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琼

作品数:8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大豆
  • 3篇
  • 2篇油分
  • 2篇油分含量
  • 2篇基因
  • 2篇QTL
  • 1篇氮素
  • 1篇氮素积累
  • 1篇氮素吸收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等位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素积
  • 1篇同密
  • 1篇转录
  • 1篇转录因子
  • 1篇转录因子家族
  • 1篇追氮

机构

  • 8篇东北农业大学
  • 5篇黑龙江省农垦...
  • 3篇国家大豆工程...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作者

  • 8篇吴琼
  • 5篇刘春燕
  • 5篇陈庆山
  • 5篇胡国华
  • 3篇张明聪
  • 3篇刘元英
  • 3篇孙文相
  • 3篇蒋洪蔚
  • 3篇齐照明
  • 3篇赵晶
  • 2篇辛大伟
  • 2篇孙磊
  • 1篇杨春明
  • 1篇栾怀海
  • 1篇侯萌
  • 1篇杜翔宇
  • 1篇王丽娟
  • 1篇朱荣胜
  • 1篇罗盛国
  • 1篇朱命喜

传媒

  • 6篇大豆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氮密交互对大豆干物质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以东农52大豆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密度(20万,25万,30万株·hm^-2)和3种施氮方式(基肥施N 60 kg·hm^-2;基肥施N 18 kg·hm^-2+R3/R4追N 42 kg·hm^-2),研究氮密交互对R4期后大豆叶片、叶柄和荚果干物重在冠层中分布以及不同粒数荚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R6期前,中冠层各器官干重随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到R7期,25万株·hm^-2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物重显著高于30万株·hm^-2的处理,从R5期开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显著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且R4期追氮优于R3期追氮;R8期,25万株·hm^-2密度的上冠层荚果干重R4期追氮处理较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高15.2%(P〈0.05)。上、中冠层≤2粒荚数在密度为30万株·hm^-2时最高;而3、4粒荚数在密度为25万株·hm-2时达最大值;启动氮+R4期追氮显著提高了上、中冠层3、4粒荚数。综上得出,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R4期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R6期后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以及3、4粒荚数,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10.8%-36.5%(P〈0.05)。
吴琼孙磊刘元英张明聪孙文相赵晶王丽娟
关键词:大豆冠层干物质积累
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QTL定位及互作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定位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QTL及互作分析,为大豆品质性状QTL精细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基础。【方法】以Charleston和东农594为亲本,构建了含147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以F2:19—F2:20代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多重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并利用QTL Network 2.1软件分析QTL间的上位性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结果】采用CIM和MIM 2种算法在2011和2012年哈尔滨、红兴隆、佳木斯和牡丹江每年3个地点共6个种植环境下共定位了9个蛋白质和11个油分含量QTL。蛋白质含量QTL分布在6个连锁群,分别在A1、C2、D1a、G、H和O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5.3%—18.6%,在H连锁群上的qPro-H-1贡献率最大,为18.6%,在D1a连锁群上的qPro-D1a-2贡献率最小,为5.3%,在单种植环境下有5个蛋白质含量QTL被2种算法同时检测到,分别是qPro-O-1、qPro-A1-1、qPro-D1a-1、qPro-D1a-2和qPro-C2-2。油分含量QTL分布在8个连锁群,分别在A1、A2、B1、C2、D1a、E、L和M连锁群上,对表型效应的贡献率为7.1%—24.4%,在B1连锁群上的qOil-B1-2贡献率最大,为24.4%,在C2连锁上的qOil-C2-3贡献率最小,为7.1%,在单种植环境下有2个油分含量的QTL被2种算法同时检测到,分别为qOil-C2-1和qOil-M-1。另外,有2个油分含量QTL在2个以上种植环境重复检测到,为2011年哈尔滨和2011年红兴隆2个种植环境下同时检测出的qOil-A1-1,2011红兴隆、2011牡丹江和2012哈尔滨3个地点同时被检测出的qOil-B1-2。在互作效应分析中,共检测出3对蛋白质上位效应QTL和4对油分上位效应QTL,在蛋白质上位性分析中,上位效应值在0.2068—0.3124,贡献率在0.0227%—0.0265%,分布在A1、C2、D1和E连锁群上,其中,qPro-A1-3与qPro-C2-1效应值为负,其余2对效应值为正,连锁群A1,D1a均有2个QTL发生互作。在油分上位性分析中,�
侯萌齐照明韩雪辛大伟蒋洪蔚刘春燕吴琼隋丽丽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QTL
