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贤毅

作品数:24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肿瘤
  • 6篇切除
  • 5篇血管
  • 5篇术后
  • 5篇腹腔
  • 5篇肠癌
  • 4篇直肠
  • 4篇切除术
  • 4篇胃癌
  • 4篇化疗
  • 4篇腹腔镜
  • 4篇肝癌
  • 3篇蛋白
  • 3篇预后
  • 3篇直肠癌
  • 3篇手术
  • 3篇盆腔
  • 3篇外科
  • 3篇胃肿瘤
  • 2篇蛋白酶

机构

  • 21篇福建省肿瘤医...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吴贤毅
  • 10篇应敏刚
  • 8篇周东
  • 8篇杨春康
  • 5篇官申
  • 5篇叶文飞
  • 4篇林庆中
  • 4篇臧卫东
  • 3篇游原瑜
  • 3篇曾毅
  • 3篇刘胜
  • 3篇黄丽英
  • 3篇卓长华
  • 3篇陈路川
  • 3篇黄峰
  • 3篇陈昌江
  • 2篇陈夏
  • 2篇黄志坚
  • 2篇严俊
  • 2篇张明基

传媒

  • 9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癌症进展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海峡科学
  • 2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早期诊断指标的探讨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检测小肝癌患者血清蛋白及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对有微血管侵犯的小肝癌早期辅助诊断的意义。方法对58例小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蛋白质飞行质谱技术检测蛋白表达谱;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肝癌组织的MVD及VEGF,分析微血管侵犯与蛋白表达谱及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 58例中,20例有微血管侵犯。蛋白质飞行质谱分析表明,微血管侵犯组在相对分子质量4 196,5 832的蛋白质峰明显升高,与无微血管侵犯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MVD及VEGF检测表明,微血管侵犯组患者MVD计数及VEGF表达较无微血管侵犯组升高(P<0.05)。结论结合血清中蛋白质的差异性表达及肝癌组织MVD、VEGF检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有望获得早期诊断。
周东刘胜严俊曾毅吴贤毅张明基
关键词:毛细血管质谱分析法血蛋白质类
肝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比较被引量:18
2012年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切除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大多数肝癌病人继发于肝硬化,肝功能较差,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创伤对病人造成明显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性影响,对机体的代谢和内环境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十分必要。根据营养液给予的方式不同,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
周东刘胜应敏刚黄峰吴贤毅黄志坚
关键词:肝切除术肠外营养
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PG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7年12月954例于我院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并评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中胃瘫综合征发病率为5.5%(52/95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合并焦虑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术中吻合方式、术后镇痛方式、术后腹腔感染与胃瘫综合征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合并焦虑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糖尿病、术中吻合方式、术后镇痛方式、术后腹腔感染是胃瘫综合征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9.6±6.5)d,高于非胃瘫综合征患者的(8.0±1.2)d(P<0.05).但胃瘫综合征患者3年、5年生存率与非胃瘫综合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瘫综合征延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但不影响患者预后.多种因素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对高危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减少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
陈昌江杨春康吴贤毅卓长华庄咏严明芳
关键词:腹腔镜胃瘫综合征预后
腹盆腔肿瘤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
2006年
目的探讨腹盆腔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4例围手术期死亡的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中死亡3例,术后死亡11例。结论腹盆腔恶性肿瘤手术术式的正确选择,术中术后的观察及并发症的正确诊断和处理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的关键。
叶文飞应敏刚游原瑜吴贤毅
关键词:腹腔肿瘤盆腔肿瘤
腹腔镜联合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在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同侧盆腔髂血管旁和(或)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原发病灶均来源于同侧下肢。手术方式为先腹腔镜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再转开放下完成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结果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77.2±28.17)min,术中出血量(51.67±25.14)mL,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00±1.26)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00±1.10)d。术后并发下肢血栓1例、腹股沟区淋巴漏1例、肺部感染1例。经病理检验均证实有髂血管旁淋巴结和(或)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结论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髂腹股沟淋巴结黑色素瘤转移治疗中明确可行的手术方式,该术式淋巴结清扫范围广、清扫彻底,手术创伤较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陈昌江杨春康吴贤毅官申简锦亮谢明明
关键词: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2007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方法:对本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以黑便、腹胀、腹块、呕吐等症状就诊者10例,因其他部位肿瘤手术探查发现者2例,二次手术切除者2例。根治性切除者27例,姑息手术者2例。术后死于GIST者4例,因其他疾病死亡者10例,失访3例,存活者1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伊马替尼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
陈路川林庆中臧卫东吴贤毅黄丽英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
MRI及直肠腔内超声诊断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分析
2021年
目的比较MRI及直肠腔内超声(ERUS)诊断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探讨MRI及ERUS在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1~2N0M0期的病例为直接手术组,行MRI及ERUS后1周内接受外科手术;临床分期为T3~4或N+期的病例为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结束后8周行MRI及ERUS;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MRI、ERUS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及两种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MRI及ERUS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直接手术组术前MRI T分期准确度为70.8%(17/24),Kappa系数为0.54(P﹤0.01);ERUS T分期准确度为75.0%(18/24),Kappa系数为0.60(P﹤0.01)。放化疗组术前MRI T分期准确度为57.9%(11/19),Kappa系数为0.40(P﹤0.01);ERUS T分期准确度为36.8%(7/19),Kappa系数0.15(P=0.15)。结论MRI及ERUS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对放化疗后化疗反应的诊断效能不佳。
庄咏吴贤毅卓长华余辉杨春康
关键词:直肠癌术前分期MRI直肠腔内超声
肝癌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11例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 2 0 0 2年经手术治疗的肝癌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 1 1例 ,切除肝癌病灶同时行脾切除 ,或加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腹水、低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出血。
周东应敏刚曾毅黄峰吴贤毅林庆中
关键词:肝癌合并症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术后并发症门静脉高压
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方法 1998-2001年共收治胃癌患者848例,随机分为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4例,对照组544例。对比两组之间在术后水电解质平衡、出血、吻合口瘘、十二指肠残端瘘、伤口愈合、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术后肠粘连或肠梗阻等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组与对照组在并发症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是安全的。
应敏刚陈路川严俊陈夏周东叶文飞游原喻臧卫东曾毅黄峰林庆中吴贤毅
关键词:胃癌化疗并发症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9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预后。方法对我科198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9例经手术治疗的HAML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超声及CT检查,8例同时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肝切除术,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均获随访。结果无临床症状者13例。B超多显示为不均质高回声光团,彩色多普勒显示点状、短线状彩色血流。19例CT平扫中6例测得CT负值(-43~-20HU),18例动脉期明显不均质强化,4例门脉期延迟强化。病灶由不同比例的厚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脂肪混合组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9例HMB-45表达均阳性。所有患者手术切除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HAML临床表现无特殊,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HMB-45、SMA检测阳性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HAML可获得满意效果。
吴贤毅张明基应敏刚周东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免疫组化检查HMB-45病理学特点手术切除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