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海斌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医药卫生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康复
  • 3篇针刺
  • 3篇神经功能
  • 3篇神经功能恢复
  • 3篇外伤
  • 3篇颅脑
  • 3篇颅脑外伤
  • 3篇脑外伤
  • 2篇针刺结合
  • 2篇术后
  • 2篇外科
  • 2篇外伤术后
  • 2篇疗效
  • 2篇颅脑外伤术后
  • 2篇脑外伤术
  • 2篇脑外伤术后
  • 1篇断掌
  • 1篇多发伤
  • 1篇多发伤救治
  • 1篇血必净

机构

  • 9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9篇吴海斌
  • 3篇郑旭东
  • 3篇潘光华
  • 3篇李勇
  • 2篇陈纯白
  • 1篇张顺开
  • 1篇林锡朋
  • 1篇姚智姑
  • 1篇陈海斌
  • 1篇吴建伟
  • 1篇林加豪
  • 1篇陈芳
  • 1篇廖海
  • 1篇陈金春
  • 1篇郑旭东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早期补充凝血底物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陈纯白吴海斌
关键词:凝血功能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颅脑外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正>【研究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颅脑外伤术后神经功能的疗效。【对象与方法】选取6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现代康复组、针刺加康复训练组。每组各20例,共治疗90d,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席向朝李勇吴海斌倪少波
文献传递
氟比洛芬酯对断掌(指)再植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断掌(指)再植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行断掌(指)再植术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以抽签法均分为I、Ⅱ组,各为40例。I组于术后镇痛使用100mg氟比洛芬酯静滴给药,根据病情缓解程度来调整给药量;11组于术后静脉缓慢注射50mg哌替定。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eanartery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视力模糊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舒适度及功能评价。结果(1)两组手术前后MAP、HR、Sp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组术后上述各指标与Ⅱ组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1、2、4、6h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明显高于I组(7.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I组患者舒适度得分为(3.13±0.25)分,明显低于I组(4.72±0.29)分,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对断掌(指)再植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镇痛满意度高,利于早期功能康复,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吴海斌林加豪吴建伟廖海郑旭东陈芳林锡朋
关键词:氟比洛芬外科学掌骨指损伤外科学
针灸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颅脑外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颅脑外伤术后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分为针灸组、现代康复组及针灸加康复训练组,各20例,共治疗90 d。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肢体的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认知功能(MMsE)。结果 3组治疗前FMA、BI及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3组治疗90 d后FMA、BI及MMsE评分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90 d后针灸加现代康复训练组FMA、BI及MMsE评分与针灸组及现代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针灸及现代康复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而针灸结合现代康复训练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能更一步降低致残率,有助于颅脑外伤的恢复。
席向朝吴海斌李勇倪少波
关键词:颅脑外伤针灸康复
脑卒中患者Lokohelp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减重系数与康复效果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Lokohelp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效果与减重系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240例,其中下肢运动功能Ⅱ、Ⅲ、Ⅳ、Ⅴ级各60例,每级分20%、30%、40%组各20例;用常规治疗+传统和阶梯减重下肢康复训练8周;比较治疗前后FMA、BBs、FAC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0.05;运动功能不同减重系数相同其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Ⅱ级减重40%、Ⅲ级减重30%、Ⅳ和Ⅴ级减重20%康复效果最佳(P<0.05),Ⅳ级减重20%康复效果优于Ⅴ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Lokohelp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效果与减重系数存在明显相关性。
席向朝陈金春张顺开陈海斌陈海伟姚智姑吴海斌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其副作用小。
吴海斌徐庆余郑旭东王益群潘光华席向朝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血必净注射液中西医结合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抢救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多发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出病情严重程度一致、以传统方式抢救的多发伤患者46例,比较两组患者乳酸和体温恢复时间、PT和ATT及BE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多发伤中运用损伤控制能明显提高严重创伤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陈纯白吴海斌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多发伤死亡率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改善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被引量:1
2012年
颅脑外伤为常见的创伤,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约有40%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针刺及现代康复已被临床采用,本研究通过设立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加现代康复训练组(针康组)进行对比,观察其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席向朝吴海斌李勇倪少波
关键词:脑外伤患者现代康复神经功能恢复针刺日常生活能力颅脑外伤
针刺康复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针刺康复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针刺和康复训练。在入选时、治疗3个月末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肩痛程度,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前后对照。结果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肩痛VAS、上肢Fugl-Meyer运动积分、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康复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席向朝吴海斌
关键词:针刺物理因子康复训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