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
-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地震走时与重力数据的联合反演被引量:2
- 2006年
- 对目前的地震走时与重力数据联合反演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首先,从两类数据单独反演的基本原理出发,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由两者参数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可将两类数据归并、统一到一个系统,合理地进行联合反演。其次,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当前联合反演的两种算法:依次反演和同时反演。最后,对联合反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高武平张弘丁志峰
- 关键词:同时反演
- 喜马拉雅地区S波分裂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利用最小特征值法,分析了喜马拉雅地区56个台站的地震记录,其中有39个台站能观察到S波分裂,其平均分裂时间在0.8 s左右.沿台站GAIG-T0040连线的东西两侧各向异性参数呈现明显的差别:其以西地区,约有一半的台站没有观测到S波分裂,快波方向主要为NW和NWW方向;以东地区台站的快波方向在MBT(主边界断裂)以南为NNE向,平均分裂时间为1.05 s;低喜马拉雅地区为NE和NEE向,平均分裂时间为0.72 s;而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为N-S和NNE向,平均分裂时间为0.68 s.综合其他研究结果,认为东西向各向异性参数的差异是由于印度块体向北推进时的横向不均匀性造成的,而南北向的变化与该地区构造单元的分布一致.
- 廖武林丁志峰曾融生张弘
- 关键词:各向异性
- 卡斯凯迪亚消减带的周期性的慢地震被引量:1
- 2003年
- 汇聚边界连续的大地测量结果显示,深部瞬时蠕变事件可释放大量的应变能而不产生可测震动,因而这种地震被称之为慢震或寂静地震。因为最大地震产生于消减带,所以了解慢震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罕见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对地震危险性的评估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提供的资料说明发生在卡斯凯迪亚慢震的周期性和目前正在发生的这样一个地震。
- M.M.MillerT.MelbourneD.J.JohnsonW.Q.Sumner张弘
- 关键词:慢地震
- 山区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炮点、检波点空间位置校正
- <正> 1.引言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的共中心点叠加是以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作为假设前提的,当这一条件基本满足时,共中心点和共反射点重合,这时获得的共中心点叠加剖面同时也即是共反射点叠加剖面。但当地表高差起伏较大时,由于激发点和接...
- 王辉张弘
- 文献传递
- 日本西南部后续震相剪切波分裂分析:地壳内部线性构造的探测器被引量:1
- 2005年
- 尝试用剪切波分裂分析的方法探测地壳内部的线性构造。从地震图上可以看出日本西南部地区存在一些线性构造。在该地区没有发现明显的活断层能证明这些线性构造的存在。我们用两种后续震相,即PpPms和PpSms震相对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进行了研究。PpPms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后又入射到地壳中经莫霍面反射转换成的S波。PpSms也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转换成S波后经莫霍面再次反射入射到台站的S波。我们用这两种震相检测了地壳中的线性构造。观测到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北东东-南西西、北东-南西和南北的横向变化。得到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不一致。最大主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引起的各向异性解释不了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结果。北东-南西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的地质线性构造方向一致。该地区的剪切波分裂有可能是地壳内的线性构造引起的。
- T.Iidaka张弘高武平丁志峰
- 关键词:地震震相剪切波分裂
- 山区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炮点、检波点空间位置校正
-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的共中心点叠加是以水平层状均匀介质作为假设前提的,当这一条件基本满足时,共中心点和共反射点重合,这时获得的共中心点叠加剖面同时也即是共反射点叠加剖面.但当地表高差起伏较大时,由于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同一水平...
- 王辉张弘
- 关键词:炮点检波点
- 文献传递
- 斐济—汤加地幔过渡带的地震波各向异性
- 2004年
- 论述了一个不常见的、明显的过渡带(TZ)各向异性的实例,证据来自于许多比垂直偏振剪切波(SV)早到3s的水平偏振剪切波(SH)。各向异性区与远离活动俯冲带及已知的纵、横波速度横向非均匀体边界的深震相关。我们把这一各向异性区解释为与岩石层残骸中的巨大岩石异常体有关的强组构,这个巨大的岩石异常体悬浮并滞留于过渡带中。冷板块的快速俯冲非常适合于这种组构的形成,因此板块穿透到下地幔并不能普遍发生。
- W.P.ChenM.R.Brudzinski常利军张弘丁志峰
- 关键词:地震波各向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