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钦
- 作品数:59 被引量:1,294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九市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格生长水平的横断面调查被引量:23
- 2020年
- 目的调查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格生长水平的现状和差异。方法 1~<12月龄婴儿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及体格生长数据来自2015年"第五次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1~<6月龄婴儿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12月龄的喂养方式分为持续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生长水平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共纳入1~<12月龄婴儿59 170人。1~<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部分母乳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分别为48.6%、37.4%和14.0%,~<12月龄持续母乳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分别为59.9%和40.1%。1~<6月龄纯母乳喂养婴儿平均体重略高于部分母乳喂养婴儿,差值范围为0.06~0.20 kg;也略高于人工喂养婴儿,差值范围为0.09~0.22 kg。6~<12月龄持续母乳喂养婴儿平均身长低于人工喂养婴儿,差值范围为-0.3^-0.1 cm。不同喂养方式在6~<12月龄体重、1~<6月龄身长及1~<12月龄头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生长模式与WHO儿童生长标准相似,但总体上体重和身长平均生长水平略高于WHO儿童生长标准。结论不同喂养方式生长模式相似,在生后的前半年纯母乳喂养婴儿的生长水平略高于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在后半年持续母乳喂养婴儿的生长水平略低于人工喂养婴儿。
- 宗心南李辉张亚钦武华红
- 关键词:婴儿体重身长头围
- 2016年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 宗心南张亚钦武华红李辉
- 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巨大儿的交互作用研究
- 2023年
- 目的分析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GWG)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巨大儿的影响,为孕前和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13个城市2015年6月—2018年11月调查的12040名母亲及足月新生儿相关数据,根据中国超重肥胖标准和GWG标准,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和GWG对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单独和交互效应。结果随着孕前BMI水平的增加,GWG均值逐渐降低(P_(trend)<0.001)。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孕前超重/肥胖(OR=1.67,95%CI:1.35~2.05)和GWG过多(OR=1.78,95%CI:1.48~2.16)增加了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孕前超重/肥胖和GWG过多同时存在时,进一步增加了巨大儿发生风险,但未发现二者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和GWG过多是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女性应保持孕前正常体质量和孕期适宜增重,特别是孕前超重/肥胖人群应保持更低的GWG,以降低子代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 余程东张亚钦武华红宗心南李辉
-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巨大儿
- 婴幼儿早期发育的机理及营养干预新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 吴建新李辉戴耀华王理刘卓宗心南张勤王芳王建华张霆张淑一邹继珍张亚钦贾妮于
- 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由于营养不良造成死亡率占30%,营养改善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项目组立足中国国情就婴幼儿发育存在的问题,经十六年潜心研究,取得了创新成果如下:
创新点一:率先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叶酸代谢紊...
- 关键词:
- 关键词:母乳喂养
- 中国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制定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新生儿出生时身体比例及营养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13个城市调查出生胎龄24~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24375名,排除了影响参照标准建立的母亲和新生儿因素。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构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百分位数(P 3、P 10、P 25、P 50、P 75、P 90、P 97)参照值及生长曲线。将研制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数值、INTERGROWTH项目及美国相关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24375名新生儿中早产儿12264名(男7042名、女5222名),足月儿12111名(男6155名、女5956名)。研制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百分位数生长参照值及生长曲线。男新生儿体重身长比在不同出生胎龄P 10、P 50、P 90上比女新生儿高0~0.2 kg/m,男新生儿体质指数在不同出生胎龄P 10、P 50、P 90上比女新生儿高0.1~0.3 kg/m^(2)。体重身长比和体质指数曲线在高百分位数上、重量指数曲线在高、低百分位数上与我国1988年数值均有较大差异,如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重量指数与我国1988年数值在P 90上的差值范围分别为-1.09~0.40 kg/m、-1.19~0.92 kg/m^(2)、-0.64~0.81 kg/m^(3)。体重身长比曲线与INTERGROWTH项目参照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P 50上的差值范围-0.17~0.20 kg/m,出生胎龄≤32周时在P 90上低0.02~0.40 kg/m、在P 10上高0.13~0.41 kg/m。体质指数曲线与美国参照值差异较为明显,在P 50上的差值范围-0.47~0.17 kg/m^(2),出生胎龄≥37周时在P 90上低0.53~1.10 kg/m^(2)但≤28周时高0.17~0.45 kg/m^(2)。结论:建立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不同性别的体重身长比、体质
- 宗心南李辉张亚钦武华红
- 关键词:体重人体质量指数
- 早产儿生长评价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3年
- 早产儿生长评价与定期监测对于早期发现生长发育异常的高危儿、及时了解早产儿追赶生长情况以及营养干预措施的制定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对早产儿的生长水平及速度进行正确评价一直是新生儿及儿童保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早产儿生长评价的指标、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的选择、早期适宜的生长速率以及生长异常界值点展开综述,以期为早产儿体格生长的合理评估提供参考。
