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扬成

作品数:2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肿瘤
  • 9篇外科
  • 8篇手术
  • 6篇外科治疗
  • 5篇显微外科
  • 5篇沟通性
  • 4篇缺损
  • 4篇颅底
  • 3篇入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显微外科治疗
  • 2篇术后
  • 2篇切除
  • 2篇组织缺损
  • 2篇外科手术
  • 2篇文献复习
  • 2篇显微外科手术
  • 2篇颅底缺损
  • 2篇颅骨
  • 2篇颅内

机构

  • 22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乐山市肿瘤医...

作者

  • 22篇吕扬成
  • 19篇吴宇平
  • 18篇刘劲松
  • 16篇马杰科
  • 15篇王光辉
  • 10篇张虹
  • 10篇朱江
  • 6篇李成
  • 3篇王闽
  • 2篇汤磊
  • 1篇谢跃兵
  • 1篇刘罡
  • 1篇李林
  • 1篇汤劼
  • 1篇王朝晖
  • 1篇陈建超
  • 1篇吴震
  • 1篇张兵
  • 1篇陶远孝
  • 1篇刘坤

传媒

  • 7篇四川医学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致颅底缺损的外科修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致颅底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方法 63例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定位诊断,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8例,神经胶质瘤14例,低分化癌15例,嗅母细胞瘤17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9例。均采用颅面联合进路,其中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43例,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鈦网复合瓣修复20例。结果 63例患者肿瘤全切46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7例,无术中死亡病例。63恶性沟通性肿瘤随访57例,术后1年存活55例,术后2年存活46例,术后3年38例。结论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分别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鈦网复合瓣修复颅底缺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张兵张虹吴宇平刘坤吕扬成刘劲松马杰科李成朱江
关键词:颅底缺损外科修复
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行外科治疗,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39例。手术入路的选择为颅面联合入路44例,眶内容物剜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3例,前额硬膜外入路5例,眶外侧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5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27例。术后45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损伤5例,伤口感染4例,其中局部加强换药愈合2例,清创缝合愈合2例,暂时性的脑脊液漏2例。术后放射治疗23例,剂量为45Gy~65Gy,术前或术后化疗15例,主要方案为DDP(顺铂)、5-FU(5-氟脲嘧啶)、平阳霉素。经信访或门诊随访1年~9年,死亡11例,失访2例。结论: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颅面联合入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是可靠和安全的。此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肿瘤切除的"安全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需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吴宇平王闽刘劲松马杰科吕扬成王光辉张虹
关键词: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
沟通性鼻腔肿瘤的外科治疗(附75例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沟通性鼻腔肿瘤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定位诊断。颅鼻沟通性性肿瘤63例,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8例,神经胶质瘤14例,低分化癌15例,嗅母细胞瘤17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9例。口鼻沟通性肿瘤12例,其中硬腭混合瘤9例,乳头状瘤3例。63例采用颅面联合进路,12例采用Weber-Fergusson进路。结果 75例患者肿瘤全切56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7例,无术中死亡病例。63恶性沟通性肿瘤随访57例,术后1年存活55例,术后2年存活46例,术后3年38例。结论沟通性鼻腔肿瘤分别采用颅面联合联合进路、Weber-Fergusson进路,可充分显露肿瘤,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颅底缺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王光辉牟虹张虹吴宇平吕扬成刘劲松马杰科李成朱江
关键词:外科治疗
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46例报告)
2008年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的优缺点及面神经的保护。方法46例听神经瘤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开枕骨骨瓣约5cm,上达横窦,下至枕骨大孔,内至中线,外达乙状窦后,十字形剪开脑膜,剪开前先行“1”字形切口,缓慢释放枕大池脑脊液再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随访。伴非交通性脑积水未能解除中脑导水管压迫者可行Torkldsen手术。结果肿瘤全切33例(72%),次全切12例(26%),1例因大出血未能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39例(85%)(其中含有4~6cm的肿瘤9例,〉6cm^2例),面神经重建2例,未能保留1例。无死亡患者。结论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是面听神经得以保护,瘤体全切的关键。熟炼的手术技巧及扎实的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疗效的保证。内镜的应用可使术野照明好,直观了解辨别手术进程及深部解剖结构关系利于手术和保护神经血管与脑干。
刘劲松李成吴宇平吕扬成王光辉马杰科朱江汤磊
关键词:听神经瘤显微手术
小腿内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09年
