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秋
- 作品数:17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UBR5基因在恶性肿瘤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UBR5基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肿瘤相关基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其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调控,抑癌基因调控,侵袭转移调控等多个方面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同时也发现,UBR5与多种癌症患者的化疗敏感性以及预后相关。TCGA数据库显示UBR5在许多癌症类型中都有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随着对UBR5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其在癌症中的调控机制的认识会逐渐清晰,这将在肿瘤的分子诊断、靶向治疗以及评价患者预后等方面提供更多信息。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对UBR5的基因结构及其生理功能,肿瘤的调控及其在肿瘤中的预测价值等方面展开综述。
- 庞健廖立秋王守满
-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8
- 2021年
-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预后相对较差。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TNB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的异质性,TNBC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炎症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是一项全面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SII与NAC治疗TNBC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NAC和系统治疗的TNBC患者资料,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31例TNBC患者。根据患者化疗前1周的血常规结果计算NAC前SII,将患者分为NAC前低SII组(SII<412,115例)和NAC前高SII组(SII≥412,116例)。根据患者所有化疗结束后2~3个月的血常规结果计算化疗后SII,将患者分为化疗后低SII组(SII<474,115例)和化疗后高SII组(SII≥474,116例)。采用Pearson’sχ^(2)检验分析TNBC患者SII与其他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TNBC患者NAC疗效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NBC患者NAC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在NAC前,不同年龄、肿块大小组之间SI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7和P=0.002);在化疗后,不同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分期、Ki-67组之间SI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AC前低SII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为15.7%,NAC前高SII组pCR率为6.0%。NAC前低SII组较NAC前高SII组pCR率更高(P=0.019)。淋巴结分期为pN_(0)的患者156例,pCR率为14.7%;淋巴结分期为pN_(1)~pN_(2)的患者75例,pCR率为2.7%。淋巴结分期为pN_(0)的患者较淋巴结分期为pN_(1)~pN_(2)的患者pCR率更高(P=0.006)。随访期间有34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
- 庞健王守满廖立秋刘祥彦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预后
- 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与生存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是早期高危或局部晚期乳腺癌降期保乳和提高整体治愈率重要的治疗策略,新辅助化疗人群的选择和方案的制订依赖于分子分型。然而目前尚缺乏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差异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差异,旨在明确其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新辅助化疗人群选择和方案制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5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新辅助化疗且行根治性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0表达、低表达、过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独立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01例患者,其中HER-20表达231例(38.4%)、HER-2低表达137例(22.8%)、HER-2过表达233例(38.8%)。与HER-20表达患者和HER-2过表达患者比较,HER-2低表达患者具有更高的BMI,合并肿瘤家族史更少见,组织学分级更低,激素受体(HR)阳性比例更高;HER-2过表达患者的肿瘤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HER-20表达和HER-2低表达患者(均P<0.05)。HER-2低表达患者中,HR阴性亚组患者较HR阳性亚组患者肿块更大,组织学分级更高,Ki-67水平更高(均P<0.05)。全组患者中,HER-2表达水平、pCR、临床淋巴结分期(cN)是患者无病生存(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ER-2过表达患者的新辅助化疗pCR率及DFS率明显高于HER-2低表达和HER-20表达患者(均P<0.05),但HER-2低表达和HER-20表达患者的新辅助化疗pCR率及DFS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肿瘤纤维化程度和雌激素受体(ER)状态是HER-20表达乳腺癌pCR的独立影响因素,间质肿瘤浸�
- 王晓敏彭璐珊王潇潇张倩张航豪彭帅廖立秋
-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辅助疗法无病生存
- T1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背景与目的:T1期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预后良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具有高度侵袭性,早期容易出现复发转移与死亡等不良生存结局,预后较差。本研究探讨影响T1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早期识别高风险的T1期乳腺癌患者,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250例T1~T3期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T1期与非T1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T1期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及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危险因素下T1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差异,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曲线差异。结果:1250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T1期261例(20.88%),非T1期(T2和T3期)989例(79.12%)。与非T1期比较,T1期患者BMI值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少、不利生物学特性少、生存预后好(均P<0.05)。T1期患者随访期间共15例死亡,40例出现复发转移。中位OS时间为94(5~132)个月,2、5、10年OS率分别为97%,95%和94%。中位DFS时间为92(4~138)个月,2、5、10年DFS率分别为95%,88%和82%。多因素Cox风险模型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HR=4.904,95%CI=1.588~15.144,P=0.006)和不利生物学特性(HR=4.241,95%CI=1.433~12.552,P=0.009)是T1期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HR=3.118,95%CI=1.553~6.262,P=0.001),不利生物学特性(HR=2.295,95%CI=1.034~5.093,P=0.041)和Ki‑67>14%(HR=2.258,95%CI=1.079~4.723,P=0.031)是T1期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T1期患者中,伴有利生物学特性患者的OS及DFS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伴不利生物学特性的患者OS及DFS最差(均P<0.05)。结论:T1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好,但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不利生物学特性是T1期乳腺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及死亡的危险因�
