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元和

作品数:24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杆菌
  • 5篇细菌
  • 5篇结核
  • 5篇分枝杆菌
  • 4篇隐球菌
  • 4篇球菌
  • 4篇细胞
  • 4篇细菌L型
  • 4篇免疫
  • 3篇血液
  • 3篇结核分枝杆菌
  • 2篇新生隐球菌
  • 2篇新型隐球菌
  • 2篇性状
  • 2篇原生质
  • 2篇原生质体
  • 2篇质体
  • 2篇生物学
  • 2篇培养法
  • 2篇培养法检测

机构

  • 21篇蚌埠医学院
  • 3篇蚌埠医学院附...
  • 3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浙江中医学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杭州市第六人...
  • 1篇蚌埠铁路中心...
  • 1篇蚌埠市铁路中...
  • 1篇蚌埠铁路分局...

作者

  • 24篇张元和
  • 10篇林特夫
  • 10篇黄谷良
  • 7篇唐素兰
  • 5篇朱明利
  • 5篇张宏
  • 4篇姚敏
  • 4篇夏佩莹
  • 3篇张世馥
  • 3篇闵宏林
  • 3篇王恩举
  • 3篇李明君
  • 2篇吴绍熙
  • 2篇黄礼年
  • 2篇汤秀兰
  • 2篇李风云
  • 1篇王月华
  • 1篇李凤云
  • 1篇穆新林
  • 1篇蒋玖

