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思毅

作品数:13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青海湖流域
  • 3篇水分
  • 3篇干旱
  • 3篇半干旱
  • 2篇植物
  • 2篇植物水分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氢同位素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冠层
  • 2篇干旱半干旱
  • 2篇干旱半干旱区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区
  • 2篇草原
  • 2篇草原群落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篇张思毅
  • 11篇李小雁
  • 5篇李柳
  • 4篇郑肖然
  • 3篇马育军
  • 3篇崔步礼
  • 3篇李广泳
  • 3篇彭海英
  • 2篇蒋志云
  • 2篇赵国琴
  • 2篇吴华武
  • 2篇陈骥
  • 2篇曹军骥
  • 2篇张志华
  • 1篇伊万娟
  • 1篇时伟宇
  • 1篇樊云龙
  • 1篇高尚玉
  • 1篇鲁瑞洁
  • 1篇姜广辉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下渗及优势流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非积水条件下的染色示踪试验,对比分析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及其斑块间草地的土壤水分下渗差异。灌丛下最大下渗深度(14.67±2.08)^(37.00±2.82)cm比草地(10.00±1.00)^(32.00±1.41)cm更深,但二者间的平均入渗深度差别不大,表明当相同水量分别进入灌丛和草地土壤中时,其总的渲染范围差别不大,不同的是水分向下运移的路径。对灌丛进行地表刈割处理之后,灌丛与草地间的水分下渗差异仍然存在,这是由于灌丛通过根系网络及改变土壤渗透特性等作用促进了水分的下渗。自然组灌丛的最大下渗深度(14.67±2.08)^(19.67±3.06)cm高于刈割组灌丛(12.00±1.73)^(17.00±3.00)cm,说明保留灌丛地表部分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最深入渗深度,这是由于地表灌丛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改变了降雨达到地表时的空间分配。灌丛的优势流比大于草地的,该比值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水分在灌丛下入渗的比草地下更深,同时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以均匀下渗为主,优势流下渗为辅,这与在积水条件下进行的染色示踪试验结论有所差异。
李柳郑肖然李小雁张思毅
关键词:模拟降雨刈割冠层截留干旱半干旱区
基于EM38电导率仪土壤水分探测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地开展EM38电导率仪监测实验,结合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及土壤样品分析,探测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ECa)具有显著相关性(r=0.822**,P<0.01),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验证了表观电导率的深度响应函数,指出土壤水分可近似替代土壤电导率对土壤表观电导率的贡献,即土壤水分是决定土壤表观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模型预测结果较可靠(R2=0.65)。EM38电导率仪探测退耕地土壤水分具有可行性,探测结果可为揭示农牧交错带土壤水文过程及土壤—植被系统演化过程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持,并为该地区土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蒋志云李小雁张志华张思毅李柳
关键词:土壤水分EM38电导率退耕地农牧交错带
干旱半干旱区灌丛斑块与降水量响应关系的熵模型模拟被引量:2
2015年
灌丛斑块分布格局是灌木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对生存环境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的具体表现。应用熵理论和Klausmier模型,解释了灌丛斑块水分聚集原理并模拟了不同年降水条件下灌丛斑块的最佳面积比值(即最佳灌丛盖度)。研究结果表明:灌丛斑块生物量与其土壤含水量呈反比例函数关系,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即熵最大状况下),年降水量与灌丛斑块面积比值符合一定的线性关系。研究采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野外调查数据,获得模型所需参数,进而模拟了不同年降水量条件下灌丛斑块最佳面积比值,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地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郑肖然李小雁李柳彭海英张思毅
关键词:降水
土壤优势流研究方法综述被引量:12
2011年
由土壤异质性引起的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PF)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由于其较少与土壤基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就快速进入深层土壤甚至地下水,因而优势流的研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优势流的过程复杂,类型较多,观测难度较大,因而直到近几十年来才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优势流的定义、特征和表现形式,对目前常用的优势流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其中,剖面挖掘、拍照观察法和土壤染色法等简单易行、持续时间较短、安装维护费用低,但研究范围小,代表性不强;X射线扫描和显微成像技术等能定量描述土柱或土壤截面的大孔隙,能达到10-6~10-1 m的微观研究尺度,但是安装维护费用较高且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专门的技术背景。今后需进一步发展野外和大尺度上的持续性和非破坏性的观测和研究方法,同时应将通过不同途径和初始条件下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以挖掘更多的信息,进而制定标准化的优势流研究方法以推动优势流研究。
彭海英李小雁崔步礼张思毅