- 张倩彭帅王晓敏王潇潇张航豪廖立秋
-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转移预后
- 年轻女性乳腺罗道病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背景与目的:罗道病(RDD)是一种好发于双侧颈部淋巴结的少见、特发性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中,单纯累及乳房的病例较罕见,且多为乳腺单发。本文报道了1例年轻女性乳腺RDD患者的诊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年轻女性乳腺RD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随访相关的资料。结果:患者为37岁的女性,因发现左乳肿物3年入院。体格检查示左乳外下象限约5~6点方位可扪及一大小约3 cm×3 cm的肿块,边界较清,质硬,活动度一般,未触及淋巴结。综合其高度恶性等级的影像学检查(乳腺彩超、乳腺钼靶、乳腺MRI)结果,临床诊断考虑为左乳乳腺癌可能性大。予以行“彩超引导下左乳肿物活检术”,病理诊断考虑为肉芽肿性乳腺炎。随后进行“左乳病损切除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即S-100(+),CD68(+),CD163(+)和CD1α(-),排除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初步诊断,该患者最终被确诊为乳腺RDD。结论:乳腺RDD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极易与乳腺癌混淆,增加了其在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难度。尽管目前乳腺RDD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并且预后良好,但其影像学检查结果往往显示高度恶性的征象。若临床发现可疑恶性的乳腺肿物,应积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王潇潇肖志陈雨诗廖立秋
- 关键词:乳腺肿瘤
- 乳腺及乳腺周围组织易位技术即刻修复乳腺部分切除术后局部缺损的临床研究
- 唐利立李燕廖立秋范澍
- 关键词:乳腺癌
- 急性胰腺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XIAP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的凋亡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正常对照(NC)组外周血PMN的凋亡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各组外周血PMN中XI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PMN凋亡及XIAP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PMN凋亡SAP组为(2.15±0.40)%,MAP组为(4.16±0.14)%,NC组为(4.31±0.12)%,SAP组和MAP组PMN凋亡较NC组明显减少(P<0.05),而SAP组PMN凋亡显著少于MAP组(P<0.01)。SAP组及MAP组XIAP mRNA的表达较NC组增加(P<0.05),而SAP组显著高于MAP组(P<0.01)。各组PMNXIAP蛋白水平与其mRNA水平一致。结论XIAP可能参与介导SAP外周血PMN的凋亡延迟,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 廖立秋李宜雄欧阳洋吕新生
- 关键词:胰腺炎中性粒细胞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 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乳汁内瘘8例诊治分析
- 2010年
- 目的总结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乳汁内瘘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8例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乳汁内瘘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临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经切开引流及退乳后均治愈。结论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乳汁内瘘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乳汁流出不畅而导致乳汁内瘘于乳后间隙,与隆乳填充材料混合,导致患乳进行性增大,保守治疗无效,治疗关键是及时切开引流及退乳。
- 李燕邬玉辉廖立秋
- 关键词:注射式隆乳术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 银屑病患者血浆可溶性CD147的表达及作用
- 2014年
- 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与正常人血浆可溶性CD147(sCD147)的表达水平,以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为指标,观察PV患者血浆sCD147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浆sCD147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4例PV患者血浆sCD147的表达水平,以41例正常人血浆作为对照,统计分析sCD147与PAS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检测10例脓疱型银屑病(PP)患者、12例关节病型银屑病(PsA)患者和7例红皮病型银屑病(PE)患者血浆sCD147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各型银屑病患者血浆sCD147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PV患者血浆sCD147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rl)(P<0.01),sCD147表达水平与PASI积分无显著相关性(r=0.123,P=0.298)。不同类型银屑病患者血浆sCD147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V
- 高美艳廖立秋张衡粟娟匡叶红陈翔
- 关键词:银屑病PASI
- 早期乳腺癌腋窝处理“降阶梯”策略:现状与进展
- 2024年
- 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对于疾病分期、辅助治疗决策、区域控制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但腋窝处理的策略呈“降阶梯”趋势。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cN0)的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成为腋窝淋巴结分期的标准术式,前哨淋巴结如为阴性,患者可免除ALND,在有效的全身治疗和区域放疗的加持下,前哨淋巴结低负荷转移可以免除ALND。部分cN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能可以豁免腋窝手术,但患者的选择需更精准。初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N1)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转化为cN0后行SLNB豁免ALND,假阴性及安全性已有初步数据,但新辅助治疗后SLNB尚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等待临床研究的结果。未来随着功能影像学、预测模型的兴起与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肿瘤学特征、转移负荷以及治疗反应等的评估将更为精准,早期乳腺癌腋窝处理将更为精准,“降阶梯”将更安全。
- 邵新宇彭帅廖立秋
-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