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晨

作品数:13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8篇帕金森
  • 8篇帕金森病
  • 8篇丘脑
  • 8篇丘脑底
  • 8篇丘脑底核
  • 7篇电刺激
  • 7篇脑深部
  • 7篇脑深部电刺激
  • 4篇电刺激术
  • 4篇脑深部电刺激...
  • 3篇电刺激治疗
  • 3篇电极
  • 3篇脑深部电刺激...
  • 2篇脂肪源间充质...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丘脑腹中间核
  • 2篇细胞
  • 2篇毁损
  • 2篇毁损术

机构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13篇姚晨
  • 10篇张世忠
  • 7篇卢凤飞
  • 5篇薛杉
  • 4篇何骁征
  • 3篇汪浩源
  • 2篇卢国辉
  • 2篇李明
  • 2篇叶勇义
  • 2篇张伟忠
  • 2篇陈强
  • 1篇王晓刚
  • 1篇许峰
  • 1篇王建奇
  • 1篇陶英群
  • 1篇魏连波
  • 1篇卢风飞
  • 1篇张建国
  • 1篇李晓明
  • 1篇姜晓丹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转化医学电子...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小超顺磁氧化铁标记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多巴胺神经元凋亡和黑质纹状体通路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随着...
姚晨
关键词: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多聚赖氨酸细胞培养生物学特性帕金森病
文献传递
丘脑底核多模态核磁可视化及脑深部电刺激触点位置与疗效相关研究
丘脑底核电刺激已经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肌张力障碍等疾病,但是对于术前丘脑底核定位,术中颅内积气影响电极准确地植入以及术后电极激活触点位置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目的:  1.评估术前3T...
姚晨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肌张力障碍丘脑底核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年龄及侧脑室体积与STN—DBS针道角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年龄、侧别、侧脑室体积PD患者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针道角度差异构建出相应的针道角度参考表,以提供安全的进针角度。方法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40例PD患者术前MRI数据,利用mimics软件进行侧脑室、STN三维重建,测量Evans指数,重建侧脑室体积,并取不同Ring角度(50~60°,共11组),截取相应侧脑室和STN平面,测量该截面对应的slide角度。比较年龄与侧脑室体积的相关性,并按年龄分为A组(60~69岁)、B组(40~59岁),比较其进针角度的差异;同时比较左右侧进针角度差异,并按Evans指数分组,比较其针道角度差异。最后结合临床,总结出针道角度参考表。结果年龄与总侧脑室体积、左侧脑室体积、右侧脑室体积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384、0.3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不同Ring角测得的进针角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进针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体积及Evans指数与针道角度均呈正相关,而且不同Evans分组之间针道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侧别不同Evans分组,计算针道角度的95%置信区间,并取其上限,得到最终的针道角度参考表。结论PD患者侧脑室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不同侧别、侧脑室体积与针道角度有关;本研究提供的针道角度参考表能为临床手术提供一定帮助。
张伟忠卢凤飞薛杉汪浩源姚晨何骁征张世忠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侧脑室
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10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与CT图像融合定位、单纯微电极记录或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确定靶点坐标,术后行MRI和(或)CT检查确定颅内电极的位置。单纯应用微电极记录69例(对照组),应用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40例(试验组)。调整术后DBS程控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估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随访时间为1.0~4.5年。结果两组电极位置和电极植入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术后程控平均电压为(2.5±1.1)V,高于试验组的(2.1±0.7)V(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UPDRS评分改善率为(43.7±6.9)%,高于对照组的(33.7±4.9)%(P〈0.01)。结论在DBS手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与宏刺激技术安全、有效,可结合术前影像辅助定位丘脑底核。
许峰姚晨李晓秋王新红李晓明王晓刚林军梁国标张世忠陶英群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法微电极
单侧毁损术后行对侧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单侧苍白球(Gpi)联合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后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跟踪随访42例单侧Gpi+Vim核毁损术后行对侧STN-D...
卢国辉张世忠陈强卢凤飞姚晨肖振勇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丘脑底核苍白球毁损术丘脑腹中间核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及术后CT影像电极位置偏移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Y—DBS)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上电极位置偏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5例接受STN-DBS治疗的PD患者的术前MRj影像、术中及术后CT影像资料。以术前MRI为蓝本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运用MRI/CT融合技术将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与术前MRI融合,定位术中及术后电极位置,分析术中电极与术后电极位置坐标偏差,总结位置偏移特点。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双侧的坐标偏差特点与对应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双侧电极术后位置与术中位置的空间距离在1mm左右,深度(z轴)偏移极小。侧旁轴(x轴)上第1侧电极术后位置较术中位置向外偏移明显;第2侧电极向内偏移,偏移程度小。前后轴(y轴)上第1侧电极向后偏移明显;第2侧电极向后偏移较小。双侧电极中,术中电极-术前靶点、术后电极-术前靶点对应的三轴坐标偏差间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STN.DBS术后电极位置与术中电极位置的偏移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可指导术中电极的调整及推测术后电极位置。
侯旭升卢凤飞叶勇义姚晨姚陇平陆洋薛杉何骁征毛珩旭孙翔王抱妍钱晨张世忠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CT影像
基于DBS电极与STN空间位置的程控探索--可视化程控初步实践
张世忠姚晨陆洋薛杉卢凤飞侯旭升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再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应用MRI及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行对侧STN-DBS,在STN-DBS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20例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1周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择期行对侧STN-DBS安全且可行。
张世忠张旺明李明薛杉王建奇卢风飞姚晨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苍白球毁损术丘脑腹中间核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预测模型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通过建立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治疗的31例帕金森病患者资料。将每一次随访作为一个观测值纳入模型。使用相关性矩阵探索各个变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评价模型的正态性、同方差性、线性以及强影响点。结果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包括发病时间、年龄、术前每日开期时间、术前开期无异动时间、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随访距离手术时间、电极在STN核团内的行径长度、平均总输出电能(TEED),得到回归方程:y≈(2.52xd+2.88xf+2.69xa+3.88xm+1.65xdy-2.94xo+1.48xst-1.83xt)/100+0.718(y:疗效;d:发病时间;厂:随访距离手术时间;a:年龄;m:MMSE评分;咖:术前开期无异动时间;0:术前每日开期时间;st:电极在STN核团内的行径长度;t:TEED)(R2=0.433,F=9.345,P=0.000),且该模型满足正态性、同方差性与线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同时也可为未来的自动化程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陆洋姚晨卢凤飞姚陇平侯旭升汪浩源何骁征叶勇义孙翔张建国张世忠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丘脑底核
帕金森患者丘脑底核三维重建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帕金森患者丘脑底核的可视化研究,并总结丘脑底核在帕金森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近6年来进行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手术的40例帕金森患者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重建丘脑底核,测量丘脑底核体积,并按年龄、病程、性别、左右侧等进行比较,并总结其分布规律.结果:帕金森患者STN平均体积,40~49岁组为(86.45±8.75)mm^3;50~59岁组为(79.20±4.16)mm^3;60~69岁组为(76.03±5.76)mm^3;70~79岁组为(76.46±5.22)mm^3.其体积与年龄、病程均呈负相关性,且左侧STN体积大于右侧STN,但不同性别的STN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技术能较好显示丘脑底核形态大小,帕金森患者丘脑底核体积随年龄和病程增长而缩小,左侧大于右侧,呈现一定规律性.
张伟忠卢凤飞薛杉汪浩源姚晨何骁征张世忠
关键词:三维重建帕金森病丘脑底核体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