关键词:土壤大孔隙土壤异质性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穿透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4年
于2012年5—9月观测了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的穿透雨量,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油蒿灌丛的平均穿透雨量占降雨量百分比(Th%)为72.3%,其中有枯枝灌丛的Th%平均为69.3%,较无枯枝灌丛的75.3%低,这可能是油蒿灌丛老化后土壤水分条件变差的原因之一。油蒿灌丛下穿透雨量及其空间分布受到有无枯枝和距主干辐射距离远近的影响,且受到降雨量和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作用明显。
李柳李小雁蒋志云张思毅郑肖然
关键词:穿透雨毛乌素沙地
基于改进月保证率设定法的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需水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对月保证率设定法进行改进,不仅考虑了不同保证率年份河流生态需水的差异,而且对不同的生态需水推荐流量等级进行了区分。随后采用改进月保证率设定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的河流生态需水特征,结果表明:布哈河和沙柳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增加或减少趋势不明显,夏季径流量年际波动最为明显,而径流量年内分布均呈单峰变化态型,峰值都出现在7月-8月份;伴随着保证率的降低,河流生态需水量不断增加,而且需水等级越高、增加幅度越大,同时不同保证率年份河流逐月生态需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平水年(P=50%)青海湖流域两条主要河流布哈河和沙柳河适宜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18亿m3、1.36亿m3,枯水年(P=90%)二者分别为1.16亿m3和0.70亿m3。
马育军李小雁张思毅李广泳
关键词:生态需水青海湖流域
蚂蚁扰动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蚂蚁的筑丘活动是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生物干扰因子。本文针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调查了不同大小的蚁丘及其周围对照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状况。结果表明:蚂蚁筑丘活动显著地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温度,但对土壤pH值的影响较小。蚂蚁扰动改变了群落组成,增加了大部分禾本科和豆科物种的重要值而降低了杂类草的重要值。以莎草科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禾本科的异针茅(Stipa aliena Keng)、赖草(Leymus secalinus)、港草(Koeleria cristata)等为主的群落逐步演替为以禾本科的异针茅和赖草为主的群落。植物群落的盖度降低但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加;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降低但均匀度指数增加。
陈骥曹军骥张思毅樊云龙王小菲魏永林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群落结构
高寒半干旱地区具鳞水柏枝快速扦插繁殖造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高寒半干旱地区具鳞水柏枝快速扦插繁殖造林方法,在4月到5月解冻的田地中选择水分充足的地块进行整平;在整平地块上覆盖地膜,地膜四边压实、保持密闭;5月中下旬选择具鳞水柏枝实生株采集插条,并将插条剪成插穗;先将插...
李小雁张思毅马育军彭海英崔步礼伊万娟
文献传递
高寒河谷灌丛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8
2012年
通过植被冠层的降雨被分割成冠层截留、穿透雨和树干茎流3个部分,这个过程(冠层降雨再分配)是高寒河谷灌丛生态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对于认识高寒河谷灌丛的水文循环过程及水分收支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青海湖流域最重要的河谷灌丛——具鳞水柏枝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点观测,深入分析了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冠层截留量占同期降雨量的比例平均为48.40%、4.04%和47.56%,并在不同降雨量等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②冠层降雨再分配各组成要素(穿透雨、树干茎流、冠层截留)与降雨特征参数存在高度相关性,伴随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增加,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冠层截留量占同期降雨量的比例均逐渐趋于稳定,极限稳定值分别介于60.45%~61.07%、6.45%~7.42%、33.11%~34.17%;③产生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1.10mm和1.87mm,表明2mm以下的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基本没有贡献。因此,高寒河谷灌丛冠层降雨再分配与其他林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需要深入研究其内在机制及水分利用规律。
马育军高尚玉李小雁鲁瑞洁张思毅李广泳
关键词:冠层青海湖流域
基于DEM的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例被引量:61
2011年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00~4 500 m且坡度小于25°的河源地区,多分布在北坡和东北坡上;其它用地主要分布在4 000~4 500 m的坡度较大的斜坡或陡坡上。随高度、坡度增加,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坡向上呈现:平地〉阳坡〉阴坡。说明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分布,且这种影响比较符合当地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
崔步礼李小雁姜广辉张思毅黄央奎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山地丘陵区青海湖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