核率较野生纯合型显著增加(FR=1.67,95%CI1.10~2.42,P<0.05);XRCC1399杂合型个体以及杂合型和突变纯合型个体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FR=1.26,95%CI1.03~1.53;FR=1.24,95%CI1.03~1.49,P<0.05)。CAG/TGG双体型个体微核率显著降低,结论 XRCC1194、280、399突变位点携带工人染色体损伤风险增高。
王琪谭红汕王爱红冯楠楠叶云杰冯晓青夏昭林
关键词:1,3-丁二烯XRCC1染色体损伤职业卫生
1,3-丁二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与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探讨代谢酶基因CYP2E1和GSTs的基因多态性与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核评价166名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健康对照染色体损伤水平;PCR-RFLP测接触组工人CYP2E1 c1...
谭红汕王琪王爱红冯楠楠叶云杰冯晓青郑玉新夏昭林
关键词:1,3-丁二烯染色体损伤CYP2E1GSTS
XRCC1和APE1基因多态性对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探讨XRCC1和APE1基因多态性在氯乙烯(vinyl chloride,VC)所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以山东省某工厂317名VC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染色体损伤的效应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创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CRS-RFLP)法对VC接触工人的XRCC1和APE1基因的多态位点进行检测,分析各基因多态位点及XRCC1单倍型与染色体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野生纯合型比较,XRCC1 (-77C/T,Arg 194Trp,Arg280His,Arg399Gln)突变型携带者微核率明显升高,FR值及其可信区间分别为(FR=1.21,95%CI:1.05~1.39,P<0.05;FR=1.14,95%CI:1.00~1.38,P<0.05;FR=1.26,95%CI:1.11~1.44,P<0.05; FR=1.23,95%CI:1.08~1.46; P<0.05).APE1 Asp148Glu基因多态与微核率无明显相关性.XRCC1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CTAA/CTAA和CCAA/CTAA双体型的个体微核率较TCGG/TCGG野生双体型明显升高,FR值及其可信区间分别为(FR=1.19,95%CI:1.02~1.32,P<0.05和FR=1.41,95%CI:1.02~1.87,P<0.05).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后,XRCC1(-77C/T、Arg 194Trp、Arg280His、Arg399Gln)基因多态与VC累积接触剂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在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下(PC-TWA:10mg/m3),VC仍可对遗传物质造成损伤;XRCC1和APE1基因多态与VC致染色体损伤有关.
王金玮徐晓文王琪张放孙原谭红汕冯楠楠周莉芳叶云杰程学美邵华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DNA损伤修复基因疾病遗传易感性
XRCC1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基因多态性在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正常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王琪谭红汕王爱红叶云杰冯楠楠冯晓青郑玉新夏昭林
关键词:丁二烯染色体损伤DNA损伤修复基因
混苯接触工人遗传损伤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混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状况及其与代谢酶基因CYP2E1和NQO1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评价461名混苯作业工人和88名对照组工人的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CYP2E1 Pst和NQO1609基因多态性。[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2.12±1.87)‰和(1.19±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NQO1609野生纯合者(CC)为染色体损伤的易感人群。年龄增长是微核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未发现性别、吸烟、饮酒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数可以作为苯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指标。混苯中甲苯和二甲苯可能不是导致遗传损伤的主要物质。混苯接触诱导的染色体损伤与NQO1609位点多态有关。
叶云杰吕建萍周莉芳张静冯楠楠贺金奖孙原孙品程周祥夏昭林
关键词:微核率基因多态性
苯致染色体损伤与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多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多态性与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459名苯接触工人和88名非接苯对照组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检测XRCC1第6外显子194密码子,第9外显子280密码子和第10外显子399密码子多态。结果接苯组微核发生率(2.12‰±1.88‰)明显高于对照组(1.19‰±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岁年龄组的接苯工人微核发生率(3.00‰±2.76‰)明显高于≤35岁年龄组(2.02‰±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XRCC1基因多态性与微核率有关。与AAA/AAA野生型比较,携带AAA/BAA、AAB/AAB、ABA/ABA及ABB/ABB双体型的接苯工人微核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接触能致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年龄及XRCC1基因双体型与苯致染色体损伤有关。
张静吕建萍张晨周莉芳叶云杰孙品程周祥夏昭林
关键词:DNA损伤微核试验
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苯致有害作用易感性的研究
苯/(Benzene/)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于1982年被IARC于1982年分类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Ⅰ类化学致癌物/),毒性作用主要靶器官为血液系统,表现为外周血各种血细胞计数的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甚至引...
叶云杰
关键词:血液毒性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