- 张亚钦李辉
- 关键词:早产儿体格生长界值
- 中国新生儿体重/头围比和身长/头围比的生长参照标准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制定中国新生儿体重/头围比和身长/头围比的生长参照标准及曲线,为全面评价新生儿出生时的体格生长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天津、沈阳、长沙和深圳13个城市调查出生胎龄24~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排除影响参照标准建立的母亲和新生儿因素。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建立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体重/头围比和身长/头围比的百分位参照值及生长曲线。结果共调查24375名出生胎龄24~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男13197名、女11178名。体重/头围比随胎龄增长呈快速增长趋势,身长/头围比随胎龄增长在胎龄37周前呈增长趋势,胎龄37周后增长趋势不明显。研制出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头围比和身长/头围比P 3、P 10、P 25、P 50、P 75、P 90、P 97生长参照值及曲线图。男新生儿体重/头围比略高于女新生儿,在不同胎龄P 10、P 50、P 90上差值范围0.21~0.37 kg/m。男、女新生儿身长/头围比差异较小,在不同胎龄P 10、P 50、P 90上差值范围-0.01~0.01。体重/头围比在主要百分位上的拟合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身长/头围比在主要百分位上的拟合值与实测值在胎龄32周后一致性较好、在胎龄32周前差异略大。结论采用最新的有国家代表性的大样本数据,建立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头围比和身长/头围比的标准化生长参照值,供临床及科研相关工作者参照使用。
- 宗心南李辉张亚钦武华红
- 关键词:新生儿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
- 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分析及参照值研究
- 目的分析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现状,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性别、地区、城郊差异及时代变迁情况。研究建立中国儿童身体比例参照值曲线,为临床医生进行鉴别诊断身高异常相关疾病及儿童生长发育评价等提供重要的实用工具,...
- 张亚钦李辉
- 文献传递
- 中国9个城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我国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调查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3~7岁儿童63292名。基于中国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界值点筛检出肥胖儿童1522名(男童1006名、女童516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同性别、年龄相差≤6个月、身高相差≤5 cm”随机选择同一调查区域内体重正常儿童与肥胖儿童进行配对。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①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17个肥胖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包括出生体重≥4.0 kg、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出生后前6个月人工喂养、食欲强、进食速度快或慢、户外活动强度较低、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每日视屏时间<1 h或≥2 h、每日夜间睡眠时间<9 h、母亲超重、父亲超重、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父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非核心家庭、孩子日常生活主要照护人为(外)祖父母和/或保姆。②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12个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包括出生体重≥4.0 kg(OR=1.83,95%CI:1.29~2.61,P<0.001)、剖宫产(OR=1.22,95%CI:1.07~1.39,P=0.003)、妊娠期糖尿病(OR=4.57,95%CI:2.13~9.79,P<0.001)、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1.52,95%CI:1.11~2.07,P=0.008)、单亲家庭(OR=4.79,95%CI:1.44~15.88,P=0.010)、母亲超重(OR=2.58,95%CI:1.93~3.46,P<0.001)、父亲超重(OR=2.40,95%CI:1.86~3.10,P<0.001)、食欲强(OR=7.78,95%CI:5.38~11.27,P<0.001)、进食速度快(OR=6.59,95%CI:4.86~8.94,P<0.001)、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OR=1.42,95%CI:1.09~1.85,P=0.009)、每日夜间睡眠时间<9 h(OR=1.59,95%CI:1.13~2.23,P=0.007)、每日视屏时间≥2 h(OR=1.69,95%CI:1.27~2.24,P<0.001)。③交互作用分析显示4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较强交互作用,包括母亲超重和父亲超重(
- 宗心南李辉张亚钦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
- 关键词:肥胖儿童流行病学研究
- 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的标准化生长曲线被引量:558
- 2009年
- 目的研究制定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的生长参照值及标准化生长曲线,供儿科临床及预防保健工作使用。方法采用“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及“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九省市94302名0~19岁(差1天未满19岁)城区健康儿童青少年的身高(3岁以下测量身长)、体重测量数据,应用LMS方法对数据进行拟合修匀,获得所需要的百分位和标准差单位(Z分值)数值并绘制相应的曲线图。结果制定出0—18岁男、女儿童各自的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高第3、10、25、50、75、90及97百分位及-3、-2、-1、0、+1、+2、+3倍标准差(SD)单位曲线图。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的生长标准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00年(CDC2000)标准进行比较,三者之间存在差异。男童15岁、女童13岁之前,中国儿童身高略高于美国及WHO标准,之后逐渐低于美国及WHO标准,18岁时男童身高低于美国3.5cm,女童低于美国2.5cm;体重在学龄期后差异明显,18岁时中国男童低于美国平均约5.9kg,女童差别更大,8~18岁间差值约4.1—20.5kg。结论该套身高、体重标准图表具有国家代表性、年龄完整,可作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参照标准在儿科临床及公共卫生领域中使用,有利于生长异常的早期识别、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
- 李辉季成叶宗心南张亚钦
-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