传媒

  • 7篇中国微生态学...
  • 6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检验医学
  • 1篇淮海医药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国外医学(微...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2
  • 2篇1990
  • 2篇198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垂直感染及其对子代小鼠的影响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垂直感染及其对子代小鼠的影响。方法 将C5 7BL/ 6N小鼠 (雌∶雄 3∶2 )随机分成 4组 ,分别用自肺癌患者血中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L型 (B组 ) ,牛型分枝杆菌 (A组 )及其L型 (C组 )经尾静脉进行感染 ,并用生理盐水注射组作为对照 ,观察感染鼠子代新生鼠和子代成年鼠的病理学改变 ,同时采用培养法、IK抗酸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查组织内的抗酸杆菌及其L型。结果 感染鼠的肺、肝、肾、脑、心等主要脏器组织均发生间质性炎症 ,并有多只小鼠伴有肝脏和卵巢的瘤样增生。新生子鼠中 ,A和B组有间质性炎症表现 ,B组有一例肝瘤样增生 ,C组有一例畸胎 ,组织内有多种形态的分枝杆菌L型 ;成年子鼠中A组有两只良性畸胎瘤。结论 血源性结核分枝杆菌L型和牛型分枝杆菌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性并可能诱导肿瘤发生。通过垂直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L型可导致子代小鼠的病变。
朱明利王朝夫张世馥张元和夏佩莹姚敏娄国强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子代小鼠细菌L型
新型隐球菌L型的诱导与形态学观察被引量:2
1989年
在高渗液体培养基中,以溶菌酶400~3200μg/ml,二性霉素B0.39~6.25μg/ml,去氧胆酸钠0.06~0.50%均可诱导出新型隐球菌L型。以二性霉素B纸片法或人胆汁也可诱导成功。各方法的诱导结果有些不同。新型隐球菌L型的共同特征为:(1)革兰氏染色性改变;菌体淡染,或呈革兰氏阳性颗粒状,或呈革兰氏阴性圆球状。(2)菌体大小不一,呈圆形、丝状或不规则形。(3)能通过孔径0.8μm的除菌滤器。(4)在高渗平板上形成丝状或颗粒状菌落。(5)透射电镜检查,可见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唐素兰
关键词:隐球菌形态学
全文增补中
过氧化氢诱导三种念珠菌形成L型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用高渗液体培养基,将过氧化氢配制成6%、3%、1%及0.5%不同浓度,分别加入类星形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白念珠菌之沙氏斜面18~20h培养物中,充分洗下,置37℃温箱孵育,分别于不同时间内转种沙氏及高渗平皿中。发现除0.5%过氧化氢作用后能存活外,余各浓度均能将三种念珠菌相继杀死。选用0.5%过氧化氢处理上述菌种,4天后类星形念珠菌出现细胞膨大、疏松、有圆球体出现,5天后达80%;热带念株菌于第5天出现破碎及空壳细胞,有圆球体充满其中或外溢,第7天达60%;白念株菌第8天才出现变化,且仅有10%左右。由于各种真菌细胞壁厚薄、几丁质含量等不同,在同一条件下,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强弱不一,因此,在临床上过氧化氢使用不当,均不能达到杀菌目的,反使其变为L型,造成病情迁延。
张元和张宏
关键词:过氧化氢念珠菌
全文增补中
对流免疫电泳对El Tor型霍乱弧菌与不凝集弧菌抗原相关性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对37株NAG 8株El Tor弧菌的抗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用对流免疫电泳不同程度地出现有交叉沉淀线,这说明它们之间有血清学相关性;通过血清吸收试验,发现“H”抗原吸收后的血清大部分仍出现沉淀线,而用同一菌株的可溶性抗原吸收后的血清与5种NAG可溶性抗原进行对流免疫电泳,除少数仍有沉淀线外,大部分均消失,因而证明它们之间的抗原有相关性,而此相关部分并非弧菌共同的H抗原,以对流电泳与糖发酵反应双盲试验结果也证明二者之间亦有一定联系。本文还介绍了用去氧胆酸钠裂解细菌的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
张元和李风云唐素兰林特夫汤秀兰黄谷良郭符则
关键词:H抗原霍乱弧菌
原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建立一种不需提取DNA的检测分枝结核杆菌L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采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PCR)技术 ,扩增结核杆菌L型及其感染的人和小鼠血标本中的结核杆菌IS 6 110基因 ,再用免疫组化技术显色。结果 :结核杆菌L型菌株中的DNA被扩增 ,血标本中 ,可见到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周围粘附大量结核杆菌DNA阳性颗粒。结论 :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免疫粘附功能 ;原位PCR快速、简便 ,可用于检测稳定和不稳定分枝杆菌L型。
朱明利张元和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L型聚合酶链反应DNA原位杂交
溶血离心培养法检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分支杆菌及其L型被引量:22
2000年
目的 建立一种自血液中分离分支杆菌及其L型的新方法。方法 肺结核患者的外周血直接或溶血离心后取沉淀种入 92 3TB和 92 3TBL液体培养基培养 ,培养物用免疫酶染色 (ABC法 )鉴定。结果  6 5份标本分支杆菌和分支杆菌L型血培养的阳性率、总检出率分别为 15 %、2 6 %、32 % ;溶血离心培养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直接培养法 (P <0 0 5 ) ;相应痰培养中 ,抗酸杆菌和抗酸菌L型的阳性率、总检出率分别为 38%、2 0 %和 5 2 % ,高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培养的阳性率 (P <0 0 5 ) ;但血、痰配对检测总阳性率可达 6 5 %。结论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存在分支杆菌及其L型 ,并以L型为主 ;溶血离心液体培养结合免疫酶染色可常规用于检测血液中分支杆菌及其L型 ;结合痰标本检测 。
朱明利夏佩莹张元和林特夫王恩举黄礼年
关键词:肺结核外周血分支杆菌血液培养
痢疾杆菌D_(15)和EiTor弧菌88-2原生质体融合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本文选用痢疾杆菌D15和EiTor弧菌88-2作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兼有两亲株遗传性状的融合子。
张元和康素兰姚敏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痢疾杆菌弧菌
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血中分枝杆菌及其L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诊断外周血分枝杆菌及其L型的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取肺癌病人和牛型分枝杆菌L型感染小鼠的血液注入1640培养基内,常规进行淋巴细胞培养,7 d后制备滴片并进行抗酸和免疫组化染色,其结果与溶血离心培养法和滴片法比较.结果7例肺癌病人外周血细胞培养法有2例查见分枝杆菌或其L型,感染小鼠心脏血检测均阳性.结论在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染色体检查的同时,淋巴细胞培养法可用于检测血中分枝杆菌及其L型,可缩短培养时间,方法简便.
朱明利王月华张元和
关键词:淋巴细胞培养血液分枝杆菌
467例血培养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01年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对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血培养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测试需时较长,疾病早期多根据临床症状及临床医生的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加之抽血前使用抗菌药物及实验室条件限制等原因,使得败血症血培养常呈阴性结果,因而败血症治疗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本地区血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临床经验用药.我们拟对近年来血培养结果总结、分析,并探讨L型培养基在血培养中应用的价值,为败血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穆新林闵宏林唐素兰刘勇张元和
新型隐球菌L型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1992年
本文制备了新型隐球菌L型高渗培养基。新型隐球菌L型的特征为:革兰氏染色性改变;大小不一;能通过孔径0.8μm的滤器;电镜检查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在高渗液体培养基中,新型隐球菌L型缓慢生长、不易回复;在高渗平板上则易回复。稳定、不稳定隐球菌L型的生化反映与其酵母型相似,但稳定L型的同化能力及尿素分解能力减弱。新型隐球菌形成L型后,其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映发生变异,这在菌种鉴定与临床检验时要注意。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唐素兰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