口腔肿瘤切除后的缺损目前主要利用前臂游离皮瓣进行修复量建,但存在很多问题,如供瓣区位于裸露部位,切取后遗留体表瘢痕、色素沉着,影响外观,如在屈肌腱上植皮,易发生皮片裂开,伤口愈合延迟,并可出现手部肿胀,关节僵直,力量和感觉削弱,遇冷疼痛等并发症。2003年7月至2007年10月,我们利用小腿内侧游离皮瓣取代前臂皮瓣,进行9例口腔肿瘤切除后的重建,取得满意效果。
王光辉吴宇平吕扬成朱江刘劲松马杰科李成
关键词:游离皮瓣修复口腔肿瘤组织缺损小腿内侧切除后伤口愈合延迟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侧脑室内肿瘤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切除侧脑室内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侧脑室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或颞角10例,枕角4例,额角2例,室间孔区2例;病理性质为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间变性胶质瘤等。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3例。随访16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2.3年;治愈14例,复发2例,同向偏盲2例,癫疒间1例,肢体瘫无好转1例。结论侧脑室内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刘劲松张虹吴宇平吕扬成马杰科王光辉汤磊
关键词:肿瘤侧脑室神经外科手术
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56例报告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式与方法选择,脊柱脊髓与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评价半椎板切除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经半椎板或全椎板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及对沟通性肿瘤部分采用附加切口手术共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8例;1例颈部与1例胸部沟通性肿瘤未切除椎板,余下均行椎板切除。结果手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28例,脊膜瘤18例,神经节细胞瘤4例,星形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除星形细胞瘤2例外未能全切,其余均全切。半椎板切除入路者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术后下床早。结论经半椎板切除入路较全椎板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能够尽可能减少对椎体损伤,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组织的完整性;增强脊柱稳定性及减少脊柱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对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法,同样可取得较好疗效。
刘劲松吴宇平马杰科朱江王光辉吕扬成张虹
关键词:椎管肿瘤显微治疗椎板切除术
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修复前颅底术后缺损26例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索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重建前颅底缺损。方法:采用单蒂或双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重建前颅底缺损。结果:1997-2005年采用该方法共治疗26例患者,2例出现术后高热,经对症处理体温恢复正常,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中22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8年,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脑膜脑膨出、颅内感染及皮瓣坏死,效果满意。结论:该瓣为目前修复前颅底缺损理想方法,不仅提供了颅底骨性支架,而且满意封闭颅腔,避免了各种并发症发生。
吕扬成吴宇平刘劲松王光辉
关键词:颅底缺损
颅面联合入路在颅底沟通性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颅面联合入路在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治疗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4例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资料,经病理证实恶性肿瘤31例,良性肿瘤13例。位于前颅底区35例,累及前、中颅底区9例。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硬脑膜缺损用自体组织严密修补,并用额部带蒂复合组织瓣行颅底区组织缺损修复。结果肿瘤全切3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脑神经损伤3例,伤口感染2例,出现暂时性脑脊液漏2例,一过性精神症状2例。随访1~6年,10例死于肿瘤复发,失访2例。存活2年以上25例,3年以上17例。结论颅面联合入路是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入路之一,它是前颅底区(部分可以累及中颅底区)沟通性肿瘤较好的手术入路。
吴宇平王闽吕扬成马杰科刘劲松王光辉张虹
关键词:颅面联合入路颅骨修复
脑胶质瘤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病人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胶质瘤120例,其中高级别60例(高级别组),低级别60例(低级别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1 d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血小板计数。结果术前,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小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低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高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纤维蛋白原(Fig)明显高于低级别组与对照组(P<0.05)。术后1 d,高级别组、低级别组APTT、PT、血小板计数明显小于术前(P<0.05)。APTT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586;P<0.05),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92、0.813、0.524;P<0.05)。结论脑胶质瘤存在凝血-纤溶系统障碍,手术可加重高凝血状态,APTT、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关系密切。
李林吕扬成
关键词:脑胶质瘤手术凝血指标纤溶指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