大豆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挖掘定位及结构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大豆基因组物理图和遗传图的整合图谱,应用blast软件将基因序列与大豆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完成了9个大豆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定位以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个基因分别定位在大豆的13个连锁群D1a、B1、N、I、O、C1、C2、F、L、A2、J、D1b以及B2上,并获得了基因所在序列两侧标记。利用大豆的cDNA和gDNA序列信息,获得了9个基因的结构,外显子数目为5~12个,内含子数目为4~11个。
杜翔宇刘春燕吴琼蒋洪蔚辛大伟陈庆山栾怀海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苯丙氨酸基因基因结构
大豆SBP转录因子家族的预测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SB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是一个植物的特异转录因子家族,SBP基因都含有一段保守的核苷酸序列即DNA结合结构域,又称为SBP盒(SBP-box),SBP盒编码的蛋白质序列称SBP结构域(SBP-domain),含79个氨基酸残基,并具有高度保守性。该研究通过对拟南芥、水稻等植物已知的转录因子与大豆基因组数据比对,并设置一系列严格的筛选标准,共得到44条新的大豆SBP转录因子;又通过基因分析注释以及启动子功能预测,进一步发现这些转录因子参与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响应、激素应答、抗霉菌应答、光合作用等调控过程。
朱命喜刘洋吴琼刘春燕徐晶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转录因子大豆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氮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以大豆品种东农5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密度和3种施氮方式,研究了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与氮作基肥一次施用相比,R5期后氮积累量和氮同化贡献率显著增加,其中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的氮积累量增加109.5%(P<0.01)。相同施肥条件下,R5期前氮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R5期后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25万株.hm-2密度下的氮素积累量较20和30万株.hm-2分别增加27.4%和16.0%(P<0.05)。R5期后氮积累量和氮同化贡献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获得了最高产量,与其它各处理相比提高了9.1%~25.6%(P<0.05)。
孙文相张明聪刘元英吴琼赵晶
关键词:大豆氮素积累
氮密交互对大豆钾吸收的影响
2014年
以东农52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施用等量氮(纯氮60 kg·hm^-2)条件下,设置2种氮肥施用方式(N1: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N2:启动N 18 kg·hm^-2作为基肥+N 42 kg·hm^-2R4期追施)和3种种植密度(D1:20万株·hm^-2;D2:25万株·hm^-2;D3:30万株·hm^-2),研究了氮密交互对大豆各器官钾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5期以后各器官钾积累总体上表现为:同一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钾积累高于氮肥作基肥一次施用处理;同一氮肥施用方式下,随着密度增加,钾积累逐渐增加。在R6期,除叶柄外D2N2和D3N2处理各器官与D1N1处理钾积累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收获期籽粒中,D2N2和D3N2处理钾积累比D1N1处理分别高24.9%和23.5%(P〈0.05)。D2N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了3.96 t·hm^-2,较其他处理增产10.6%-36.6%(P〈0.05)。
赵晶孙磊罗盛国张明聪孙文相吴琼赵广欣刘元英
关键词:大豆钾积累
基于元分析的大豆生育期QTL的整合被引量:18
2009年
共搜集整理了12年来已经报道的与大豆生育期有关的98个QTL,通过BioMercator2.1和公共标记映射整合到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soymap2上,并利用元分析技术推断QTL位置,计算提取真正有效的QTL。发掘出大豆两个重要生育时期,共9个"真实QTL"及其连锁标记,其中与开花期(R1)相关的有7个,与成熟期(R8)相关的有2个,建立了QTL的一致性图谱,其中L连锁群上的一个定位区间包含一个已发表的有关R1的基因。在5个连锁群上共发现10个控制多个生育时期的QTL。本研究结果为大豆生育期QTL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吴琼齐照明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
大豆油分含量位点主要等位基因挖掘被引量:1
2012年
应用241份国内外大豆资源和18个SSR引物,卡方检验及t检验鉴定出3个与大豆油分含量正向相关的重要位点,分别为Satt343,Sat_295和Satt598,每一位点各含1个与油分相关的重要等位基因,分别为Satt343_3,Sat_295_6和Satt598_7,这3个等位基因对油分含量呈正效应,并在分别在引物Satt343和Sat_295附近发现已定位的与油分含量相关的基因。
吴琼朱荣胜齐照明蒋洪蔚杨春明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油分位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